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邻居老王唠嗑,他跟我说了他叔叔去世后,家里人去银行取钱的那事儿,我听完真是气得不行!老王叔叔一辈子勤勤恳恳,存了二十多万呢。人刚走,他儿子拿着死亡证明、户口本、身份证这些东西去银行取钱,好家伙,银行卡着说证明不够,还得去公证、开继承权证明,折腾了快三个月才把钱取出来。
你再看看同一条街的我同事姐夫家,他父亲去世后欠了银行十几万,银行呢,不到一周就查到他联系方式,还派人上门“慰问”,委婉地让他还他爸的债。这一对比,简直就是现实版的“李逵李鬼”啊!
咱老百姓在银行眼里,存钱的时候是“大爷大妈”,借钱的时候是“贵宾客户”,可一旦涉及银行要付出啥,立马就变成得“提供证明的人”了。这种规则不对等,说白了就是银行“利益至上”的赤裸裸表现。
我记得我爷爷去世那年,我妈和几个姑姑轮流在银行窗口排队,就为了证明“我爷爷是我爷爷”。那办事员一脸公事公办地说:“按规定办理,请理解。”我就纳闷了,这规定咋老是偏向强势的银行一方呢?银行要钱的时候,规定咋就突然变得简单灵活了呢?
最近网上那个陈先生反击银行的事儿可太解气了。银行追讨他父亲 30 万贷款,他也来个“按规定办理”:“行,我还,但你得先证明五点:第一,用 DNA 证明我和死者是父子关系;第二,证明我是唯一继承人;第三,证明其他可能的继承人都放弃了继承权;第四,证明这笔贷款用于家庭或抚养我;第五,证明我继承的遗产超过欠款金额。”这招真是绝了!平时银行老让我们证明这证明那,这回轮到他们被要求证明了。那个催债员估计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同样的套路反制。
我是真佩服陈先生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这可不是耍小聪明,而是用最有力的方式把银行制度的不合理给暴露出来了。银行为啥敢这么干呢?归根结底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平等。他们掌握着规则解释权,能随意设门槛,咱普通人只能被动接受。
我有个朋友在银行工作,他私下跟我说:“其实很多规定本身就有弹性,就看银行想不想给你方便。要是对银行有利的事儿,领导一个电话就能特事特办。”这话听着真扎心,但确实就是现实。
那咱普通人该咋办呢?
首先得提前做好资产规划。现在好多银行都推出了“财富传承”服务,可以通过保险、信托这些方式提前安排好财产怎么传承,省得亲人以后麻烦。
然后得了解政策法规。就像继承法明确规定,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债务只在遗产实际价值范围内承担责任。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一点,被银行一吓唬就啥都答应了。
还有跟银行打交道一定要留证据。电话录音、书面材料、短信记录这些都得保存好,关键时刻能当维权依据。
咱得团结起来发声。个体力量有限,但集体发声能推动规则改变。就像前几年存款继承难的问题被媒体关注后,不少地方就简化了手续。
你说气人不?我们把血汗钱存进银行,到头来还得跟银行争论“这钱到底是不是我的”;可欠了银行钱,不等我们主动还,银行就找上门了。这种强弱悬殊的博弈,背后反映的可是整个社会的规则意识和权利观念啊。
真希望银行能实实在在地“以客户为中心”,别光在宣传口号上喊喊。也希望更多人像陈先生那样,勇敢地说“不”,用智慧和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呀?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和看法。咱得记住,在这个社会里,了解规则、善用规则,才能不被规则欺负。
我自己就有过类似的经历。之前我去银行办业务,银行工作人员给我讲了一堆复杂的手续,我听得头都大了。结果我有个朋友去办同样的业务,工作人员却简单说了几句就给他办好了。我当时就觉得特不公平,这银行对待客户的态度差别也太大了。后来我就明白了,得自己多留个心眼儿,不能啥都听银行的。
看上周那个啥啥事件,也是关于一些机构对待客户不公平的事儿。这社会就是得大家都多留意,才能让这些问题慢慢改善。
#热点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