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印象里,哪个兵团被认为是最弱的呢?有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资深的研究者,都觉得最弱的当属华北部队,也就是十九兵团。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最强与最弱,限定在第一次战役至第五战役这个阶段。至于阵地战阶段,情况有所不同,我们后续再进行探讨,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本号,定会为大家深入解读。
十九兵团在参加第五次战役时,确实有一些作战表现不尽如人意。比如在第一阶段的进攻作战中,十九兵团强渡临津江时遭遇阻碍。除了成功打掉英军格罗斯特郡团第1营之外,整体上战果寥寥。六十四军、六十五军在强渡临津江后,部队组织混乱,遭受了重大伤亡。再到第三阶段回撤收兵时,十九兵团的部分部队组织不力,六十五军的阻击时间过短;六十四军更是擅自撤退,且未通报友军,致使友军三兵团六十军180师的侧翼暴露,陷入了危险境地。我们尊重历史事实,不避讳这些不足之处。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十九兵团在各大兵团中实力本就相对较弱。这就好比让一个人拿着水果刀去宰杀一头牛,自然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详细了解一下截止第五次战役时,入朝各大兵团的客观实力状况。
十三兵团实力强劲
四野是军委最早选定的入朝部队,第一批入朝的部队包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军。志愿军司令部机关就是以十三兵团为基础组建的。该兵团的前4个军实力超凡,尤其是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每一个都堪称全军中的顶尖力量,实力强大到令人惊叹。这样的组合,完全符合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既然要入朝进行决战,第一波部队必然要派出最强的力量。
四十二军由东野五纵升级而来,是万毅带领的老部队,曾有一段时间在东北从事农垦工作。但在其他三个军的带动下,在朝鲜战场上也有着出色的表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四野的两个领军部队之间的良性竞争。在东野时期,一纵和二纵分别代表了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最高水平,升级为主力纵队后,两支队伍战斗力都极为强劲,各有优势。三纵在韩先楚担任司令员之后,实力迅速提升,成为头等主力。虽然其名头可能没有三十八军、三十九军那么响亮,但韩先楚在海南岛战役中建立的赫赫功勋,世人皆知。
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这3个军在朝鲜作战的时间最长。到第五次战役发起时,三十九军、四十军已经连续征战了半年多,部队疲惫不堪,兵员也不充足。但即便如此,彭总依然对他们极为倚重,让这两个军留在九兵团编成内继续作战,并承担在战线中部实施战役突破的重要任务。如果要说谁是志愿军中的定海神针,那非四野部队莫属。
九兵团的强大实力
九兵团也是一支备受关注、热度极高的兵团,长津湖战役的巨大影响力为其增添了耀眼的光环。九兵团是第二批入朝的部队,三野对其进行了强化调整,将三十军打散,以师为单位编入其他军。同时,二十七军调入,每个军都配备成四个师,总兵力多达十五万人。这与其他兵团扩充兵员但不扩建制、继续沿用三师制的做法有所不同。九兵团这种将原建制部队打散重编的方式,使得老兵数量增多,好处就是单个军级单位的攻击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九兵团的四个军本身都是顶级主力部队。二十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分别是当年华野的老一纵、八纵、九纵。粟裕大将曾经对华野的顶级主力进行过点评(一、三、四、八、九、十纵,也就是所谓的六大主力,不过也有人认为,粟裕大将把十纵列入其中,可能是出于对宋时轮将军的照顾),这三个军都在其中。
二十军作战能力全面,是粟裕在华中时期精心调教出来的超一流主力部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表现出色,行动机动灵活,执行各种任务都得心应手。八纵和九纵则都是攻坚主力,在重要战役中,常常作为某一个方向的核心主力,有点类似于当年国军口中难以啃下的“硬核桃”。我们不能因为长津湖战役中九兵团遭受了重大伤亡,就全盘否定三野部队的战斗力。在第五次战役中,九兵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战表现相当出色。在部队后撤阶段,西线的十九兵团和中线的三兵团都出现了失误,三兵团甚至出现了一个整师被击溃打散的悲剧,而九兵团方向却基本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三兵团的特点与优势
三兵团若论总体实力,相比十三兵团和九兵团确实稍显逊色,但它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就拿兵团指挥机关来说,三兵团兵团部的底子是二野原四兵团,是陈赓一手打造出来的过硬班底。早在抗战胜利之初,其雏形就已形成,上党战役便是它的起点。1947年7月,陈谢集团挺进豫西,兵团部的基本班底正式形成,历经诸多战役,见多识广,指挥经验丰富,功力扎实。
再看部队战斗力方面,三兵团也有战斗力强劲的部队。兵团下辖三个军,分别是十二军、十五军、六十军。十二军是刘邓麾下的老六纵,与三纵齐名,是中野的头等主力。论部队的勇猛程度,即便是陈赓的老四纵也要略逊一筹。六纵在中野的地位,类似于二纵在东野、一纵在华野,是顶门大弟子、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十五军相比十二军,实力稍弱一些,但军长秦基伟能力非凡,潜力巨大,丝毫不亚于后来提到的“干电池将军”。
六十军的情况比较特殊,它原本是刘邓南下后留下守家的二流部队八纵,但在徐向前元帅前往晋冀鲁豫之后,对其精心指导,培养出了威名远扬的临汾旅,一下子提升了八纵的档次。入朝前夕,西南军区又将六十一军序列中的181师调归六十军。181师即著名的皮旅,战斗力不容小觑。
总体来说,六十军很有特点,虽然战斗力比不上十二军,但自有其过人之处,尤其是独立性强,善于应对危局。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徐向前元帅对八纵的点拨,就如同黄药师暮年收了程英做关门弟子。六十军虽然在某些方面略显稚嫩,但在同级别、同等资质的部队中,绝对是一流的存在。
十九兵团实力有限的原因
唯独十九兵团在实力上显得相对薄弱。十九兵团是志愿军各个兵团中唯一一个既没有调整部队主要领导,也没有改变战斗序列的兵团。它所辖的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军,就是当年华北二兵团的三纵、四纵、八纵。
三纵的经典战例是新保安战役,在郑维山的指挥下,三纵成功挡住了傅作义部的三十五军,以一己之力前阻强敌,后顶援军,为杨得志率领的大部队赶到赢得了宝贵时间。四纵的代表性战役是清风店战役,在战役中担任主攻,成功歼灭了第三军。而八纵是由地方部队后组建的纵队,战斗力相对较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各军的表现基本反映了其当年在华北地区的实力水平。
为什么十九兵团没有得到补强呢?原因在于华北部队中没有比三纵更强的部队可供调配。那为什么不调整领导指挥机关呢?因为华北诸将中,除了杨得志,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主要是十九兵团作为客军进入陕西,一野自身资源匮乏,实在没有多余的力量来补充给十九兵团。
没有调整部队,也没有注入新鲜血液,这一情况有利有弊,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好处在于,维持原有的领导机构和部队序列,有利于军令的顺畅传达,部队之间合作默契,执行命令时没有阻碍。不利的一面是,部队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和经验依赖,眼光受到局限,容易按照以往的惯性进行指挥。这种情况在国内作战时可能不会成为大问题,但在出国与全新的敌人作战时,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所以,十九兵团在入朝初战中表现不佳,是可以理解的。其部队战斗力相对较弱,比不上其他野战军的顶尖部队。不过,十九兵团也并非没有潜力,其潜力主要体现在两个人身上。
十九兵团的潜力人物
一个是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另一个是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郑维山。
杨得志将军极具大局观,他的指挥风格如同他的情商一样,极其稳当,不会出现重大失误,行事基本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这种素质在一时一地一事上可能看起来并不十分突出,毕竟这个层级的战将,对大部分事情做出正确判断是基本要求。但杨得志将军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能够持续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从不偏离方向。可怕的是,他几乎不犯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愈发明显。
郑维山中将则是一位极具成长性的将领。给他多大的平台,他就能创造出多大的成就。即使是在猛将如云、人才辈出的红四方面军将领群体中,郑维山也是独一无二的。所谓成长性,从他的经历中可见一斑。抗战时期,他在聂荣臻元帅手下担任教导团长,工作干得十分出色。后来担任纵队司令,还兼任军区职务,同样能够胜任。尤其是到了平津战役期间,郑维山几乎无师自通,迅速适应了大决战的高强度和快节奏。在张家口,别人率领一个兵团都拦不住三十五军,而他却做到了。他的优势就在于善于学习战争,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敌人。
十九兵团的成长与翻身
由此可见,杨得志和郑维山刚到朝鲜时,面对美军的作战方式,确实有些摸不着头脑。虽然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先去志愿军总部带回了一些经验教训,但别人的经验终究无法完全被自己吸收运用。这也是人之常情,正如读再多的书,看再多别人的经验,都不如自己亲身经历一次来得深刻。在军队作战中,这种情况同样适用。十三兵团和九兵团之前遇到的问题,十九兵团和三兵团又重新经历了一遍。
比如,志愿军非常执着地使用穿插分割战术,但在运用时没有充分察明敌情,结果导致穿插战术被美军破坏。具体细节这里先不展开,我们会在后续的系列推文中详细讲述。再比如后勤供应方面,明明知道九兵团在作战中因饿肚子出现了大量掉队人员的情况,但十九兵团也没有找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无法扭转这种局面呢?因为志愿军的后勤供应落后是体系性的、存在时代差距的落后,并非通过一时一地的努力就能改善。直到后期,志愿军和东北军区共同努力改变了后勤体制,才逐渐适应了朝鲜战场的需求。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但这些不足,并不能成为苛责杨得志和郑维山的理由,换做其他人来指挥,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些网友会讨论说,如果林彪指挥会怎样,粟裕指挥又会怎样,然而毕竟两位名将都没有前往朝鲜战场指挥作战,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妄加猜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九兵团在战斗中表现得越来越好。郑维山是朝鲜战场上唯一一位从兵团副司令员提拔为兵团代理司令员的将领。后期他指挥华北老兄弟兵团二十兵团,在阵前三千人大埋伏、夏季战术反击作战等行动中,表现极为出色。
杨得志将军与郑维山有所不同,他在战术层面的敏锐性或许不如郑维山,但他拥有出众的大局观和稳如泰山的大将风度。后期他的表现赢得了中央军委的高度信任,从十九兵团司令员的位置上升任志愿军主管作战的副司令员,使得邓华能够从分管军事工作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谈判及其他后方准备工作。尤其是在彭总经常回国,不在指挥岗位期间,杨得志实际上负责着整个志愿军的作战指挥工作。这份能力和担当,其他兵团司令恐怕难以企及,即使是韩先楚,也很难说在这方面比杨得志更胜一筹。
作为华北部队的代表,十九兵团没有辜负聂荣臻元帅的期望。华北部队应该感谢杨得志和郑维山二位将军,正是他们卓越的指挥,带领着十九兵团从低谷中崛起。进入阵地战时期后,十九兵团已经能够和其他大区出来的一流主力部队并驾齐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