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日本科技虽然受限,却研发出了一系列令敌方深感畏惧的“黑科技”。例如,空军的“零”式战斗机,海军的大和级战列舰。这些项目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研发,其成果更是令人瞩目。93式氧气鱼雷该成就创造了人类海战史上鱼雷射程之最。
令人困惑的是,氧气鱼雷的制造原理并不复杂,而且制造直径610毫米的鱼雷弹体也不算特别困难。然而,为何除日本外,连其盟友德国和意大利都没有尝试研发和配备此类鱼雷呢?
博物馆93式氧雷
迷信极端化武器
▼
在二战期间,日本所研发的多款武器装备,无不彰显着极端思维或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战斗机为例,越轻便的机体往往具备越高的机动性,于是日本人便倾力打造了无装甲、无密封油箱的“零”式战斗机。同理,战列舰的吨位与主炮口径成正比,日本便建造了全球最大吨位、配备最大口径主炮的“大和”级战列舰。鱼雷的体积与战斗部的大小以及射程的长短息息相关,因此日本研制出了史上独一无二的93式氧气鱼雷,其规格之巨、性能之卓越,堪称空前绝后。
某国与军队致力于研发特定武器时,不应仅仅着眼于该武器的技战术性能,而应将之与该国的军事理念相结合进行考量。以我国为例,军队历来秉持节约弹药的理念,因此长期将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与五六式冲锋枪混装。日本在列强中如此热衷于研发超远程鱼雷,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实则源于自明治维新以来形成的“决战兵器”观念。
大和号
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体实力上超越了北洋水师,此战亦几乎注定了甲午战争的全局走向。然而,受制于其有限的综合国力,日本曾对如何制衡北洋水师的“定远”与“镇远”舰忧心忡忡;因此,在“三景”舰上安装了前所未有的320毫米口径巨炮(尽管这些巨炮并未发挥预期的作用)。此后,日本继续紧缩财政,从英国购得新型战舰,并在日俄战争中一击击败了俄国舰队。
日本人深知,无论是对抗清朝还是俄国,他们的综合国力均处于下风。两次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他们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在战斗中迅速达成目标。显而易见,唯有装备了“杀手锏”般的武器,方能确保在战端开启之际便将敌人击溃,使其难以翻身。
甲午海战
正是源于日本人对所谓“决战兵器”的过度迷信,在其他国家看似性能均衡的军事装备,在日本却显得格外另类。氧气鱼雷,作为一种具备超远距离打击能力且威力巨大的海战利器,自然与日本人对“决战兵器”的执念相得益彰。正因如此,日本对其研发投入极大热情,这一现象实属意料之中。
日舰鱼雷发射图
绝世武器
▼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海军对鱼雷武器的接触历史并不短暂。然而,在早期,所使用的鱼雷均为依赖压缩空气的“冷鱼雷”。直至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方才真正领略到鱼雷武器带来的巨大优势。彼时,全球各国均已研发出热动力鱼雷,然而,随之而来的技术难题亦显而易见。
鱼雷因其细长的外形和横截面上的规则圆形结构,使得其动力系统无法直接采用汽油机。因此,在二战期间,鱼雷的热动力系统普遍采用了独立的燃烧室与往复式活塞装置。燃料与氧化剂在燃烧室内点燃并燃烧,随后与冷却用的海水混合,产生高温气体,进而推动活塞运动,完成做功。
早期的氧化剂主要依赖压缩空气,然而,由于空气中氮气占比高达四分之三,这不仅导致推进效率显著低下,而且鱼雷排放的富含氮的尾气形成了显眼的尾迹,这对隐蔽性极为不利。
既然氮气是限制热动力鱼雷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改用纯氧不就能解决这个难题了吗?然而,各国的鱼雷设计师很快意识到,纯氧之性情暴烈,难以驯服。在实验室的每一次尝试将纯氧用作助燃剂,无不伴随着剧烈爆炸的发生。然而,随后各国海军均认识到,现役鱼雷的射程已满足需求。然而,在日本人所谓的“决战兵器”理念驱动下,他们持续投入巨大精力研发氧气鱼雷。
1932年,日本工程师经过一番严谨的试验,最终揭示了一个关键原理:若能在燃烧室内首先实现燃料与空气的稳定燃烧,随后再切换至纯氧环境,则爆炸风险即可有效规避。基于这一发现,后续定型的93式氧气鱼雷巧妙地配备了纯氧室与压缩空气室。鱼雷首先借助压缩空气激活发动机,完成向纯氧燃烧的过渡后,方才进入高速航行的状态。
93式氧气鱼雷动力装置
得益于纯氧的替代使用,93式鱼雷不仅装备了二战时期最为强大的490千克装药战斗部,更在最高航速50节的情况下,续航里程可达22,000米;即便以36节较低的速度前进,其航程亦能突破极限,令人惊叹。40,000米这般威力巨大的鱼雷,似乎足以在确保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一举摧毁敌方整个舰队。
徒劳无功
▼
在某种层面上,重量达到2.7吨的93式鱼雷,与吨位高达7万吨的“大和”级战列舰,共同构成了日本海军在决战中的核心武器象征。
日军驱逐舰四联装鱼雷发射器
依据日本在三十年代提出的“九段截击”战略,一旦日美开战,日军将率先发起对菲律宾的攻击,以此迫使美军太平洋舰队远渡重洋进行支援。在太平洋中部,日军将倚重陆基远程轰炸机以及海军驱逐舰发射鱼雷,对美军的主力舰艇实施破坏。直至其如同日俄战争期间,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在长途跋涉后伤痕累累,进入日本近海后,再由“大和”级战列舰执行最终的致命一击。
为达成此战略目标,日本不仅在新建的驱逐舰与重型巡洋舰上配备了四联装鱼雷发射装置,更在驱逐舰中增设了鱼雷快速再装填系统。此外,还特别将“北上”与“大井”两艘轻型巡洋舰进行了改造,使其具备一次性...发射20枚鱼雷所谓的鱼雷巡洋舰。日军的驱逐舰与巡洋舰成员亦承受了极为严酷的训练,以期在即将爆发的日美大战中,将美军的主力舰艇悉数沉没,使其归于海底,喂饱鱼群。
日军北上巡洋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当日本竭尽全力研发氧气鱼雷之际,美国却采取观望态度。诚然,借助夜色的掩护,以驱逐舰发射远程鱼雷或许能够避开雷达的探测,然而,即便鱼雷的射程可媲美战列舰的主炮,其距离亦无法与舰载机的活动范围相提并论。更关键的是,尽管氧气鱼雷的射程近乎战列舰主炮,鉴于鱼雷的行进速度较缓,覆盖40公里的距离几乎耗时近半小时。在实际作战中,如此长距离的鱼雷攻击往往难以奏效。
更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乃是一支日军航空母舰对珍珠港的突然袭击。这一行动,使得原本计划在“九段截击”中予以歼灭的美军主力舰队,未及交锋便遭遇了全军覆没的命运。此后,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展开了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对抗,海战模式由此确立。日军驱逐舰鲜有机会利用93式鱼雷对美军战列舰实施猎杀。
93式鱼雷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其易发生殉爆风险,且命中精度有限,故而需在战舰上配备制氧设备。尽管日军在战争伊始凭借其精湛的夜战训练技巧以及93式鱼雷那惊人的超远距离射击能力,斩获了若干战果。
美军迅速把握了雷达技术上的优势,加之日军在中途岛海战后航空母舰实力的衰退,限制了日军鱼雷作战效能的发挥。自1943年起,日军驱逐舰鲜少有使用93式鱼雷的机会;反而,大量93式鱼雷的弹体被改造,成为“回天”鱼雷的动力源,成为日本军队的自杀性武器。
93式改型自杀鱼雷“回天”
不归路的贫穷帝国主义
▼
有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堪称贫穷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典范。其显著特点在于研制武器时,往往偏好以小搏大,采取投机取巧的策略。二战的实战历程表明,即便掌握了原子弹这样足以毁灭国家的终极武器,美国亦需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国力,方能战胜德国与日本。
类似日本,因其资源匮乏,在研发新型武器时往往吝啬节约,以致难以达成既定的胜利目标;由此,更难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新装备的研发中。最终,只得秉承其漠视生命的“优良传统”,在二战后期频繁动用“人肉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