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参与了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这事儿,不用说大家都听过,这名字就是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拼一起的缩写。简单点讲,就是学着古代陆上海上的那条大通道,现在换成修高铁、建港口、搞贸易投资,把亚洲、欧洲、非洲等地拉到一块,一起搞发展。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这个想法,从纸面慢慢变成全球合作的大盘子。到了2025年9月,已经超过150个国家签了协议,队伍越来越壮观。
按照中国外交部和一带一路官网的数据,到今年中期为止,总共有152个国家加进来,还搭上了32个国际组织。数字不小,比前几年多出几个新面孔,就因为一些太平洋岛国还有拉美的新朋友陆续补位。
比如说,去年汤加和所罗门群岛正式入列,他们看重的是基础设施援助,希望能让本地交通、电力条件跟得上时代。这些地方原先公路烂泥巴堆,高压线动不动就断,有外部资金撑腰确实靠谱。非洲是最积极的一批,54个主权国家里有52个签字,只剩斯威士兰卡在外交层面没谈拢,还有毛里求斯在犹豫要不要下场。
亚洲也很热闹,有40多个国家算进去了。从哈萨克斯坦横跨到印尼,都有项目落地,中亚东南亚一路铺开,各国都盯着物流通畅这一块下功夫。有意思的是韩国没有官方加入,但企业早已低调参战;印度干脆直接缺席,说白了还是担心中巴走廊会影响它对克什米尔那点敏感神经;日本选择观望,以色列情况特殊,中东关系复杂不愿意摊牌。不丹受印度牵制连头都没露过,不过朝鲜虽然没正式签,也派代表去北京凑过场。
很多人关心为什么这么多国家蜂拥而至,说到底是一带一路不是空手套白狼——贷款模式居多,你投我借,两边都有动力继续推进。有的项目做出来效果立竿见影,比如肯尼亚蒙内铁路,把内罗毕直通蒙巴萨港,本来货运拖两天,现在一天解决,多出来的钱农民自己数;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也是这样,让工业园区扎堆起来,大公司愿意投钱盖厂房,当地就业机会一下涨起来。亚洲这头更不用提,中巴经济走廊是招牌工程之一,把瓜达尔港从渔村改造成现代化码头,再叠加电站建设,让停电变少不少,小生意人赚得盆满钵满。
泰国老挝最近几年也掀起基建潮,好几段跨境铁路相继开工,每次看到新闻照片,全是工地吊车混凝土搅拌机轰隆作响。欧洲参与度偏向中东欧区域,大约20多个成员主要集中在那里,比如匈牙利—塞尔维亚之间专门修了一条联通希腊港口的快速铁路线,为当地出口省下一半时间成本。而且像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自打被中国企业投资后吞吐量翻番,如今成了整个地中海绕不开的大节点。不过法国德国这些西欧巨头虽未公开签字,但旗下企业私底下可没闲着,该接活还接活儿,很现实吧!
再往西走,美洲方面智利秘鲁厄瓜多尔排队签到,他们瞄准的是矿产资源开发与新码头升级。一些太平洋小岛国,例如巴布亚新几内亚,更看重道路桥梁改善生活质量,大洋洲里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则保持距离但并未完全拒绝商业往来。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搁哪儿都是硬道理。
不过,并不是谁来了就一直留着,也有人退出或暂时按暂停键。例如菲律宾曾于2018年加入,在国内推行不少项目,可到了2023年10月因为南海摩擦与政坛风向变化果断离席,一拍两散;意大利曾是G7阵营首位表态支持者,自2019年以来动作频繁,却因反对党压力以及欧盟统一步伐,于2023年底宣布抽身回家吃饭去了;爱沙尼亚合同到期后主动不续,据传内部账目核算觉得划不来;至于美洲板块里的巴拿马,今年2月份合约结束也没再续,新总统怕惹美国麻烦索性收手。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实就是典型“政治温度计”,哪里热闹哪里凉快全靠大气候定夺。
回顾历程,一带一路从2013发端,到2017迎来自家第一届峰会,那时候29国领导齐聚北京敲定基本框架,两年后的第二届扩容到37国,更注重什么高质量标准提升的话题。今年刚开的第三届大会,又喊出了绿色环保和数字转型的新方向,环保协议数量猛增,“绿水青山”挂嘴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贸易额出口增长达到5.4%,直接投资金额达189亿美元,对于那些经济增长乏力的小伙伴来说真是一根救命稻草。这组数据来自中国相关部门报告,每逢公布总能引发关注讨论,因为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的投入是不是值当的买卖。
亚洲依旧霸榜,占据全部名单三分之一以上,无论韩国、日本是否名义参加,该地区各类工程如火如荼进行中。不丹被挡在门外,是受邻居压力所致,而朝鲜虽无书面承诺却偶有互动,日本以战略竞争理由保持距离,以色列考虑自身处境始终谨慎旁观。在非洲大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所以他们成为最大受益群体,包括大量铁路、公路、水坝等大型工程纷纷启动,例如尼日利亚石油运输线路实现现代化改造,提高效率又降低事故率,让政府财政喘口气。在波兰捷克这样的东欧市场,则出现更多物流中心配套服务,为区域商品流转提供便利窗口。如果把视角放宽,美洲四大金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集体冷眼旁观,美国甚至批评这是债务陷阱理论。但别忘记加勒比诸如牙买加特立尼达这些袖珍小国倒乐呵呵抢跑入局,用实际行动给自己争取一点空间,否则只能坐井观天任由别人操控节奏,这种尴尬滋味谁懂谁知道!
合作内容其实远超基建本身,人文交流同样丰富精彩。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年轻学生来到中国高校读书学技术,将知识经验带回本土推动社会进步。同样医疗卫生领域疫情期间得到加强支援,不光疫苗设备送过去,还帮忙培训医护人员应急能力。本土旅游业趁势崛起,从西安古城沿途串联文化遗迹吸引外国游客体验异域风情,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能撬动巨大消费潜力。“软实力输出”玩明白了才是真正赢麻了吧!
当然争议声音从未消失,有媒体质疑某些项目导致债务负担激增,比如广为流传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案例,当初因还不上贷款只好将经营权交给中资管理,引发所谓“丧失主权”的舆论漩涡。但仔细看看财报结构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夸张,其实多数债务来源五花八门,与一带一路直接关联部分有限。同理类似指责针对其他成员不断冒出,可实际上许多人承认这些工程创造岗位增加税收,对当地普通百姓帮助明显。如果要挑刺,目前环境保护问题值得警醒——过去审批环节松懈留下隐患,如今所有新合同必须严格执行绿色规范,无论风电太阳能还是传统能源统统纳入监管清单,大家都怕背锅嘛!
顺便插一句,今年举办的新一轮论坛重点锁定农业新能源赛道,同时拉美可能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版图,即便像巴西这种尚未正式加盟的大玩家,也通过私企渠道暗自布局合作业务。“数字丝绸之路”逐渐浮出水面,各类数据中心光纤网络覆盖范围暴涨,为信息孤岛打开互联互通入口。在如今全球经济乱象丛生背景下,可以说这种灵活平台式组合拳满足不少需求方期待,让他们跳脱固有壁垒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方案,相当管用的一招棋吧?
如果问现在到底多少国家参与?答案摆这里:截至今年九月,共计152个成员写在台账,还不停动态调整更新。原因很简单,有人冲利益奔来的同时也有人举棋不定或者随时准备退场,这里面夹杂各种考量因素难以言尽。然而无论如何,仅凭现阶段成果来看,它确实改变许多地区的发展轨迹,从黑土地上的高速铁路,到蓝色深湾里的集装箱码头,一个又一个真实故事正在发生。如果不能亲临现场,那至少可以隔屏感受到这些肉眼可见的新变化——对于追求突破困局的人们而言,没有什么比“真金白银”和“一砖一瓦”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