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份风波:当学霸校草沦为"镶边男主"
2025年暑期档,正午阳光出品的《樱桃琥珀》开播即引发热议。这部改编自云住同名小说的青春群像剧,聚焦90年代电建工人家庭的成长故事,赵今麦饰演的"小太阳"林其乐与张凌赫饰演的天才学霸蒋峤西的双向救赎本是最大看点。
然而剧集播出后,#张凌赫戏份#话题却意外登上热搜,粉丝晒出的截图显示,这位标榜的"领衔主演"每集出场时间不足5分钟,首集甚至全程缺席,戏份占比远低于男二午圣饰演的余樵。
争议背后,是剧集从备案40集精简至24集的结构性调整。原著中蒋峤西作为数学竞赛冠军的成长线被大幅压缩,香港打工的落魄戏份仅剩3场戏。有剧评人犀利指出:"蒋峤西的存在更像功能性道具,用来衬托林其乐的成长弧光。"这种"工具人"困境,让张凌赫的表演空间受到严重限制。
角色塑造:破碎感学霸的演技突围
尽管戏份有限,张凌赫仍通过细腻表演赋予蒋峤西独特魅力。这个被父母当作早夭哥哥替身的天才少年,眼神中始终笼罩着一层忧郁。在第6集"暴雨撑伞"名场面中,他看着林其乐给其他男生送伞时,手背青筋暴起却强装淡漠的微表情,被观众称为"教科书级的隐忍表演"。原著作者云住点赞该片段:"张凌赫演出了蒋峤西灵魂里的自卑与骄傲。"
为贴近角色,张凌赫提前三个月进行准备:苦练粤语呈现港漂戏份,减重10斤塑造病弱感,甚至研究数学竞赛视频模仿解题手势。这种专业态度让导演张开宙感慨:"他把理工男的执拗和敏感演活了。"在仅有的课堂戏份中,蒋峤西快速转动的钢笔、解题时轻皱的眉头,这些细节都让角色跃然屏上。
删减困境:群像叙事与主线的博弈
戏份争议折射出青春剧创作的普遍难题:如何平衡群像叙事与主线情感。《樱桃琥珀》以"群山小分队"的成长为主线,余樵、秦野云等配角的故事线同样占据大量篇幅。编剧曾璐在采访中解释:"我们希望展现90年代一代人的群像,而非简单的甜宠故事。"这种创作理念导致蒋峤西的个人线被边缘化,其童年创伤、竞赛压力等深度内容仅通过碎片化闪回呈现。
观众评价呈现两极分化:原著粉不满"学霸觉醒"主题被削弱,认为改编失去灵魂;而普通观众则被怀旧细节打动,"课桌上的刻字、铁皮铅笔盒的叮当声,太真实了"。这种分歧本质上是"角色粉"与"年代剧爱好者"的审美差异,也反映出正午阳光在青春题材上的转型阵痛。
演员价值:戏份之外的角色贡献
抛开戏份争议,蒋峤西在剧中的功能性作用不容忽视。作为林其乐的"镜像人物",他的存在凸显了阳光成长与创伤治愈的主题对比。第12集"红围巾相认"桥段,蒋峤西将童年信物还给林其乐时的颤抖双手,成为推动剧情转折的关键。有观众留言:"虽然出场少,但每次出现都精准戳中泪点。"
张凌赫的表演也获得业内认可。影评人李静指出:"他成功避开了流量演员的表演套路,用克制代替嘶吼,以细节传递情绪。"这种"留白式演技"恰好契合蒋峤西的孤僻性格,形成奇妙的角色适配。当被问及戏份删减时,张凌赫的回应尽显通透:"演员的责任是让每个镜头都有价值。"
结语:青春剧的角色重量与演员光芒
《樱桃琥珀》的戏份争议终会随着剧集完结而平息,但它提出的命题值得深思:在群像叙事中,主角的戏份多少与角色魅力是否正相关?张凌赫用蒋峤西证明,优秀演员能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可能。正如剧中那句台词:"重要的不是出场时间,是你在别人生命里留下的痕迹。"
随着剧情推进,蒋峤西的成长线逐渐清晰,香港重逢后的双向救赎段落已让部分观众"真香"。或许在青春剧的创作中,角色的深度比戏份多少更重要。而张凌赫的表现,无疑为"镶边男主"提供了演技突围的范本——当镜头对准他时,你总能看见蒋峤西灵魂深处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