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合国力还相对不那么强大的那些年,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常常带着审视、质疑甚至一丝轻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项投资高达两千亿人民币的超级工程——三峡大坝,从立项到建设,都在国内外引发了巨大争议和不少冷嘲热讽。
当时,国际舆论普遍不看好,认为中国是在“做无用功”,甚至带有一种看笑话的态度。他们觉得这个巨型工程,一旦遭遇战事,可能轻易成为易被攻击的“活靶子”。
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而充满压力的氛围中,一场公开的发言会成为了焦点。金一南将军,这位以战略思维著称的教授兼少将,直面了一名美国记者的尖锐提问。
对方的问题可谓是直戳要害,带着明显的挑衅意味:“如果三峡大坝被炸,中国会怎么办?”这看似只是一个军事安全问题,背后却隐藏着西方对中国战略软肋的试探,以及对国家意志的挑战。
谁敢炸,谁遭殃?
金一南将军的回应,并未如外界预期般,去细致讨论大坝的物理防御等级,或是假想敌的攻击能力。他没有直接回应能否被击中,反而以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反问,瞬间扭转了整个交锋的局势。
他当众回击道:“你们连三峡大坝都敢炸,难道不担心白宫的安全吗?”此言一出,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
金一南将军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迅速将讨论的焦点,从“中国的技术防御能力”,巧妙而果断地切换到了“潜在攻击者自身将面临的政治生存风险”。
他用这样一种震撼的方式,宣告了对三峡大坝的任何攻击,都将被中国定义为无差别、旨在摧毁国家文明根基的全面战争行为。
因此,中方的反击,也必然是战略性的、不对等的,将直接威胁到攻击者的政治神经中枢,包括其象征核心权力的“白宫”。这不仅是口头警告,更是一种清晰而直接的战略对等威慑的直接体现,让挑衅者不得不深思。
历史旧账,未来新债
紧接着,金一南将军又抛出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警示,为这场交锋注入了灵魂:“你还记得南斯拉夫事件吗?”此言一出,立刻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1999年那段刻骨铭心的屈辱历史。
当时,以美军为主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三名记者无辜死亡。尽管美方后来轻描淡写地解释为“误炸”,但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这笔血债从未被遗忘,成为了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痛点。
金一南将军借此事件,传递了一个清晰而沉重的信号:如果说在中国国力尚不强大的过去,你们的“误炸”都能引发我们举国上下的愤怒和持续追究。
那么在今天的中国,随着国力增强,任何对核心利益的“蓄意攻击”,将唤醒怎样深沉的历史记忆和不可动摇的民族决心?
他明确指出,中国的报复逻辑不同于西方那种简单的“以眼还眼”,而是蕴含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东方智慧和战略耐心。这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时间延迟,更是一种国家意志的坚定体现——无论时隔多久,这笔账终将清算,其报复能力亦不可同日而语。
底气是实力,更是决心
回顾三峡大坝项目,其建设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和争议。当年,中国国内一些专家曾担忧它可能对中华鲟等长江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以及潜在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地震。
同时,国际上普遍不看好,并带有嘲讽态度,认为这个巨型水利工程一旦遭遇军事打击,将不堪一击,是战争中的一个巨大弱点。
二战期间德国鲁尔大坝被炸毁并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案例,也常被引用来论证大型水利设施的军事脆弱性。这些担忧和嘲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压力。
面对国内外这些看似无法回避的质疑,金一南将军用一个形象而直接的比喻,道出了中国真正的安全哲学。
他说:“三峡大坝没有安防盗门,也没有安防盗窗,但谁敢动它,必将付出代价!”这句话,并非是对大坝物理防御的轻视。
而是点明了中国安全保障的终极来源。它不在于大坝本身的钢筋铁骨有多坚固,而在于让潜在的攻击者确信,一旦触碰这条国家红线,所引发的后果,将是其自身无法承受的、毁灭性的打击。
这是一种基于“威慑”而非单纯“防御”的强大安全观念,才是三峡大坝最坚固的“护城河”。
结语
岁月流转,当初那位美国记者的挑衅性提问,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三峡大坝,作为一项人类工程的奇迹,巍然屹立于长江之上。
它以实实在在的成就,有力回应了所有关于“无用功”的嘲讽。在防洪方面,建成后,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过去的“十年一遇”显著提升至了“百年一遇”。
截至近日,其年枢纽货运量达到了惊人的20.81亿吨,同时每年提供着巨量的清洁电力,显著优化了中国的能源结构,充分证明了其巨大的综合效益。
金一南将军当年的那番回答,则在人们心中铸就了一座无形的“心理大坝”。这番外交反击,不仅有效震慑了挑衅者,更向外界清晰传达了中国的坚定决心和不可逾越的底线。
它告诉世界:一个大国的核心利益,最终是由其捍卫这些利益的坚定决心和不断增长的国家实力共同守护的。中国的这份底气,既刻画在地图的每个角落,也深深铭记在民族的血脉记忆里。
任何试图挑战它的行为,都必须先掂量清楚,由此将引发的后果,是否能让“白宫”也感到切肤之痛的份量,并做好面对毁灭性打击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