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10月18号,江苏连云港那地儿,刮着六七级的大风,海边浪都快翻天了,一个居民不小心掉海里去了。
01
这事儿发生在10月18号,地点是江苏连云港的连云区西大堤海边。
说起这个西大堤,住海边的人可能比较清楚,这地方一边是海,一边是堤坝,风景是不错,可一旦天气不好,那地方就成了“危险区”。
当天就是个大风天,海面上刮起了六七级的大风。
很多人可能对“六七级大风”没啥具体概念。
这么说吧,陆地上六七级风,人走路都费劲,打着伞能给你带飞起来。
这要是在海面上,那浪头一层接一层,跟小山似的,砸在礁石上,那声响,隔着老远都震耳朵。
就在这种天气,这种地方,偏偏有意外发生。
一位当地居民,也不知道是观浪离得太近,还是脚底一滑,总之,“不慎”落水了。
02
这一下可不得了。
六七级风浪的海里,人掉下去,别说游泳了,你连方向都分不清,一个浪打过来,人就没影了。
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但海流的作用太强了,根本由不得他,人是越飘越远。
眼瞅着这条命就要交代在大海里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
在大堤的南侧,正好有一群人也在。
干啥呢?
游泳。
03
你没听错,六七级的大风天,这群人还在海里游泳。
他们可不是一般人,是连云港市游泳协会的会员。
对于常年玩“冬泳”或者在海里“浪”惯了的高手来说,这点风浪,可能在他们看来,正是挑战自我的好时候。
这群人里,有一个人叫王玉平。
他还有个身份,是当地港口集团东方公司的职工。
王玉平他们听到了呼救声,也发现了海里那个越飘越远的落水者。
04
王玉平是行家,他看了一眼当时的海况,心里就开始盘算了。
他没有鲁莽地立马跳下去。
他在等。
等一个“涨潮机会”。
海边的人懂,涨潮时候,潮水是往岸边涌的,他可能是想借着这股劲儿,能更快地靠近落水的人。
他找准了一个时机,纵身一跃,跳进了惊涛骇浪里。
05
可他一下去,就发现自己想简单了。
六七级大风下的涨潮,那不叫“助力”,那简直就是“巨掌”。
潮水太大了。
王玉平刚游出去没多远,一个大浪就劈头盖脸地拍了过来,硬生生把他冲回了岸边。
西大堤那地方,水底下可不是平坦的沙滩,全是礁石。
人被浪拍回来,就等于被摁在礁石上摩擦。
这一下,王玉平的额头就见了红,直接被礁石割破了。
血顺着脸就淌了下来。
06
岸上的同伴们,都是游泳协会的,个个都是识水性的。
一看这架势,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
这海况,太要命了。
王玉平这第一下就被拍回来了,还挂了彩,这说明啥?
说明今天的海,根本不讲道理。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同伴们急了,都在岸上冲他喊,让他赶紧回来,别去了,这救不了,别把自己也搭进去。
07
更让人揪心的一幕发生了。
海里那个落水者,虽然已经快不行了,但他意识还清醒。
他也看到了王玉平为了救他,一头扎进来,结果被拍得头破血流。
那个落水的人,用尽最后的力气,也在冲着王玉平大喊。
喊的不是“救命”。
他喊的是,让王玉平不要去救他!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可能是绝望,觉得自己没救了,不想再拖累一个。
也可能是被王玉平的举动给震住了,他宁愿自己死,也不想一个好人陪着他一起死。
08
这下,场面就僵住了。
岸上的同伴喊:“回来!太危险了!”
水里的落水者喊:“别过来!别救我!”
所有人,包括被救者本人,都在那一刻觉得,这事儿“不可为”。
王玉平等于是在跟所有人的“理性”判断作对。
他要是这会儿顺着台阶上岸了,没人会说他一句不是。
他试过了,他受伤了,他流血了。
是天不帮忙,非人力可及。
09
但是,王玉平没回来。
报道里用了一个词,叫“拚了命”。
我寻思着,这个词用得一点都不夸张。
他就当没听见岸上的劝,也没听见水里的喊。
他脑子里估计就剩一个念头:把人弄回来。
他咬着牙,顶着往回拍的巨浪,使出了全身的劲儿,一次又一次地向着大海深处冲锋。
一次,两次,三次……
额头上的血混着海水,早就花了眼。
但他就是凭着那股子狠劲,硬生生地在浪涛里杀出了一条路。
“几次冲锋后,总算靠近了落水者”。
10
靠近了,只是第一步。
怎么救,是更大的难题。
在风平浪静的游泳池里,救一个溺水的人都要讲究专业技巧,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对方死死缠住,一块沉底。
更别说在这六七级的风浪里。
浪头一个接一个,别说托着个人,王玉平自己保持平衡都费劲。
他得在巨浪中控制住自己,还得控制住一个已经筋疲力尽、可能半昏迷的落水者。
他必须把对方的头托出水面,不然一个浪盖过来,呛一口海水,人就没了。
王玉平是泳协的会员,专业技术是有的。
他用尽了力气,顺利地将落水者“托举”起来,顶着浪,一点一点地往岸边挪。
最后,成功地把落水者送上了岸。
11
岸上的人估计都准备欢呼了。
人救上来了!
王玉平估计自己也松了一口气,体力消耗到了极限,就想缓一缓。
可大海的脾气,谁也摸不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浪又打了过来。
这个浪,跟之前的还不一样。
它带来了一股极其强大的“离岸流”。
12
啥叫“离岸流”?
这玩意儿,是海边游泳的头号杀手,堪称“隐形陷阱”。
它是一股从岸边冲向大海深处的强劲水流,速度非常快。
你表面上看,海面可能还行,但水底下,这股“暗流”能以每秒两三米的速度,把人往外海拽。
这个速度,比游泳世界冠军冲刺都快。
人一旦被卷进去,你越是拼命往岸上游,越是游不回来,反而会迅速耗尽体力,最后沉下去。
13
王玉平刚刚经历了一场极限体能消耗,把一个成年人托举上了岸。
他正处在最虚弱、最放松的那个当口。
这个大浪卷着离岸流,一下就把他给“逮”住了。
人救上来了,救人的人,反倒被大海给拖回去了。
而且是带回了“大海深处”。
这一下,岸上所有人的心,瞬间又提到了嗓子眼。
“大家心急如焚”。
14
这下轮到王玉平自己危险了。
海浪太大,他体力也基本耗尽了。
他自己也使不上劲了。
报道说,“他努力了几次都无法登岸”。
这“努力了几次”,又是几番生死搏斗。
他想靠岸,就得面对那些刚才割破他额头的礁石。
浪把他往礁石上拍,离岸流又把他往海里拽。
他整个人,就在这两种力量的撕扯中,被反复折磨。
10月份的连云港,海水已经很凉了。
他流着血,泡在冰冷的海水里,体力在迅速流失,人随时可能会因为失温而失去知觉。
15
岸上的人怎么办?
再跳下去一个?
连王玉平这种泳协的高手都被困住了,谁下去,都可能是多搭一条命。
这时候,光靠喊是没用了。
大家开始想办法。
有群众,也有闻讯赶来的民警。
有人想到了工具。
救生圈!
岸上的人赶紧找来了救生圈,看准了王玉平的位置,使劲扔了过去。
16
王玉平也是真的顽强。
他没有放弃,一直在海里撑着,观察着海浪的间歇。
他瞅准了一个“浪小一点时”的机会,拼尽最后一点力气,猛地往岸边靠了靠。
就这一下,他抓住了岸上扔过来的救生圈。
抓住了!
17
抓住了救生圈,也不等于就安全了。
人还在浪里,那股离岸流还在拽。
这时候,岸上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
“警民携手”,警察和岸上的群众,抓着救生圈的绳子,大家一起使劲。
“一、二、三,拉!”
这可不是拔河,这是在跟大海抢人。
一个成年男性的体重,加上浸透水的衣服,再加上巨浪拍打和回拽的恐怖力量,绳子上的力道得有多重?
岸上的每一个人,都把劲儿使到了脸上。
大家合力,硬生生地把王玉平从浪涛里给拖了上来,拽上了大堤。
18
人,终于上岸了。
王玉平躺在堤坝上,估计连动弹一下的力气都没了。
大家围上去一看,都倒抽一口冷气。
他上岸的时候,是啥样子?
“脸、膝盖、肘都在流血”。
额头是早先割破的。
脸上,估计是被浪拍在礁石上蹭的。
膝盖和肘部,这都是关节,全在流血,这得是在礁石上撞了多少次,刮了多少下?
“有的是撞击伤,有的是划伤”。
可以说,他是用一身的伤,换回了一条命。
19
这时候,那个被救上来的落水者,也缓过来了。
他的家属,估计是从头到尾,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全过程。
他们看到了王玉平是怎么跳下去的。
看到了他是怎么被浪拍回来、头破血流的。
他们听到了王玉平的同伴是怎么劝他回来的。
他们也听到了自己的亲人是怎么绝望地喊着“别救我”的。
他们更看到了王玉平是怎么“拚了命” 冲过去,把人托举上岸的。
最后,他们还看到了王玉平是怎么被离岸流卷走,九死一生,最后浑身是血地被拖上来的。
20
所有的感激、后怕、庆幸、震撼……在那一刻,全都涌了上来。
语言,已经没用了。
说“谢谢你”,太轻了。
说“你是英雄”,太空了。
落水者的家属,看着这个满脸是血、满身是伤的救命恩人。
他们做出了一个最古老,也是最厚重的举动。
“感激地对他倒头就拜”。
21
“倒头就拜”。
这不是鞠躬,不是作揖。
这是五体投地,是磕头。
在咱们的文化里,这是最高级别的礼节。
拜天,拜地,拜父母,拜神明。
在那一刻,在家属眼里,王玉平就是那个把他们亲人从“鬼门关”拉回来的“神”。
这一拜,拜的是救命之恩。
这一拜,拜的是舍己为人的大义。
这一拜,拜的是那种“我拿命换你命”的决绝。
22
这事儿传开后,网友们也是感慨万千。
有懂行的人说,“住海边的人都知道,这种是最难的救人”。
这话不假。
六七级风浪、遍布礁石的海岸、要命的离岸流。
这三个要素凑在一起,就是“死亡组合”。
王玉平这次,是真真正正的“虎口拔牙”。
还有人说,“这是拿命在救人,这是真正的英雄”。
“拿命救人”这四个字,用在王玉平身上,是百分之百的写实,没有半点夸张。
23
回头想想,王玉平有两个身份。
他是“市游泳协会会员”,这说明他有这个专业能力,他不是个愣头青,他懂水。
这是他敢跳下去的“底气”。
他也是“港口集团东方公司职工”,这说明他是个普通人,一个有工作的上班族。
救人,不是他的职业,不是他的本分。
他完全可以像岸上其他人一样,选择“理性”,选择“自保”。
但他没有。
他在最危险的时候,选择了用他的“专业”,去干一件“分外”的事。
24
这整件事里,有几个点特别触动人。
第一,是那个落水者的呼喊:“不要去救他”。
人在绝境中,没有自私地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反而是选择了他人的安危。
这种人性中的善意,让人动容。
第二,是王玉平同伴的劝阻:“赶快回来”。
他们是坏人吗?当然不是。
他们是泳协的,他们最懂水,他们的劝阻,是基于专业判断的“理性”。
他们不想失去一个好兄弟。
25
而王玉平的选择,是超越了这种“理性”的。
他用行动证明了,有些时候,人的本能、人的道义,是会压倒对危险的计算的。
他不是不知道危险,他额头都破了,他怎么会不知道?
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才是最震撼人心的。
26
最后,是那个“倒头就拜”。
家属的那一跪,把这场救援的意义,推到了最高点。
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一个人,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另一个生命时,他能获得多大的敬意。
这种敬意,是超越金钱、超越地位的。
王玉平用一身伤痕,换来了一条人命,也换来了这份“生命对生命”的最高致敬。
这事儿让我们知道,英雄不在天上,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他们可能就是港口的职工,就是泳协的会员,就是那个在关键时刻,敢“拚了命”的普通人。
王玉平的血没有白流,那一拜,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社会上,总有人觉得人情冷漠,觉得“各扫门前雪”。
可王玉平这事儿就摆在这儿,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总有一些热血,是凉不下去的。
就是不知道,这种用命换来的恩情,在今后的日子里,那个被救的家庭,会用怎样的方式去面对这份沉甸甸的“重生”。
创作声明:
本故事来源:【《三湘都市报》】等媒体报道和公开资料。本文依据公开报道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细节上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报道资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