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步伐加快,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上海徐汇区宛南六村近期的一次物业费涨价表决,以97.9%的高赞成率和100%的投票率引发热议:在不少老公房面临服务与费用矛盾难解的背景下,为何这里的居民愿意为涨价买单?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小区治理新思路?
## 老旧小区焕新颜:硬件升级带来生活质变
宛南六村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典型售后公房,长期以来存在外墙剥落、路面积水、安全隐患频发等问题。近几年,小区通过推动“三旧”改造政策,实现了包括43台电梯加装、楼道美化、外立面统一更换及雨污分流改造等一系列硬件提升。走访中,不少居民表示:“以前楼道黑暗潮湿,现在环境焕然一新,感觉像住进了商品房。”
这种实实在在的改善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协同努力结果。据悉,加梯工程不仅得到财政补贴,更依赖于党组织引领下社区党员骨干积极动员居民参与,使得每栋楼都具备加装条件。此外,小区还打造亲子广场和休闲空间,将公共设施向宜居方向延伸。
## 服务质量同步提升,“软件”更新激活社区活力
硬件有了质变,但能否配套相应服务,是决定业主是否认可涨价的重要因素。高建物业公司针对小区实际需求,大幅增加安保与保洁人员配置,并优化巡逻路线和清扫频次。例如,从6名安保增至9名,从6名保洁增至8名,同时设立专人管理垃圾库房。
值得注意的是,小区推行“亲情停车”等便民措施,有效缓解车位紧张问题,也体现出对业主生活细节的关照。此外,通过设置“满意物业”党群服务站和热线专管员,实现诉求快速响应,让居民感受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回应”的信任基础。
采访中,一位长期居住者周阿姨坦言:“刚开始对涨价心存疑虑,但看到物业真用心解决问题,比如楼道堆物马上清理,这才放心支持。”这也说明透明沟通与持续反馈机制对于凝聚共识起到了关键作用。
## 党建引领下多方合力构筑长效治理机制
宛南六村探索出以党建为核心驱动力的小区治理模式。“三驾马车”——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高建物业形成合署办公体制,实现“一窗受理”“接诉即办”,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定期召开代表会议听取意见,不断调整优化管理策略。
此外,由168名志愿者组成的骨干队伍参与日常巡查和文明倡导,使得社区自我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这种由内而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小微治理体系,为其他老旧小区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 价格合理性与政策红利双重保障赢得民心
从经济角度看,此前十余年未调整过0.8元/平方米标准已难以覆盖新增的人力成本及设备维护开支。据专业评估,高质量服务对应价值约3.4元/平方米。而此次调升至1.4元,在满足基本运营需求同时,也享受徐汇区域相关补贴政策支持,有效减轻业主负担压力。这种合理平衡让多数家庭能够接受这一变化,“多花两三百块钱换来安全舒适环境”,成为普遍共识。
而且,全过程公开透明,包括公告公示、小组讨论到最终投票,都确保了决策民主性。“不光是提价,更重要的是先让大家看到‘真金白银’投入后的改变,再拿出来讨论,这样谁都会觉得公平。”当地负责人如是说。
## 服务创新迈向深度融合养老等社会功能拓展
除了传统维修、安全保障之外,高建物业正试点将陪诊、家电维修等特色养老服务纳入体系。目前已有16位80岁以上独居老人享受每日上门收垃圾及免费家政帮扶,这些举措体现出了社区温度,也增强了弱势群体获得感。这类创新尝试或将成为未来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趋势,让“小切口”惠及“大民生”。
纵观宛南六村案例,其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物理空间改善,更在于如何把握好软实力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群众幸福感。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次社会资本与公共资源有效结合、“人情味”和现代化技术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邻里关系修复、公序良俗养成以及共同体意识培育——这些无形资产才是真正撬动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
那么最后想问:当更多老旧住宅面对类似困境时,我们是否可以复制这样的经验?如果没有足够耐心打磨“软实力”,又怎能期待简单数字上的提价被广大群众理解甚至拥护呢?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