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某一天下午,一辆由苏联送来的“安全轿车”慢慢经过新华门。
在车上,毛主席瞧着大门口那块深灰色的砖墙屏风,心里好像在想什么事情,就对坐在旁边的汪东兴说:“
汪东兴一听就明白了,马上回答说:“要一心一意给老百姓办事,过简单朴素的日子。”
毛泽东稍微缓了缓,开口问道:“
“汪东兴一本正经地讲道。”
毛泽东主席微微颔首,算是答应了。
没过多久,新华门的照壁上就刻上了“五个大字”,这些字一直留到现在,是中南海里最显眼的标志。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从1949年到1967年这18年里,新华门的影壁上一直是光秃秃的,就跟袁世凯那时候刚建好时一模一样,啥也没加。
新中国成立后,为啥没跟其他政府机关那样,挂个“某某政府”的牌子呢?
这里面的考虑真的挺让人琢磨的。
【从皇家禁地到共产党驻地:一次艰难的思想转变】
中南海啊,那可不是个寻常地方,背后的故事多着呢。
很早以前,在元朝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是皇城的一块地儿了,那时候它有个特别的名字。到了明清时候,中南海变成了皇室贵族休闲玩耍的大院子,普通老百姓别说想进去逛逛,就连靠近边儿上都不敢呢。
清朝光绪那时候,中南海经历了好多大事小情,真是啥风浪都见过。
1898年,年轻的光绪帝在中南海发起了一场“新法运动”,想让国家变得更强盛。可惜啊,这变法没成功,之后他就被慈禧太后关在了瀛台,一关就是十年,直到1908年去世。
这里啊,就好比是权力的代表,同时也记录了不少封建王朝的起起伏伏、荣耀与衰败。
到了民国时期,袁世凯接手这儿,然后开始大刀阔箭地整改起来。
1913年,他把老旧的宝月楼翻新成了新华门,让它成了北洋政府总统府的大门,并且特意邀请了清朝末年的翰林学士袁励准,来为新门题写了块牌匾。
因为有了这样重要的基础,所以在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是否应该搬到这里,就成为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政治大事。
毛主席一听,立马摇了摇头,不肯答应。他跟旁边的同志讲道:“
为啥毛主席会有这样的顾虑呢?因为过往的历史给他提了不少醒。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住进了皇宫,可没多久就开始贪图享乐,士兵们也没了斗志,最后只好离开北京。
陈胜吴广刚开始起义时心怀大志,但一进城就喊出了“不该说的话”。黄巢攻下长安后,就开始贪图享乐。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结果高层天天窝里斗……这些惨痛的例子都在告诉咱们: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队伍,只要一进城就开始享受,多半就离失败不远了。
毛主席明显不想走上那些错误的老路。
1949年3月份,党中央从西柏坡搬到了北京,那时候毛主席选择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里。那地方挺安静的,离市中心远远的,最关键的是,那儿没有那么多的喧嚣和热闹。
但很快,毛主席就遇到了一个实际的难题。
为了准备新中国诞生的一系列事情,他得经常在香山和北京市区来回跑动。
管理国家事务、接见各行各业的人、准备国家成立大典,这些事情都得在城里办。经常忙到半夜才能回香山,第二天清早又得往城里赶,身体实在受不了,而且路上也不太安全。
当时北京市的市长叶剑英,看在眼里十分焦急,心里也急得不行。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北京局势挺乱的,据说特务有上万之多,毛主席这样频繁往来太危险了。再说,香山离市区也挺远的,每次出行都得派好多警察保护,既不省钱也不实际。
叶剑英一次次找毛主席聊天,耐心地反复劝说:“
但每次毛主席都摆摆手不同意,还是那句话作为理由:“不行。”
叶剑英见说服不了毛主席,就去找周恩来等别的领导想办法。大家商量后,决定开个中央会议,一起来商量这个事儿。
在会议上,叶剑英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啥要搬进中南海:“
周恩来等许多领导都觉得搬进中南海挺好的。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毛主席也点头了,不过他说了一条规矩:“
住进中南海之后,毛主席用自己的行动来兑现他许下的诺言。
他住在菊香书屋,里面就只有一张书桌、一张床和几个放书的架子,啥豪华摆设都没有。
特别值得赞扬的是,他每个月都会从薪水里留出一部分,当做房租交给国家。
尽管他现在住的是以前的皇宫花园,但他总告诫自己和伙伴们:咱们是给老百姓打工的,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老爷。
【为什么是&34;而不是&34;?】
住进了中南海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这儿该咋样展现给大家看呢?
新中国成立后没几年,全国各地的政府大楼前都陆续挂上了大牌子。
就只有中央政府、国防部等几个特别重要的部门才有,其他地方都没有。
这事儿引起了几位同志的关注。
当时管中央办公厅的齐燕铭提议,中南海是中央政府办公的地方,要不也竖个“中央人民政府”的牌子吧?按老规矩来,大家心里也都有个数。要是不挂牌子,老百姓咋知道这儿是干嘛的呢?
为了这事儿,齐燕铭特意跑到中南海的一个大殿,挑了一块特别珍贵的金丝楠木,还亲手写了六个大字。等牌匾做好了,他正打算挂在新华门那儿呢,结果周总理出来说不同意。
周总理明确表达了他的反对意见:“
周总理接着又详细讲道:“
说到底,这事儿不单是看门口有没有牌匾那么简单,它可是关乎新中国政权本质的大事儿。咱们是继续走老路子,搞那套官僚主义呢,还是实心实意地和老百姓站在一起,同甘共苦?
毛主席的立场很清楚:他全力站在周总理这边。他觉得,共产党的权力就是要和老百姓心连心,绝对不能走官僚主义的老路。
结果,由于大多数中央领导的阻拦,那块费心打造的牌匾没能挂在新华门前,最终被安置在了博物馆里。
这块牌子虽然没挂出来,但它的意义比任何漂亮的招牌都要重大。
它表明了一个政党的原本心意,显示了一个政权的特质,讲述了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
【五个大字的深刻含义与现实价值】
过了五十多年,再回头想想汪东兴和毛主席当年在车上聊的那次天,还是觉得特别有意义。
“这话就五个字”,简单得很,可里面藏着大大的道理和能耐呢。
有了这样的思想方向,新中国在76年的风雨道路上,才能够一直紧紧依靠着老百姓,和他们心连心。
毛主席在世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五个字的道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想给他大元帅的军衔,但他果断地拒绝了,说:“不行。”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提议废除军衔制度,他说这是因为不想让大家变成“大官架子”。
周恩来总理同样是“人民公仆”的杰出榜样。
周秉德,毛主席的侄女,回忆起那段日子说,中南海简单得让人惊讶。有次她去毛主席家用餐,厨师特意多做了几个菜,但也就是四个菜加上一碗汤,那汤还是用中南海湖里的小鱼小虾熬的呢。
这种简简单单的做事风格,到现在都还在保持着。
换个角度来说,“这五个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它让人们明白:在中南海工作的人们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贴近人民”;中央政府也不只是发号施令的地方,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
一开始,这五个红色的大字是刻在木头上,然后被贴在了照壁上面。
1970年的时候,中南海那边负责修东西的人给影壁做了番装饰,给字都贴上了金闪闪的金箔,这才有了现在咱们瞅见的红底金字模样。从原来的简简单单变得现在这么气派,既没忘了原本的意思,也显出了国家大权所在地方该有的威严。
【历史选择的深远意义】
说起来,在新华门的照壁上写啥字好像不咋重要,但其实这事儿关乎政府的面子和治理国家的大思路。
挑选“这个”不选“那个”,显示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政权的威严不是看外面的牌子,而是要看它心里装着百姓没有;政府的作用不是管人,而是为人服务。
那个时候,这样的决定可真是有突破性呢。
它直接让大伙儿知道:中南海里头住的可不是什么神仙皇帝,而是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的人;中央政府也不是那种远离群众的官僚机构,它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团队。
直到现在,“这五个字”还是明明白白地刻在新华门的照壁上。它们不光是个文字标志,更像是一种政治表态、一种追求的价值、一种历史的保证。
在努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道路上,这五个字现在依旧有着很实在的重要性。
它们告诉每位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得用来给老百姓办事;政府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给人民群众把服务做得更好。
可以说,新华门影壁上的那五个大字,就像是新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闪亮招牌,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思想。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