自从以色列9月9日轰炸卡塔尔首都多哈,立马激起57个国家组建联盟来反击,全球一片指责声,就连美国都急得赶紧撇清关系,以色列顿时感觉周围没几个人撑腰了。
关键时候,内塔尼亚胡竟然当着大庭广众的面挑衅中国,这动作可真够大胆的。他这么一搞,给以色列硬是找了个劲敌,到底是打什么算盘?剩下的那点儿盟友,还能撑得住给他撑腰多久呢?
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算盘
在跟财政部官员们讲话的时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描绘了一幅宏大的未来蓝图。他把国家的明天描绘成一个集尖端科技和顶级军事实力于一身的存在,还给这形象起了个响亮的名字——“超级斯巴达”,有时候他还喜欢往前面加个“雅典”的头衔。
“超级斯巴达”这套说辞,实际上就是种高明的政治手段。它的用意就是把政策失误引发的严重危机,打扮成一场关乎文明存亡的大决战,好巧妙地把国内外的重重压力甩出去,为自己的决策失误找个台阶下。
为了编织这阵势,硬是凑出个庞大的“敌对阵营”。名单里头不光有地缘政治大国中国,还有区域里的重要角色卡塔尔,连TikTok的算法和欧洲的移民潮也都被包装成国家眼前的庞大“难题”。
搞出这种“全世界都瞄着咱们”的氛围,立马盘起一股被围堵的群体心理。而且,招呼外敌的套路,还能更直接地压制国内越来越响亮的反对声浪。
人质家属的抗议,从一开始喊着“救命”变成了质疑整个战争策略的底层逻辑;预备役军官联合会开口反对在拉法发起新战斗;曾经的战时内阁成员甘茨直言,战争拖久了是有人图着政治好处,这一套“外敌威胁论”立马成了最合适的挡枪盾牌。
这些内部的质疑声音,很快就被扣上了“敌人叙事渗透”的帽子,直接被剥夺了作为正当政策讨论的身份。可内塔尼亚胡话音一落,特拉维夫的TA-35股市立马跌了2.1%。金融圈儿的人用行动投票,一下戳穿了那个政治上的脱身说辞。
一份昂贵的口号
再怎么嘚瑟的豪言壮语,也得碰上现实才能现真章,“超级斯巴达”的那套口号非但没给以色列带来安全,反倒让它立刻吃了个大亏。从一个紧紧抱着全球化不放的“创业国度”,掉头变成了一个死守旧路的堡垒,这转变正慢慢地从底层动摇起以色列的经济和军力根基。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以色列对欧洲出口额猛降了17%。这可不是什么孤立的现象,实际上是欧洲市场对以色列的柑橘、化妆品等产品掀起了抵制的热潮,加上接连不断的抗议声浪。就连老牌的安特卫普钻石贸易,也都感受到明显的萧条。
对于这种高度依赖全球科技和医疗协作的小型开放经济体来说,这种脱钩简直是致命打击。高科技产业占它出口总额的54%,如今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链条正因这股孤立倾向开始出现裂痕。
以色列一位资深工业巨头开门见山地提醒,死磕经济完全自给自足,简直就是“闹着玩儿的灾难”。不少大牌外资巨头已经开始撤退,像荷兰的超大养老基金APB,还有那以稳健著称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或是卖出了手中的资产,或是暂停了新一波的投资动作。
经济根基一旦动摇,军事上的“自给自足”就跟笑话差不多了。那所谓的“超级斯巴达”军事传奇,跟眼前的现实简直是天壤之别。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空军引以为傲的精确制导武器库里,竟有70%的关键零件得靠进口。
这可不是啥潜在危机了,已经成了明显的致命软肋。盟友们动作越来越紧:西班牙直接来了个武器禁运。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和法国的达索公司,也分别推迟、甚至停止向以色列输出导弹和无人机的核心技术和零件。
就在“超级斯巴达”的喊声震天响的时候,加沙地区新一轮的地面攻势才刚刚打响,其背后那条武器供应链却已经摇摇欲坠了。
叫板中国用意何在
说来也讽刺,内塔尼亚胡政府在精挑细选的“敌人”名单上,偏偏钉了最不能招惹的两位:中国和卡塔尔。这样一来,不光没能把真对头给圈起来,反倒把以色列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撑跟外交纽带全给拆了,把原本能缓冲风险的地方变成了火药桶。
把中国列为“挑战”,在地缘经济上真是欠考虑。中国可是以色列的重要贸易伙伴,还是亚洲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在面对西方关系紧绷的时候,居然主动割断这条能帮忙分摊风险的经济大动脉,简直就是自毁前程,这种操作彻底没把中国在国际上脚踏实地的角色放在眼里。
就在去年,中国促成了沙特和伊朗这对死对头的历史性和解。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陈旭的发言明确表达了立场:暴力只会引发更多反抗。连一些以色列本土评论员都觉得,指责中国搞反以宣传,逻辑上讲不过去,还直接坑了以色列未来在亚洲的发展利益。
要说得罪中国像慢性毒药,那对卡塔尔的打击就犹如猛药见效。眼下这局面,卡塔尔差不多成了和哈马斯对话的“最后桥梁”,在美国和埃及调解的整个体系里,地位真心没法替代。
再说,以色列这边语言和武力双管齐下,不光在舆论场对着多哈开火,更让人咋舌的还直接出手打击了哈马斯设在卡塔尔的政治目标。这一招,无疑亲手炸掉了最后一座通往谈判桌的桥,逼得周边各方得选边站,完全封死了缓和局势和救人质的希望通路。
一个特别戏剧性的画面是,以色列在卡塔尔境内出手的当口,主要盟友美国却在一旁忙着加紧强化和卡塔尔的防务合作。这种明显的战略反差,活脱露出以色列领导层的迷茫和眼光短浅。
这招自拆台的外交手法,结果生生把它最怕的局面给招来了。57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在卡塔尔急忙开了个紧急峰会,很快就搭建起一条铁板一块的外交战线。说白了,这波联盟能这么快组成,得归一部分功劳给以色列那套“超级斯巴达”的策略。
到头来,内塔尼亚胡自己也只好坦白说,以色列现在碰上了“史无前例的孤立”,环顾四周,真正撑着他的,貌似就只剩美国了。他准备不久后飞美国去访,那动作更像是在悬崖边上拼命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华盛顿这下可有点进退两难,一方面得撑着对以色列安全的承诺,另一方面又得拼命守住地区稳定,别把像卡塔尔这样调解的宝贵窗口给弄没了。美国国务卿和内塔尼亚胡直接聊起来,倒不像是在商量事儿,更像是在抢救局面。以色列这一套硬气打法,正把盟友们本来就不多的外交余地挤得更紧了。
结语
眼下,国际法院正对以色列的“种族灭绝”指控展开审理,世界粮食计划署则用“全面饥荒”来形容加沙某些地带的惨况。差不多有三十个国家在重新考虑和以色列的军事合作协议,就连一向小心翼翼的德国外长都直言不讳,自己感受到了越来越沉重的“道德负担”。
那份希伯来大学的民意调查,可能是最能反映现状的——有68%的以色列年轻人都表示想移居国外。一旦国家的年轻一代跑着离开,那“超级斯巴达”的光辉故事,也就只剩下满满的落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