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半,就为了还两万块钱,你觉得值吗?
当程欣的母亲揣着那个沉甸甸的信封,走进玉环市法院的时候,她手心全是汗。信封里是两万块钱,一沓沓零钱凑起来的,带着奶茶店的甜腻味儿,也带着服装店布料的尘埃。这是她女儿程欣,从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一点点长到二十岁,六年半里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时间倒回2019年那个冬天,才14岁的程欣,骑着电动车,像一阵风,然后“砰”的一声,撞倒了路人袁亮。一切都像慢动作,惊慌,哭泣,还有交警那张认定她负全责的单子。法院判下来,赔三万一千多。对于她那个本就不富裕的家,这笔钱像座山。东拼西凑,先还了八千,剩下的,就成了这个少女心里的一块石头。
从此,她的青春跟别人的不太一样。同学在讨论新出的手机,在计划去哪里旅行,程欣在奶茶店里摇着一杯又一杯的波霸,在蛋糕店的后厨闻着奶油的香气,工资到手,先划出一笔雷打不动的“赔偿基金”。后来她去服装店做导购,嘴皮子磨破,一天站到腿肿,收入才算稳定了点。那笔钱,她妈有时候看着都心疼,说要不先拿去买件厚衣服,她都摇头,说这是欠别人的,不能动。
这笔钱,对她来说,早就不是一串数字了。它是一个错误的句号,是她想亲手画上的。她不想让父母背着这个债,更不想让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带着一个污点。
六年半,足够一个婴儿学会流利地说话,足够一棵树苗长得比人高。当程欣终于攒够两万,托母亲交到法院时,她感觉心里那块石头,终于松动了。
电话打到袁亮那里的时候,他甚至都愣了一下。六年多了,他几乎快忘了这件事。当法院的工作人员把程欣这几年的经历告诉他时,这个被撞的男人沉默了很久。他眼前仿佛能看到那个小姑娘,在各种店里忙碌,把一张张带着汗水的零钱,小心翼翼地存起来。最后,他对法院说,剩下的三千块,不要了。
他说,这姑娘的担当,比钱金贵多了。
这年头,我们见多了欠钱不还理直气壮的“老赖”,也习惯了用金钱去衡量一切的得失。一个未成年人犯的错,法律上追究的是监护人的责任。程欣完全可以等到父母有钱,或者干脆把这事儿抛在脑后,毕竟她还年轻,有的是“理由”。可她没有,她选择用最笨、最苦的方式,去承担。这种近乎执拗的“傻气”,反而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成年人的精明和不堪。
袁亮的放弃,也很有意思。他不是什么圣人,当初被撞,身体和经济都受了损失,走法律程序拿赔偿,天经地义。但他最后放弃了那三千块,这一下,让整个事情从一个冰冷的民事赔偿案,变成了一个温暖的人情故事。他等于告诉那个女孩:你的努力,我看到了,也认了。法律的账算清了,人情的账,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结。
用六年半的青春去填一个坑,然后发现,那个被你撞到的人,亲手把这个坑给你填平了。这滋味,该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