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一脸懵,这居然不是普通的航班延误,竟然牵扯出了机长“证”不够雨天降落的资格。飞机刚从海南出发,大家各自心里盘算着落地北京要见的家人、赶的会、或者就等着那碗热腾腾的炸酱面。结果机上的广播响起来“由于天气原因,飞机无法降落北京,马上备降其他机场。”气氛从平静一下子就变得紧张,有乘客急着做手术的消息扩散开,仿佛一块小石头在平静湖面掀起了涟漪。
要知道,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备降在业内其实不算稀奇。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因天气临时备降的航班约占全部航班的0.7%,这听起来远比许多城市交通堵车的概率低多了。但就像上学时遇到考试被临时推迟,极少发生,却总有倒霉孩子赶上,这种“倒霉蛋”落在任何人头上都是措手不及。
这次之所以让人炸锅,主要矛盾点还是“机长证本”这事儿。乘客质疑的很直接你好歹是开民航的大飞机,怎么还分能不能雨天落地的“级别”?民航机长的“本”其实分为多种,比如不同的机型要用不同的执照,机长还要接受针对特殊天气、机场的资格认证。像北京这样的大机场,下雨天落地有更高的标准,哪怕你是资深机长,都不见得每个新机场或者每种恶劣天气你都能拍胸脯说“我行”。不少机构把这叫做“运行标准分级”,有点像运动员分组打比赛,谁都不能胡乱跨组。
机场和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解释说,机长在飞到北京上空后才知道自己的资格不允许雨天降落。这话听上去确实令人窒息,谁能想到安全飞行的背后还藏着操作“有本上限”的细节?此刻我心里其实也挺纠结,原本以为只要是机长就能搞定所有机场所有天气,没想到他们拿着“驾照”也有分级,像班级里考证还没满分的同学一样,有些特殊情况就是不能上。
如果反过来换位思考,机场的决定也算是万无一失。根据中国民用航空规章,机组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执照资格执行飞行任务,违反规定将面临重罚。安全是硬规矩,无论乘客有多急、场面多尴尬,违规操作只会把小概率风险变成大概率悲剧。这样的选择虽然让有手术需要的乘客痛苦不已,却也是对其他两百多人的生命负责。比起感情用事,专业管控才是真正的底线。
不过多数人第一次亲身感受到这种因“证本不够”备降的情形,说实话心里难免有怨气。再看看当时只有这架飞机受影响,难怪有人质疑航空公司是不是对航班安排不够科学,为什么不提前调度合适的机组人员,专门让有资格的机长执飞需要在北京落地的航班?按照《民航机组运行管理规定》,航空公司有责任评估天气与执照匹配,还得提前做好预案。遇上不可抗力,乘客确实很难分清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现场有乘客当众下跪,还要求机场想办法弄到拼车过去——那一幕让我想起春节回家抢票时,有人急得跟协警磕头,这种情绪的爆发,背后是对家人和人生关键时刻的无力感。我们总拿“航空安全第一”挂嘴边,到了真有突发状况时,难免还是盼着有人能变魔法给自己一个最优打算。
事件在网上炒得热火朝天,网友观点分成了三派。有的干脆把机长比作“无证驾驶”,觉得航空公司草率行事,太不负责任;也有人说这是严格按章办事,宁愿多耽误点时间也不能冒险。其实民航的这套复杂规定,更多是为了避免万分之一的悲剧。如果机长贸然突破自己“证本”的界限,最后可能就不是备降而是要应急救援了。
这事儿透着人的无奈,也把现代航空背后的复杂和专业摆在了大庭广众之下。那些平时觉得飞行不过是订票、安检、起飞、落地的简单流程,其实有无数专业细节在默默为每一个乘客托底。倒霉时,抱怨和质疑在所难免,但不妨记得,飞机上的每一次备降或绕飞,背后都是为了让大家下飞机时能拍着胸脯说这趟出行虽折腾,但我们都平安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