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被除掉后,河北的形势算是稳定下来了。
这事儿还早着呢。
刘秀想要牢牢管住河北,还得搞定另外两个对头:一个是谢躬,另一个就是流民大军。
那时候,河北平原上到处都是各路流民组成的武装队伍,他们外号五花八门,像铜马军、大肜军、高湖军、重连军、铁胫军、大抢军、尤来军、上江军、青犊军、五校军、檀乡军、五幡军、五楼军、富平军、获索军等等。这些队伍各有头领,手下加起来有好几百万人,到处抢劫掠夺。
其中,铜马的势力最大,他们的头头有东山荒秃和上淮况这些人。
在邯郸城里,出现了这么一件离奇的事儿:刘秀当上了破虏将军,管着大司马的活儿;谢躬呢,做了尚书令。他们俩官职差不多大,谁也不愿意听对方的。所以,两个人心照不宣地把邯郸城分成了两半,各管各的地盘,两套人马自己说了算(虽然都在邯郸,但各占一边,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打败王郎,主要靠的是刘秀团队的力量。谢躬呢,也就在南边稍微拖了下后腿,硬仗基本没打。他就仗着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有朝廷给他撑面子,愣是抢走了一半功劳。刘秀能忍下这口气,可他手下的将士们哪能服气!
激进的人已经吵着要杀掉谢躬、搞分裂了,可刘秀却迟迟不下决心,他心里有自己的难处。
谢躬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刘玄在背后点了头。当初让谢躬去北方,也是想着让他看热闹,看看刘秀和王朗这两只老虎怎么斗。可谁承想,刘秀动作那么快,一眨眼的功夫就把邯郸给攻下来了。
谢躬现在的活儿就是紧紧盯着刘秀,别让他势力壮大了,还得给他使绊子。但要是一杀了谢躬,那就等于和长安朝廷彻底闹掰了,到时候洛阳那三十万大军就会打着平叛的旗号往北冲。刘秀心里清楚得很,并不着急,因为他眼下最头疼的是河北那几十股流民军队,这才是真正的麻烦。所以现在还没到跟朝廷撕破脸的时候。
来聊聊刘秀身边那些重要的力量吧:
河内和河东两个地方的郡守,都是直接由长安的皇帝指挥的。
洛阳的朱鮪和李轶,虽说表面上听长安朝廷的,但实际上早就不受管束,自己单干了。
并州的鲍永,跟刘秀挺像,他拿着符节去安抚山西地区。有了并州那些大户人家的支持,他的安抚任务就变得轻松多了。对于刘玄和刘秀之间的争斗,他谁也不帮(后来邓禹往西边打,攻打河东郡的时候,他一点兵也没派,就让邓禹直接进了关中)。
谢躬之前派军队占领了信都,对刘秀集团里的一些将领有过帮助。但他后来突然变脸,把这些将领给杀了,这么做也损害了他仁慈义气的名声。
3、谢躬这个人特别有本事,刘秀很欣赏他的才干,有段时间特别想让他归顺自己,为自己所用(谢躬做事勤快认真,刘秀常常夸他说“谢尚书真是个好官啊”)。
刘秀试着客气地邀请谢躬加入自己这边,但谢躬一次次地拒绝了他。经过多次尝试无果后,刘秀意识到谢躬不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于是开始悄悄想办法要解决掉他。
这又是老一套把戏,以前常用的那些方法。
刘秀叫上谢躬一起去吃饭,本想在饭桌上悄悄解决掉他,但奇怪的是,到最后刘秀也没动手。
一个计策没成功,刘秀就改变策略,去劝说谢躬的副将马武反叛。
说起来,马武和刘秀可是老相识了。
年轻时,马武为了躲避仇人,搬到了江夏居住,后来索性参加了竟陵一带的流民队伍。之前我们有一篇万字长文详细解读过:更始帝迁都长安后,各地势力是如何划分地盘的。
没过多久,觉得庙堂拘束的马武跳槽加入了绿林军,后来和刘秀在昆阳一起打仗,成了有名的十三勇士之一(包括刘秀、邓晨、宗佻、李轶、任光、臧宫、刘隆、王霸、傅俊、马武等人)。
后来,由于刘玄和刘秀两兄弟之间的纠葛,马武并没有急着跑到河北去追随刘秀。(这换做任何其他人,大概也会做同样的选择吧,谁会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去冒那么大的险呢?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行啊)
王朗坐上皇位后,刘玄就任命马武做了振威将军,让他跟着尚书令谢躬一起去北方平定叛乱。这事儿啊,明摆着刘玄对马武那是挺看重的。
听到这些消息后,刘秀开始想办法吸引马武,他对马武讲:我得到了渔阳和上谷的精锐骑兵,想让将军你来带领他们,怎么样?
马武心里热乎乎的,刘秀掌控河北的局面明摆着,真没想到大当家还记得我这老部下,现在还抛来个让人眼馋的差事,换做别人,恐怕当时就乐呵答应了。
马武也是明白人,他清楚自己几斤几两,知道幽州突骑这样的精锐部队轮不到自己来带,所以就回话说:我这人胆小怕事,又没本事,想不出啥好主意。
刘秀接着对马武说,真的打心底里佩服他:您带兵这么多年,军事上啥都懂,哪能跟我手下那些小官员比呢!
武因此全心全意归顺了。
邯郸城里依旧斗得不可开交,这时刘玄又使出了第二招狠的。派来了个侍御史叫黄党,跑到河北去拉拢刘秀,还带来了两个命令。
给刘秀封了个萧王的称号,并把萧县作为他的封地。
刘玄是不是突然良心醒悟,觉得对这位同族兄弟不错了呢?看看第二道命令就明白了。
让黄河以北的所有军队都解散回家,刘秀和那些有功的大臣们一起去长安领赏。
说封王只是幌子,其实就是想拿走你的兵权,刘秀要是真去了长安,那就得全听刘玄的摆布了。
刘秀清楚地记得哥哥离世的情形,他一向小心谨慎,怎会上别人的当呢?于是,他马上找了个理由拒绝说:“黄河以北那边还没安稳下来,我现在脱不开身啊。”
这个回答说明两边已经彻底闹僵了:从那以后,就开始跟更始有了裂痕。
见刘秀迟迟不肯行动,长安朝廷很快又使出了第三个大招:让苗曾去当幽州的头儿,韦顺去管上谷郡,蔡充则去负责渔阳郡。
刘秀能打败王郎,多亏了幽州,特别是上谷和渔阳这两个地方的大力帮忙。他这一招真是够绝,苗曾、韦顺、蔡充一旦控制了幽州这两个重要地方,刘秀就等于没了退路。
这三个人事调动,简直就是摆在明面上的算计。
说到底,你仍是刘玄手下的人,只要别明着跟刘秀对着干,他也没理由不让苗曾他们上任。要是刘秀敢有啥动作,洛阳那三十万大军眨眼就能过河对付你!到那时候,刘秀用他那一小块地方跟我们整个玄汉国斗,好处少,代价大,太不值了!
如果你不插手,等苗曾、韦顺、蔡充他们一步步拿下幽州,再和谢躬一南一北合起来对付你,到时候你还是会头疼不已。
要怎么应对朝廷明摆着的计谋呢?
刘秀琢磨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打算等苗曾当了官,就借攻打铜马和青犊的由头,往北边调幽州的精锐骑兵。可苗曾不乐意配合,他给各郡下了命令,说不准帮忙。
这样一来,刘秀就有了出手的理由,他计划派人前往幽州解决掉苗曾。但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去办这事儿的人得满足下面这些条件:
1、要忠心对刘秀,千万别提前说出去。
要勇敢果断,关键时候不能心慈手软。但也得记住,人家毕竟是一方大佬,你想想三国那会儿,有哪个英雄好汉会直接一刀宰了州牧呢?
3、得准备好当替罪羊,万一行动砸了锅,刘秀铁定会赖账,只说动手的那个人脑筋有问题。
刘秀找邓禹商量,想问问哪位将军能担起征兵的重任。邓禹大力推荐吴汉,说他又勇猛又聪明,其他将军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
刘秀接着让吴汉当了大将军,派他带着符节去北方,召集幽州十个郡的精锐骑兵。
吴汉只带了二十个人,悄悄跑到苗曾驻扎的无终(就是现在的天津蓟州区)。苗曾一看他们人少,就没太当回事,还像平常一样出城迎接。可没想到,吴汉突然动手,一刀就把苗曾给杀了。后来,有了彭宠的点头,吴汉轻轻松松就把当地的军队给收编了。
吴汉这一举动让幽州的大小官员都愣住了,一时间,幽州的各个郡县都惶恐不安:整个北州都慌了神,所有城池没有不立刻顺从的。
早先刘秀在河北打仗那会儿,幽州这边还算太平,主要就上谷和渔阳两个地方卷了进去。现在吴汉把玄汉朝廷派来的头头给宰了,给幽州的大家族们提了个醒:从今往后,你们只能忠心耿耿地跟着刘秀,谁敢不听话,就一个下场——杀无赦。
幽州的大家族们看清了局势,纷纷主动出兵出粮,十郡的骑兵很快就满员开拔南下。之前北上的吴汉,带着他招募的上万精兵返回,在清阳(就是现在的河北清河东南那块地方)和刘秀大军汇合了。
刘秀和谢躬不是在邯郸那儿瞪大眼睛对峙吗,他咋跑到这儿来了?等会儿告诉你为啥。
吴汉带过来的全是精挑细选的骑兵高手,其他将领看了都直流口水,心里头都觉得吴汉这家伙肯定不会轻易把手下的精兵分给别人。
没想到吴汉自己把军队的名单交了出来,让刘秀随便安排。这下子,刘秀的大营里可热闹了,人人都琢磨着怎么多分点兵马给自己。
现场乱成一锅粥,连刘秀都直摇头:你们之前还生怕吴汉不肯分兵,现在咋又厚着脸皮来要更多兵力呢?
在乱世里头,手里握着兵马才是王道,各位将领的做法其实都挺正常,反倒是吴汉那一套,挺让人出乎意料的。
因为他主动把兵权交了出去,什么都听刘秀的,刘秀才把他当成自己人。再加上他以前杀过苗曾,立过功,所以吴汉就不再是渔阳彭宠那边的人了,而是正式加入了刘秀的队伍。
为什么那人最终能位居第二,一方面是因为他战斗力强,但最关键的是他政治头脑聪明。
咱们来聊聊为啥刘秀要离开邯郸,还有吴汉除掉苗曾之后,刘玄会不会生气,另外,洛阳那三十万大军会不会往北边来呢?
这些事儿谁心里也没谱,时间紧迫,在跟刘玄正式动手之前,刘秀打算先把河北那支势力最大的流民队伍——铜马给摆平了。
那时候,铜马军刚好驻扎在滏阳河和清河之间,刘秀打算利用这两条大河当作天然防线,把铜马军围起来,然后一举消灭他们。
一开打,刘秀就觉得铜马军的战斗力特别猛:他和将领们上去迎战,接连打了几仗都没占到便宜。于是,他决定豁出去,背水一战,结果杀伤了不少敌人。正好这时光武前来增援,两人联手,一下子就把铜马军给打败了。
铫期在南栾之战中的勇猛大家都能看到,他率先冲入敌阵,亲手斩杀五十多个敌人,额头受了伤,摘下头盔包扎一下又继续战斗。
他没想到会被铜马逼得只能背对河流打仗,好在有刘秀才帮忙,才让他解了围。
刘秀打算换个打法,不再硬碰硬,而是打算把粮食藏起来,让铜马军没东西吃,活活把他们困住。
流浪武装分子的最大软肋在于补给,他们大多靠抢夺来维持,要是没法继续四处游荡,时间稍微一长,肯定就会闹内讧。
铜马军察觉到刘秀的计划,就先动手去攻打汉军的营地。刘秀赶紧告诉手下的将领们,让他们死守营地,绝对不要迎战。刘秀让营地防守得固若金汤;要是看到有敌人出来抢东西,就马上出击,把他们打败,还切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
这时候就能看出刘秀选在滏阳河和清河之间打仗有多聪明了,铜马军没有船过不了河,又被刘秀从南北两边给围住了。在包围的时候,幽州的骑兵一次又一次展现出他们反应快、动作灵活的特点,哪里有空档,骑兵们立马就补上了。
日子久了,粮食不足的铜马军慢慢撑不下去了,在被围了一个月后,趁着夜里往南逃跑。刘秀等的正是这一刻,他立刻命令全军追赶,一路追到馆陶,把铜马军打得大败。
铜马军的将领们请求投降了,但他们周围的流民友军还不知道这事儿。另外,有两支重情重义的军队,高湖军和重连军,听说铜马军被包围了,就急忙赶来帮忙,结果也被刘秀一块儿给收拾了。
面对那么多,足足有几十万的流浪百姓来投降,该怎么处理他们呢?刘秀的办法很简单:一个不落,全都收留。
刚开始整合铜马军时,有些士兵心里还不踏实,甚至有点小骚动。刘秀只好一个人骑着马进了他们的营地,用行动告诉大家他有多信任他们,这就是“推心置腹”这个说法的由来。他给高层将领封了官,比如让东山那片荒地的头儿当了侯爷。对普通士兵呢,他让大家自己选择,想留下的就给好待遇,想走的也不阻拦,还给钱给地让他们回家。
有房子有土地,谁会想去当闹事的人呢!
到这个时候,刘秀已经完全把几十万的铜马军整合到自己麾下,河北的老百姓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铜马之王”。
真遗憾,刘秀没像曹操那样,直接统领铜马军,而是把几十万铜马军拆分开,分给了吴汉、冯异、铫期等将军去带。
有了这几十万大军,就能稳稳地镇住河北那一带的大小势力,特别是真定王、上谷和渔阳这些地方。这对刘秀以后管住那些越来越难对付的大豪族,可是个最大的帮手。
世事难料,刘秀孤身一人来到河北,刘玄愣是没让他带走刘家的一兵一卒。虽说打败铜马是你指挥有方,但说到底,还是靠了河北的军队出的力,真是让人感叹英雄也有无奈时啊。
这也让他完全没办法真正管住那些大家族,整个东汉时期,这些大家族在地方上特别霸道,连朝廷里都有他们很大的势力,所以到了东汉末年大乱斗的时候,解决问题就变得超级难了!
刘秀跟铜马军打得火热的时候,刘玄咋就一点动静没有呢?
有一个比铜马军还要庞大、凶猛,而且不太讲规矩的流浪者军队,已经正式向更始军宣战了。自从绿林起义之后,一直在山东那边没啥大动静的赤眉军,这下要闹出大名堂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