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国商报联合会
中国经济报导:深圳国资通过 “场景开放 + 金融赋能 + 生态共建” 的创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 “热带雨林式” 创新生态。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市属国企研发投入强度达 2.0%,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提升至 17.4%,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81 家,相关经验获国务院国资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场景开放激活技术转化 “最后一公里”
深圳国资以城市级应用场景为切口,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2025 年首批发布 100 个战略性应用场景,覆盖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形成 “国企搭台、企业攻关、资本赋能” 的联动机制。例如:
深铁集团与万纬物流合作实现全球首例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配送货,通过 “地铁 + 无人车” 模式提升物流效率,同时拓展地铁空闲时段商业价值,年新增利润超 2000 万元。
深圳环水集团开放 “千家万户水管家智能体” 场景,与大寰科技合作研发水质检测机器人,不仅解决城市管网监测痛点,更推动产品出口沙特等国家,形成 “技术输出 + 产业升级” 双循环。
特区建工集团在建筑工地开放 40 个场景,与 20 余家中小科技企业合作测试 17 款智能设备,如自动抹灰机器人使施工效率提升 30%,同时帮助企业降低研发试错成本超 50%。
全周期资本链护航硬科技成长
深圳构建起 “种子基金 - 天使投资 - 产业基金” 的金融生态,总规模近 6500 亿元,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领域:
耐心资本布局早期:100 亿元天使母基金和 20 亿元科创种子基金最长存续期达 15 年,允许子基金返投比例灵活调整,重点支持 A 轮及更早阶段项目。
例如,深创投 85% 资金投向初创期企业,培育出大疆创新、云豹智能等独角兽。
产业链基金精准滴灌:深投控发起 50 亿元新材料产业基金,投资高温合金、半导体材料等 8 个项目;深圳资本集团并购兆驰瑞谷,推动 Mini/Micro LED 产线规模全球领先。
风险共担机制突破:建立 “补投联动” 机制,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按比例共担风险;深圳担保集团推出 “数智共富贷”,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超 2.5 万亿元融资支持。
产学研用资协同突破技术壁垒
深圳国资通过 “实验室 - 中试 - 量产” 全链条布局,推动技术从书架走向货架:
校企联合攻关:深圳能源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研发全球最大 500 千瓦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本较传统技术降低 40%,预计 2026 年实现商业化应用。
成果转化平台:力合科创依托清华大学研究院资源,累计孵化 4000 余家企业,完成 200 余项技术转化,其中亚资科技的轴承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产值年增 25%。
产业空间保障:建设 70 个科技园区,提供市场价 70% 的低成本空间,如龙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 300 余家初创企业入驻,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 4.2%。
从资源持有者到生态共建者转型
深圳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国企创新活力:
考核机制重构:对科技投资项目实行 “全生命周期考核”,允许单个项目亏损不影响整体评价,2025 年上半年否决高风险项目 7 个,同时新增科技类投资占比提升至 65%。
混改释放动能:在燃气、水务等领域引入战略投资者,如深圳燃气与腾讯合作开发 AI 管网巡查系统,使管网运维效率提升 20%,同时带动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配套。
人才战略升级:设立百亿人才基金,与高校联合培养 “产业教授”,2025 年向科技企业推送 1000 名高端人才,其中集成电路领域引进海外专家团队 12 个。
与浙江 “山区县突围” 和湖南 “省属国企主导” 模式不同,深圳通过市场化机制激活创新要素,形成 “应用场景牵引 - 资本精准滴灌 - 生态系统支撑” 的独特路径。
这一实践表明,在市场化程度高、产业链完备的地区,国资完全可以通过开放生态和金融创新,成为科技创新的 “催化剂” 而非 “主导者”,为全国超大城市转型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