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问天量子”)发布消息,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问世!
据悉,该产品是问天量子与华中科技大学刘冬生教授团队合作的成果,攻克了后量子密码集成电路及其应用等关键技术难题,标志着国内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实现新突破!
后量子密码技术
后量子密码技术指的是一种应对量子计算机破解的新型加密算法。目前,关于后量子密码技术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密码学界的焦点,被视为“制信息权”的核心技术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8月,美国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国家安全局(NSA)与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联合发布《量子准备:向后量子密码迁移》指南,为抵御即将到来的量子超强算力攻击做准备。
相比于传统密码系统,后量子密码技术具有许多优越性。后量子密码技术不仅应用于军事通信、指挥控制等领域,还能在金融交易中的数据加密、智能交通中的信息安全保障、情报侦察中的情报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后量子密码技术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在不改变现有信息系统架构的前提下,应用于现有信息系统中,实现对传统密码算法的替换和升级,降低系统升级的成本和风险。
比如,美国谷歌公司在Chrome浏览器中引入抗量子密钥封装方法,并与传统算法结合形成混合加密机制,以确保用户的加密密钥免受威胁。
安徽问天量子科技
据其官网介绍,安徽问天量子科技,成立于2009年,公司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强大科研力量,专注于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是我国首批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国内量子安全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问天量子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立当年2009年,就在芜湖建成了全球首个量子政务网。2010年,问天量子进入国家商用密码产品单位序列,向着量子与经典融合的规范化迈出了第一步,实现红外单光子探测器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2011年,第一代20M量子密钥分配终端问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保密电话研制成功......
2022年1月,实现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将安全传输距离世界纪录提升了200余公里,向实现千公里陆基量子保密通信迈出重要一步。相比于国内外其他研究团队工作,该成果不仅将光纤量子密钥分发距离从500多公里大幅提升至833公里,而且将安全码率提升了50~1000倍,为实现千公里量级陆基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
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涵盖科研及教学产品、量子密码产品、量子密码管控产品、“量子+”产品和量子安防产品等5大产品系列,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问天量子产品体系,广泛应用于政务、国防、电力、金融、通信、科研教育等多个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公司创始人之一、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韩正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973先进个人,我国最早从事量子信息学研究者,国家863计划量子信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密码学会量子密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要建设者之一。
其发现了光纤量子密钥分配关键干扰源,发明了F-M干涉仪,根本上解决了干线干扰问题;突破了量子密码网络寻址问题,发明了量子路由器解决了组网难题;发明数字驱动量子编码器和红外雪崩二极管的陷阱倒空技术,使关键器件性能实现国产化;建立起完善的量子密钥分配器件制造工艺和测试。实现了量子密码与现行保密通信设备的工程结合,建成了多个实际应用水平的量子密码通信网络,规模应用已列入国家一四五规划。
另一位公司创始人,郭光灿院士为中国量子信息学科鼻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首个量子信息973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技术”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科技部中长期规划“量子调控”重大项目--“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首席科学家。
1998年,郭光灿组织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为了扩大会议影响力,提高会议水平,他邀请一位大人物来主持这个会议。这个大人物就是中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2021年12月4日上午,郭光灿院士将这封钱学森手书的回信捐赠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文博院。
另外,与问天量子合作攻克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的,华中科技大学刘冬生教授团队也是国内最早从事后量子密码及其芯片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后量子密码芯片架构设计与优化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
据悉,两个团队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采用后量子密码SoC(System on Chip)芯片与量子随机数芯片技术架构,从电子学、密码学、软件工程、物理安全及侧信道攻防等多层面规范设计,支持多种后量子密码算法,且兼容传统国密算法,可实现数字签名/验证、非对称/对称加解密、密钥生成等安全保密功能,全面满足各类信息系统抵御量子计算攻击的迫切需求。
问天量子安全系统专家钱泳君博士表示:“多场景测试数据显示,这款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可在党政、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广泛适配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