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棣迁都北京:哪是避旧臣?这步棋直接给大明续了两百年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朔编辑|李朔
《——【・前言・】——》
提起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十个人里九个会说“还不是为了躲开南京那些老臣旧势力”?这话听着像那么回事,实则把这位从战火里拼出来的帝王,格局拉到了最底层。要知道,朱棣当年从北平燕王府起兵时,手里攥的就不是小算盘,而是整个大明的国运棋盘。他迁都是“避祸”?分明是赌上王朝存续的“豪赌”——赌赢了,大明能扛住北方草原的百年冲击;赌输了,北宋“靖康耻”的剧本可能提前三百年重演。所谓“摆脱旧势力”,不过是这场国运豪赌里,最不起眼的一颗小棋子。
1.别再盯着“旧势力”!朱棣要补的是朱元璋没补完的“文化窟窿”
不少人觉得,朱元璋推翻元朝、收回幽云十六州,就算完成“大一统”了。可朱棣比谁都清楚,老爹只做到了“领土捏到一块”,没补上北方那道几百年的“文化裂缝”。
从公元938年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开始,这片土地被契丹、女真、蒙古轮流攥在手里430年。430年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从北宋建朝到明朝开国的整个时长。华北平原更惨,靖康之难后被异族管了250多年,比整个明朝的国祚还长。
这么久的“胡化”,哪是一张“统一诏书”能抹掉的?明初的史料里写得明明白白:老百姓穿的是“深襜胡服”,梳的是“辫发椎髻”;汉人改胡姓、说胡语成了常事,连喝酒行礼都得学蒙古人的跪拜样。朱元璋在位时不是没折腾,迁了十次民去北方填人口,还扶了“北孔”当衍圣公安抚人心,可250年的文化惯性,哪是几十年能掰过来的?
南京在江南,离北方太远了。坐在南京皇宫里管北方,就像隔着窗户纸看火——看着能管,实则摸不着边。朱棣在北平待了二十多年,比谁都懂这个理:要让北方真的归心,就得把朝廷的根扎过去。迁都北京,不是“躲”,是“扎”,把中华文明的根重新扎进被胡化了几百年的土地里,让北方人觉得“这朝廷跟咱是一伙的”。
2.北宋的教训就在眼前!丢了幽燕,大明就是下一个“靖康”
朱棣没读多少圣贤书,但他一定知道北宋是怎么没的——根子就在于丢了幽燕十六州。
幽燕是华北平原的“大门”,大门没了,游牧骑兵南下就像走平地。当年金兵从幽燕出发,没几天就打到开封城下,把宋徽宗、宋钦宗掳走,酿成“靖康耻”。这个教训,朱棣记了一辈子。
有人说,明朝在幽燕驻重兵不就行了?何必费劲迁都?这话太天真。大树再壮,要是周围没根须吸养分,树干迟早得枯。明初的北方是什么样?北平城里人口才10万,整个华北一片荒凉,连种地的人都凑不齐。你在幽燕放十万大军,粮草得从江南运,单程三千里,山路崎岖,运十石能到五石就不错了。时间长了,军饷跟不上、粮草不够,士兵要么哗变,要么投降,那防线就是纸糊的。
朱棣迁都北京,等于是把“指挥部”设在了“前线”。北京离长城才几十里地,蒙古骑兵来了,朝廷能第一时间调兵;粮草从河北、山东调,比从江南运近多了;更重要的是,迁都能带动北方发展,老百姓有饭吃、有活干,才会跟着朝廷走,这防线才能扎住根,不被风吹倒。
3.别吹“天子守国门”!朱棣要的是“主动出击”
现在不少人说朱棣迁都北京是“天子守国门”,听着挺悲壮,其实没说到点子上——朱棣要的不是“被动防”,是“主动打”。
他当燕王的时候,跟蒙古人打了十几年交道,知道蒙古骑兵的软肋:机动性强,但经不起长期消耗。要是都城在南京,蒙古人来了,南京朝廷得先开会讨论,再调兵北上,等军队赶到北方,蒙古人早就抢完东西跑了。迁都北京后,情况完全不一样:朱棣能直接指挥军队,想打就打,想追就追,不用等千里之外的指令。
永乐年间,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每次都是从北京出发,最短的一次两个月就打完,最长的也才半年。要是从南京出发,光赶路就得一个月,根本没法打“闪电战”。他还在北京周围设了“九边重镇”,把军队布在长城沿线,形成一道“攻防一体”的防线——蒙古人来了能挡,明朝想打了能出去,不用被动挨打。
更关键的是,迁都北京后,明朝把东北、蒙古、华北的势力范围连在了一起。以前东北的女真部落、蒙古的部落,跟明朝的联系很松散;迁都后,朝廷能直接派人去管,册封部落首领、设卫所,把这些地方牢牢攥在手里。后来后金能崛起,很大原因是明朝后期国力衰了,要是永乐年间,后金根本没机会发展起来。
4.南京的“短板”,朱棣比谁都清楚
很多人觉得南京是“六朝古都”,风水好、经济发达,为啥要费劲迁都?可在朱棣眼里,南京的“优点”恰恰是“缺点”。
首先是地理位置。南京在江南,离北方太远,离海上又近。明初的时候,倭寇已经开始骚扰沿海了,要是都城在南京,既要防北方蒙古,又要防海上倭寇,两头顾不过来,容易顾此失彼。北京虽然靠北方,但离海远,能集中精力对付蒙古这个最大的威胁,不用分心管海边的事。
其次是经济结构。江南经济发达,这是事实,但也导致朝廷容易被江南的地主、商人绑住手脚。朱元璋在位时,就因为江南士族不服管,杀了不少人。朱棣要是留在南京,难免要跟江南士族掰手腕,哪有精力管北方的事?迁都北京,能平衡南北经济,让朝廷不再只靠江南的赋税过日子,也能带动北方的经济发展,让南北齐头并进。
还有粮食问题。南京周围虽然富庶,但人口多,粮食不够吃,得从湖广、江西调粮,也就是“南粮北运”的反向操作,费劲还不划算。北京虽然粮食也不够,但可以通过大运河从江南运,更重要的是,北京周围的河北、山东能开垦荒地,慢慢实现粮食自给。永乐年间,朱棣组织了八次移民,把山西、江浙的老百姓迁到北方种地,没几年,北方的粮食产量就上来了,不用再全靠江南接济。
5.不是“小瞧朱棣”,是没看懂他的“大一统”野心
常有人说“把迁都归为摆脱南京旧势力,是小瞧朱棣”,这话太对了。朱棣的野心,根本不是当一个“偏安江南的皇帝”,而是要当一个“管得住全中国的皇帝”,要完成朱元璋没完成的“真正大一统”。
朱元璋虽然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但对北方的控制还是“表面化”的——派几个官员、驻几队兵,没真正跟当地融到一块。朱棣迁都北京,是把“朝廷”变成了“北方的一部分”,让北方人觉得“明朝就是咱自己的王朝”,不是“从南方来的外来朝廷”。
他还干了件大事:修《永乐大典》。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一部书,其实不然。《永乐大典》收录了从先秦到明初的所有文献,连北方少数民族的文献都收进去了,这等于是在文化上宣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咱不分彼此”。迁都北京是“政治上的大一统”,修《永乐大典》是“文化上的大一统”,两者凑到一块,才是朱棣想要的“真正大一统”。
还有郑和下西洋。不少人说郑和是去找建文帝,这跟说迁都为了避旧势力一样可笑。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让海外诸国承认明朝的“天朝上国”地位,也是为了打通海上贸易通道,让江南的丝绸、瓷器能卖出去,换回来的银子用来支持北方的防御和发展。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三件事连在一起,才是朱棣的完整布局——对内把大一统扎牢,对外把明朝的牌子立起来。
6.袁崇焕没懂的“防线逻辑”,才是明朝灭亡的关键
常有人说“袁崇焕没懂这条防线的意义”,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明朝后期确实丢了朱棣定下的“防线逻辑”。
朱棣迁都北京后,搞出的防线是“以北京为核心,以长城为屏障,以九边重镇为支点,以北方经济为支撑”。这条防线的关键不是“守着长城不挪窝”,而是“以城养防、以防养城”——北京带动北方经济发展,北方经济支撑防线,防线保护北京和北方,形成一个循环,缺了哪一环都不行。
明朝后期出了什么问题?首先是北方经济崩了。万历年间的“三大征”耗光了国库,后来又加征“辽饷”“练饷”,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起来造反。北方经济一崩,防线就没了支撑,士兵没饭吃,自然打不了仗,防线也就成了摆设。
其次是指挥乱了。崇祯皇帝多疑,杀了袁崇焕,换了十几个兵部尚书,没人能像朱棣那样统一指挥防线。蒙古人、后金(清朝)轮流打过来,明朝顾了东顾不了西,最后李自成从陕西打过来,北京没了援军,只能灭亡。
要是朱棣泉下有知,看到明朝后期的样子,恐怕能气得拍桌子。他当年花那么大心思迁都北京,就是为了避免北宋的悲剧,可明朝后期还是犯了同样的错——丢了防线的“支撑点”,再好的防线也顶不住。
朱棣迁都北京,从来不是什么“躲旧势力”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盯着百年国运的战略布局。他补了朱元璋没补完的“文化裂缝”,防了北宋“靖康耻”的重演,建了一套“攻防一体”的防线体系,更把明朝的“大一统”从表面扎到了根上。没有这次迁都,明朝可能早就像北宋一样,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垮,哪能撑到276年?那些说“迁都为了避旧势力”的人,说到底,是没看懂这位铁血帝王的格局——他要的不是一个偏安江南的小王朝,而是一个能镇住北方、把中华文明传下去的大一统帝国。
参考资料:
《明史・成祖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北直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明实录・永乐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