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件怪事,要不是日媒自己捅出来,还真没多少人意识到。曾几何时,在日本大公司找工作,简历上要是没个漂亮的英语证书,简直就是废纸一张。可就在2024到2025年,索尼、松下、软银这些公司的招聘启事,风向全变了,突然冒出个中文能力者优先的条款,这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领域跟病毒一样蔓延。
起初以为只是个别现象,直到看到2023年10月东京车展的报道,才感觉不对劲。那场面挺有意思的,曾经作为主场的丰田、本田,展台前人流一般,反倒是第一次参展的比亚迪,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日媒的镜头语言很诚实,几乎全程怼着比亚迪那几款新能源车和它展示的技术,那感觉,就像是自家后院突然闯进来一头你完全不认识的猛兽。
NHK和《朝日新闻》的分析文章后来也出来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难以置信。他们发现,比亚迪这家公司不只是卖车,它连电池、电机、芯片这些要命的东西都自己搞定了。这对还在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日本企业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尤其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成本又低,安全性又高,直接把价格打了下来,让还在纠结混动技术的日本同行们不知所措。
一个日本汽车工程师私下感叹,他们用五十年走的路,中国人似乎十年就走完了。2023年,比亚迪一年就卖了超过300万辆车,到了2025年10月的车展上,甚至专门为日本市场设计了一款小巧的电动K-Car,带滑动门,续航180公里,摆明了是要在日本本土扎根。为了干成这事,比亚迪还在日本高薪聘请本地人才,这操作让日本企业有点恍惚。
如果说汽车市场的变化只是让经济界感到焦虑,那军工领域的消息则让整个社会都捏了把汗。2025年9月,NHK报道了中国福建舰的消息,画面里,J-35隐形战机从甲板上弹射起飞。关键就在那个弹射方式——电磁弹射。这项技术,全世界之前只有美国人掌握,日本情报部门一度评估中国至少需要二十年才能攻克,结果现实来得太快,几乎是瞬间就打破了这种幻想。
《朝日新闻》在早些时候就分析过,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比传统的蒸汽弹射效率高太多,维护也简单,意味着能支持更多、更重的飞机起降。紧接着,山东舰和辽宁舰又同时出现在太平洋,日本媒体连夜发通报,那种紧张感隔着屏幕都能闻到。军工体系的效率,从研发到测试的高度协同,让周边国家不得不重新评估整个安全棋局。
军事上的突破感觉离普通人有点远,但另一种技术的渗透却是无声无息的。现在日本的农田里,八成以上的植保无人机都印着DJI的标志。大疆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这在日本本土几乎是垄断性的存在。《产经新闻》的文章写得挺无奈,说日本企业也尝试过自己研发,但成本和技术迭代根本跟不上,最后只能选择合作或者干脆直接用大疆的产品。
甚至在台风、地震后的灾情勘测和救援中,日本方面也得依赖大疆的高清无人机实时传输数据。根据2025年的数据,日本无人机市场规模虽然在增长,但几乎都是靠进口中国产品撑起来的。这种技术依赖,已经从商业问题,悄悄变成了某种更深层次的、让人不太舒服的现实。
还有高铁。曾几何时,新干线是日本技术输出的一张王牌。可近些年,印尼的雅万高铁、阿根廷和埃及的项目,订单一个接一个地被中国中车集团拿走。《日本时报》反思过这个问题,结论是日本高铁技术虽好,但出口模式太保守。中国不光是卖设备,还把后期维护、人员培训甚至金融支持打包成一个整体方案,性价比高,服务又灵活,这种打法让日本企业很难招架。
这一连串的报道看下来,拼凑出的图景让人有点后背发凉。它不是单一领域的成功,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崛起。从高端制造到前沿军事,从商业模式到学术研究。现在,就连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报告里,都开始频繁引用中国高校在材料科学和AI领域的论文数据。日本媒体自己也承认,在AI研究论文数量上,他们已经落后中国一大截。
这种变化,甚至影响到了下一代人。汉语成了日本高校里最受欢迎的第二外语,日本的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和旅行了解中国,甚至开始认真考虑把中国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选项。这种变化,比单纯的经济数据或军事硬件,更能说明问题。当对手的下一代都开始学习你的语言,仰望你的发展时,或许,一个新的时代真的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