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中美高层会晤当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则消息,让全球都感到了寒意。他宣称,已经下令美国国防部,立即以“对等的方式”重启尘封了33年之久的核武器试验。
这消息太突然了,让人第一反应是震惊,接着就是困惑。特朗普嘴里的“他国”究竟是谁?放眼全球,能让美国总统如此“破防”,不惜撕毁默契也要搞“对等”回应的,恐怕只有那个在北极圈内秀肌肉的俄罗斯了。
普京的核肌肉秀
事情得从10月中旬说起。10月13日,北约集结了14个国家搞了一场名为“坚定正午”的核演习,嘴上说着“不针对第三方”,但那70多架能挂核弹的战机,明眼人都知道是冲着谁去的。
特朗普似乎也失去了耐心。原本计划在布达佩斯和普京上演的“普特会2.0”被取消,美俄就乌克兰停火的谈判再次谈崩。普京或许是意识到,谈判桌上已经拿不到想要的东西了,于是干脆亮出了真家伙。10月22日,他亲自跑到普列谢茨克试验场,观摩了一场海陆空“三位一体”核打击演习。
先是“亚尔斯”洲际导弹拔地而起,这玩意儿射程高达12000公里,能带好几个核弹头,足以覆盖全球任何角落。紧接着,在巴伦支海,俄军的“布良斯克”号战略核潜艇也从水下发射了一枚“轻舟”导弹,虽然射程“只有”8300公里,但它能携带多达12枚核弹头。最后,连图-95MS这种老爷机级别的战略轰炸机都挂着核巡航导弹出动了。
如果说这只是常规操作,那几天后的消息才真正让白宫感到了刺痛。10月26日,俄罗斯宣布,他们那款被称为“末日武器”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已经完成了“决定性试验”。这东西在21日那天,足足飞了15个小时,航程达到惊人的14000公里。
“海燕”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飞多远,而在于它怎么飞。它不是导弹那样点对点突袭,而是能像幽灵一样,用核动力在空中长时间低空盘旋。想象一下,一枚核武器在你国家周边晃悠,随时可能落下,也随时可能取消,这种悬在头顶的压力,谁能承受?
老特的算盘打歪了
俄罗斯勒紧裤腰带搞出的这些新玩具,一下子让特朗普的计划满盘皆输。要知道,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心心念念的就是“联俄抗中”。他原本的剧本是,利用乌克兰战争把俄罗斯经济拖垮,让普京变成一个迫切需要和平的、衰弱的伙伴。
到时候,美国只要把乌克兰当成礼物送出去,再许诺一些经济利益,一个虚弱的俄罗斯自然会倒向美国,共同对付中国。但现实是,普京果断地“向东看”,和中国的战略关系让俄罗斯经济挺了过来。一个能以一己之力硬扛整个西方的俄罗斯,根本不是特朗普想要的那个“小弟”。
既然拉拢的算盘打不响,特朗普就只能换个打法。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重启军备竞赛,用美国强大的工业和经济实力,逼迫俄罗斯和中国坐到谈判桌前,接受美国主导的军控条约,最终目的还是削弱中俄的实力。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中国的立场很明确:你们美俄两家占了全世界90%以上的核武器,要裁军你们先来。俄罗斯的态度更直接:你想玩核试验,我奉陪到底;想谈判,可以,但你得先拿出诚意来。
“能用”的核弹才是最可怕的
特朗普这一声令下,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美国的焦虑和力不从心。美国上一次搞核试验还是在1992年,内华达那个试验场都荒废30多年了,设备老化,想重启就得先砸一大笔钱去修缮。
更要命的是人才。33年的断层,让美国短时间内很难凑齐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这些年美国的战略重心和经济投入都不在这些基础科研领域,人才凋敝是个掩盖不了的问题。而且,这事还得国会批钱,不是总统一个人说了算。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执行层面的困难,那么美国正在研发的新式核武器,则透露出一种更危险的倾向。根据美国最新的国防政策法案,美军不仅要重启核试验,还在同步推进“低当量核弹头”和“海基核巡航导弹”的研发。
比如W80-4这种核弹头,当量可以在1000吨到10万吨之间灵活调整,能装在巡航导弹上,由B-21这种隐形轰炸机发射。美军内部一些人天真地认为,这种“小当量”核弹可以在局部冲突中使用,不会引发全面核战争。这恰恰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它极大地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
结语:潘多拉魔盒已开
一旦美国在冲突中率先使用了这种“战术核武器”,谁能保证其他核大国不会采取对等反制?到时候,局势很可能从“战术核打击”失控滑向“战略核战争”的深渊。
特朗普重启核试验的命令,最严重的后果不是美国核武库里多了几件新玩具,而是它亲手打破了全球近三十年来“不试验”的默契。这无异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将名存实亡,一场“你试我也试”的恶性循环,很可能将全球重新拖入冷战时期那种恐怖的核竞赛状态。
历史早已证明,核战争没有赢家,军备竞赛也没有终点。美国试图通过挥舞核大棒来维持霸权的举动,不仅无法带来所谓的“绝对安全”,反而会将自己和全世界都拖入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