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第一批苏-27降落在中国机场的那一刻,塔台里那个老飞行员愣了半天才挤出一句:这可不是光来喝杯茶的。
十年后,他儿子在沈阳总装车间盯着歼-11B的螺丝,拧得比谁都稳。
这不是巧合,这是一锤定音的转折,某种意义上那一年,咱们选了苏-27,选了敢折腾的命。
要是当年换了条道?
就选F-15?
哈,听起来像是你刚走进4S店就订了最贵的顶配,还没提车,售后服务电话就开始催你续费VIP保养套餐。
说句不好听的,真要把F-15搞进来了,咱这几十年空军发展那叫一个体面又束缚。
你能飞,但得问人;你想修,还得预约;你想改个天线?
对不起,美方技术员说:不能碰。
别误会,F-15本身确实够硬。
雷达看的远,发动机拉得动,海湾战争那几年,它几乎打出了美军的脸面。
但你只看战绩就高兴,那就是光看表白短信不看人家有没有回。
它打得再牛,不属于你,就只能看着流口水。
苏-27就不同,虽然最早的版本脉冲多普勒雷达短了一点,发动机推力比F-15少个边,但它那套大侧翼、鸭翼气动,一看就是为了做动作而生的野孩子。
它不是来端着姿态的,是来一边飞一边教你怎么做飞机的。
而且说句不好听的,美帝那一套买飞机送束缚的招,早就被中东小兄弟试过了。
巴基斯坦的F-16装不进本地弹药,伊朗的F-14全靠黑市拼图续命,日韩的F-15升级排队得排到后年,连螺丝拧紧的力度都有专利保护。
你要真把那时候的中国空军,交给这么一条链子栓着?
别说歼-11、歼-16了,估计我们现在连歼-8都还得贴张美制兼容说明书。
可咱这边不是光买飞机,还是一边学一边干。
沈飞厂里,技术员拎着笔记本跟着苏-27拆解,边拆边画图,连哪颗螺丝松了会掉哪块蒙皮都一清二楚。
歼-11A是个骨架子,歼-11B就是咱自己的肉。
再后头,歼-16带着AESA雷达登场,挂满国产精确制导的家伙事儿,现在已经铺到了300架,不管东海还是南海,来一趟说到就到的空中巡逻。
更别说咱们这边还会做生意。
买完苏-27之后,苏-30、苏-35接着进;买完成品,又要许可证;拿了技术,就自己干。
中国空军干脆像开了个全家桶套餐,苏氏家族全收编,连厨师带菜谱一锅端。
你说俄罗斯心里咋想?
那事儿不好说,但能被气到心口疼的,起码说明我们手艺练得不赖。
反过来看,要真是F-15那条路,顶多撑死两百架,维修成本吓死人,还不能出口,还得一年求着美方开个升级会议,聊聊怎么修补F-15C那块年久失修的控制模块讲真,这玩意要真引进了,中国空军的现代化起飞,怕是要延后十年起步。
苏-27没那么闪,但它实在。
它像个不太精致的师傅,带着你从锉刀、测量到设计,最后扔下一句:能学多少看你自己。
咱就是在这句话里,走到了歼-20,走到了空警-500,走到了今天从原材料到最终挂弹,全流程一口气自主的中国空军。
你看,历史就是这么拧巴。
你以为当年少买一架F-15只是个采购差异,但其实,那是一次战略投胎。
那扇没开的门,才让我们现在能有自己的钥匙。
这事儿搁现在说起来也轻巧,但那年做决定的人,要是手一抖今天的我们,大概率只能在F-15维护账单上画圈圈。
说到底,苏-27没给我们一把伞,而是给了我们织伞的线和针。
能不能撑起来,全靠自己。
你说,要是给你一个时光机,你愿不愿意回到1989年,坐在谈判桌边换个选择?
还是像现在这样,靠自己熬出个全新空军的骨血?
我不替你回答,但我知道,我们这边天上的机动,是实打实靠自己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