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烟,这玩意儿最初号称是“健康的烟”,后来因为果味网红的加持,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圈子里的“炫酷标配”。尤其是在校园里,不少学生一边喊着自己“酷毙了”,一边掏出来个水果味电子烟,吞云吐雾,仿佛下一秒自己就是街舞冠军、人气偶像。不喝可乐,我们吸可乐味烟;不啃荔枝,我们抽荔枝味烟。要不是知道是电子烟,你还以为嘴里塞了支果汁棒呢。
法令是有了,《电子烟管理办法》2022年就已经宣布,除了烟草口味,其他调味电子烟一律不许售卖,直接封杀了“果味”的市场。不过事实证明,一纸禁令治标不治本,就像把冰箱门关紧,却挡不住老鼠翻窗户。如今果味电子烟哪里禁得住,线下没得卖?没关系,上网一搜,各种暗号满天飞,“补口粮”“弹空了”,还有夏日多巴胺这种迷惑词汇。一串草莓表情、一张烟弹清单,背后藏着的可是非法交易的“直通车”,让人不寒而栗。
未成年人买电子烟,听上去像是电影里的情节,但实际上这种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从大学流行到中学,有些高中生甚至都开始学起了“先脱校服再买烟”。这些不法经营者也是一肚子坏水,每次被发现就换个套路,从朋友圈到短视频再到直播间,所谓货不沾手,交易隐蔽,“合规的外衣+不合规的内容”,在自认为的灰色地带里明目张胆地继续。
而问题不仅是在销售端,电子烟的危害更值得警醒。很多青少年以为果味电子烟就是香香的小玩意,几口就能让压力全消,效果大过一瓶奶茶。但殊不知,看似甜腻清新的果味电子烟,里面可能藏着无法被人体代谢的有毒物质,不知不觉间把青少年的身体害得一塌糊涂。甚至有些“加料”电子烟,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分分钟让你陷入健康深渊。
到底要如何破解这乱象?有专家表示,首先,法律要更细致,既然问题在暗中流通,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雾化物+烟具”这样的灰色地带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截断供货链。其次,各部门协同合作,像打团战一样,烟草、公安、市场监管都得拧成一股绳。别光嘴上说说,还得组织行动专班,定时摸排,动态追踪那些暗号式销售,这样才能让监管变成实打实的行动。
此外,教育方面不能止步于课堂里讲两句,要真正走进校园,告诉孩子们什么叫毒害身体——一瓶果味烟油换来一身的健康问题,真的不值。家庭监护更得放在首位,孩子身边的那些“酷酷”行为,可能就是危害的起点。家长们要做的不仅是唠叨,而是学会和孩子有效沟通,让他们认识到问题所在。
说到底,果味电子烟不过是小小的烟油,但对青少年的侵害却有可能是一辈子的。如果我们任由果味电子烟一边被禁一边“暗渡陈仓”,将会有更多孩子深陷这场危害难以逆转的风潮。我们是不是该来问问自己这小小的一口烟,值不值得让一代人的未来变得模糊不清?电子烟的是与非,应该是成年人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而不是任由未成年人承担无力承受的后果。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