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鸟巢账本一曝光,我专门找了份文件零零散散看了看。天知道我昨天刚看完比赛,下班路上还在聊今年的奥运场馆,好多都没用上就空着。一会儿看看这个“巨无霸”,转瞬之间,脑袋都晕了。你说,这玩意儿,花了35亿建成,后来不是说每年维护就得八千万,折腾折腾,账本一出来,才知道原来早在2008年就藏着很多看不见的“江湖秘密”。
鸟巢这大工程,设计之初就不是随便喧嚣出来的。那个结构,说白了就是个奇迹。用的Q460E钢材,听说全世界都没有,焊缝长达三百二十公里,焊工轮班排队焊,一次不到半天吃饭时间,像不像在拼一块超级拼图?重点是,那个钢结构的强度和耐久,得经得起风吹日晒地下雨,还有未来几十年的维护。有人说,设计者最初没考虑到后续怎么运营,花了那么多钱,最后变成了“城市雕塑”还是“炫技样品”?看起来,有点对。
我还记得那场盛大的开幕式,全球这么多人盯着,反响都极其两极。有人说,这是“国家颜面工程”,也有人笑说,花了这么多钱造个大遮阳棚。可是你细想,那个时候的鸟巢确实成了世界焦点,就算仅仅靠外表,也值了。等到奥运会结束,神话破灭,怎么还能继续“吸引”人呢?头两年不错,门票价格也不算离谱,网上搜索数据,曾有场排到爆满的夜,票价才50块,一张票就卖出六万,场内外掀起了热潮。但随之,热度就像高速公路刹车一样迅速点着火灭了,这怎么说呢?就跟蹭热度一样快。
2011年那会儿,门票收入从峰值的3亿多,突然掉到不到2亿,维护费用还没少涨,场馆运营那点事儿,真就变成了“烧钱行业”。你说,老板还敢投入吗?没想到,鸟巢最难的日子才刚刚开始。因为占地那么大,地段那么优,很多公司开始琢磨着“转手”或者“拆除”——反正谁都知道,地价一升再升。想想那些吃瓜群众,才觉得这个工程挺皮的,明明投资那么大,几年下来却差点变废。
直到,2015年转机来了。北京开始打冰雪牌,冰雪经济火了,鸟巢一变身就有人笑说成了“冰雪奇兵”。那一场“欢乐冰雪季”,把场馆摆成了冰雪乐园,小孩子们乐得合不拢嘴。也不光是门票,累积接待了160万人次,啥舞台、啥演出、啥活动一拥而上,正常的也就变成了“多功能综合场馆”。更厉害的是,这不只是一阵子的“炒作”,到了2018年,年接待已经超过3500万人次,各种演出、展览、比赛,数量惊人。你要说这事神奇不神奇?不,实际上就是一种“变废为宝”的操作,旅游收入、商业合作,接连翻番。
而且,你会发现,鸟巢的不一样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外壳”,更在于它的“变身”。场馆内部开始搞文化授权,文化输出变得频繁,奢侈品品牌、文化节、企业集采都在鸟巢搞活动。那天我还碰到朋友说,鸟巢不只是体育场,它成了“产业孵化基地”。那些运动文创企业,摇身一变变成风口里的“香饽饽”。而且,从2018年到2023年,鸟巢的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全年直接突破两亿五,增长几乎翻倍。这不得不说,投资大了,运作策略也得跟上去。
你说,一座建筑,用了17年的时间,才算经历了“祸福聚散”。冬奥会那会儿,它再次走上全球焦点,不仅是场馆,还是品牌的代表。你要说,眼前这个“天价工程”真能说倒就倒?未必。都说“破财免灾”,但鸟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不能把“亏”的钱变成“赚”的钱,除了运气,关键还看会不会运营,会不会开窍。
讲真,鸟巢的“账本”写满了中国基建的逆袭,从最开始的硬件奇迹,到后续的软实力拓展。那个钢架一圈圈,用的不是常规钢材,是没人能做出来的高强度豪钢,花了无数人血汗。后来随着外界的浪潮变换,它一步步寻找着新的生命力,从“奥运祭祀”到“全民娱乐”和“夜经济”,听着都觉得特别干巴巴,却又真切。
你说,现在的鸟巢和早期的宁静、荒废的模样比,能用一两个关键词总结吗?“逆转”或者“变身”,还真不错。它摆脱了“只要有奥运就能赚钱”的单一思路,变成了一个文化和产业的复合体。而这,可能才是它最硬的底气。
看完这些财务数据,再回头看看那些“亏损”报道,还真就觉得“亏损”成了最牛逼的词。毕竟,亏了钱,嘴上说得厉害,没啥实体可看。赢了嘴,却确保着这“巨无霸”的生命力不断延续。你说,这钱,是不是真都花在刀刃上了?这算不算“投资未来”有点大?我也不知道。
到鸟巢的似乎比当初想象的复杂得多。它能继续吸引资本和文化的注意,也会采取更多新奇的方式“变现”。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天价”工程,最值的其实不是它的价钱,而是它背后那一份“办法大于花费”的创新思想?或者,谁又能料到,北京的这片“黄金地段”,还能转出个别的花样?
反正我就想说,这个“账本”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下一轮,鸟巢还能再翻身,把“亏的嘴”变成“赚的嘴”?这场游戏,哪天会不会真变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娱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