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的航母计划,从无到有,从改造到自研,几十年来步履不停。2025年7月,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第四艘航母,外媒推测其甲板宽度达84米,比福建舰宽8米,堪称中国海军的又一里程碑。
刘华清与航母梦的起点
中国航母的梦想,始于20世纪70年代。彼时,中国海军装备落后,远洋作战能力几乎为零。1970年,海军成立造船工业领导小组,负责人刘华清肩负起探索航母建造的重任。他曾在苏联学习,亲眼见过红海军舰队的威严,深知航母对海洋强国的意义。1970年5月16日,刘华清提交了一份《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提出护航航母和舰载机的优先级。这份报告虽未立即转化为现实,却为中国航母计划埋下种子。
80年代,中国经济逐步恢复,但工业基础仍薄弱。刘华清带队走访船厂,研究从国外购入的退役航母,如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号。1985年起,中国开始拆解这些舰船,积累设计经验。1987年,刘华清向中央汇报,明确提出航母和核潜艇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他的办公室堆满图纸,墙上挂着世界地图,太平洋区域被反复标注。
1998年,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被中国购入。这艘未完工的苏联航母锈迹斑斑,却成为中国航母的起点。刘华清亲自参与论证,力主将其改造成中国第一艘航母。2002年,“瓦良格”号运抵大连,2006年续建,2012年9月25日,命名为辽宁舰,正式服役。
第4艘航母:宽8米的背后
2025年7月,关于中国第四艘航母的讨论席卷网络。外媒报道,大连造船厂正在建造这艘代号“004型”的航母,卫星图像显示其甲板宽度约84米,比福建舰的76米宽8米,甚至超过美军“福特”级航母的78米。 这一数字引发热议,因为宽度增加意味着舰体更大、作战能力更强。
福建舰是中国首艘弹射型航母,满载排水量超8万吨,采用3条电磁弹射器,舰载机可满载起飞,作战半径和挂载能力大幅提升。 其甲板长316米,宽76米,已接近美军“小鹰”级航母。第四艘航母若真宽达84米,吨位可能逼近10万吨,甚至达到12万吨,接近“福特”级的框架。
卫星图像显示,第四艘航母可能配备4条电磁弹射器,包括2条腰部弹射器和2条舰艏弹射器,比福建舰多一条。这将显著提高舰载机出动效率,每日架次可能从福建舰的几十次增至近百次。 舰载机种类也将更丰富,歼-35隐身战机、空警-600预警机,甚至无人机都可弹射起飞,作战模式更灵活。
动力系统是另一大看点。福建舰采用常规动力,4台蒸汽轮机驱动8万吨舰体已接近极限。外媒推测,第四艘航母可能采用核动力,类似“福特”级的A1B反应堆,提供更强电力,支撑电磁弹射器和高能武器。 核动力将延长航母续航时间,减少对燃油的依赖,适合远洋作战。但核动力的技术门槛极高,涉及反应堆设计、冷却系统和辐射防护,中国工程团队正加紧攻关。
甲板宽度的增加还优化了舰内空间。84米的宽度可容纳更大机库,存放更多燃油和弹药,为歼-35和空警-600提供更强保障。升降机可能增至3部,解决福建舰2部升降机的瓶颈,提升舰载机调度效率。 斜角甲板设计也有望采用,进一步优化起降流程。这些改进使第四艘航母在作战效率上直逼美军航母。
外媒的84米推测虽未获官方证实,但卫星图像显示大连造船厂的模块化建造已启动,歼-15和Z-8直升机模型出现在模块附近,暗示舰载机测试已提上日程。 相比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宽73米,7万吨)和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宽72米,6万吨),第四艘航母的规模和性能遥遥领先。
中国海军的航母计划,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展现了从改造到自研的跨越。2025年7月,福建舰已完成第八次海试,预计年内服役,标志着“三航母时代”的到来。 第四艘航母的建造,则预示着中国海军向“四航母时代”迈进。外媒推测,其可能在2029年服役,届时中国海军将拥有更强的远洋作战能力。
刘华清的航母梦,贯穿这一进程。1970年的报告,提出护航航母的设想;80年代的拆解研究,为辽宁舰打下基础;90年代的“瓦良格”购入,开启了航母建造的实践。他的战略眼光,让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深蓝。2011年去世前,他未见福建舰下水,但辽宁舰的服役已让他欣慰。他的草图和笔记,成为海军人接力的火种。
第四艘航母的建造,延续了这一火种。大连造船厂的模块化建造,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实力。两地船厂——上海江南和大连——同时具备超级航母建造能力,未来可实现量产。 这艘航母不仅提升作战能力,还支撑中国海洋战略,保障南海、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安全,维护资源运输线。
展望未来,中国海军可能在2035年拥有5至6艘航母,其中2艘或为核动力。 这一舰队将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展现力量,与美军“尼米兹”级和“福特”级形成竞争。第四艘航母的宽84米设计,象征着中国从“追赶”到“并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