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罚球与MVP含金量一场比赛,揭开超级后卫真正实力
最近,看雷霆对独行侠这场球,其实很多人都在关注一个点,就是亚历山大这位超级后卫,到底强不强,今天的比赛一很多人其实也有点疑惑,他没了哨子,真的就不行了吗,这场比赛完结后,网上都在讨论,他还是不是MVP候选人。
我觉得,这场比赛不只是一个数据的下滑,更是帮我们打开了一个新角度,那就是,球星到底依赖罚球到什么程度,我们以前看数据,经常都会看分数,见谁场均30分,都觉得很有统治力,可是,细看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分数其实都是靠罚球来的,亚历山大这三场的数据也很猛,场均40分,罚球一场15次,但与此这些数据到底代表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先说罚球,其实在NBA,不仅是亚历山大,很多超级后卫,比如詹姆斯哈登、特雷杨,甚至库里,他们也都曾靠罚球提升数据,记得哈登巅峰那几年,场均得分接近36分,其中每场有12次左右是罚球,和亚历山大一样,都是凭借造犯规得分,有人说,罚球不仅体现个人技巧,更是官裁制度的一部分,这种打法到底有多可靠,能不能支撑一个球星成为真正的领袖,这才是问题。
这一场雷霆对独行侠,亚历山大就被提前“拆解”了,独行侠用车轮战防守,PJ-华盛顿、克里斯蒂,这样的铁血防守,压制得他都快喘不过气,而且裁判明显不怎么吹犯规,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突然就不行了,甚至到最后,快到比赛结束才第一次站上罚球线,这其实不是偶然,而是整个体系的问题。
再看看数据吧,亚历山大22投只有23分,但前面三场是场均40分,而三场罚球一共44次等于三场将近37分都是靠罚球,除去罚球,他纯靠运动战得分,并不算出众,这就说明,其实没有哨子保护,亚历山大的攻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于是你会发现,这样的球星,在对手防守强硬时,很难依靠一己之力改变比赛。
说到这,聊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比如说去年的季后赛,哈登面对凯尔特人,罚球数骤降,场均得分一下掉到只剩18分,这还不如他常规赛的一半,厉害的球星,不仅要能制造犯规,更要能在没有哨子的情况下,自己生造机会,像乔丹那个年代,防守都非常粗野,但是他照样能一场砍下50分,这就是纯粹个人能力的体现。
不光球员,裁判的尺度也很关键,比如说季后赛一直有“吞哨”的说法,因为比赛更激烈,大家都更愿意看硬碰硬,裁判也不给“面子”,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靠罚球的打法就很难奏效,还有一点,联盟有时候通过处罚或者规则微调,比如之前有段时间,减少“蹬腿造犯规”,哈登和特雷杨分分钟数据下滑,所以由此可见,一名真正的MVP,不能只依赖罚球。
另外,不同联盟也有很多对比,比如说CBA或FIBA体系,罚球少得可怜,那些真正顶级的外援,一场几乎不会靠罚球得分,但他们依然可以砍下高分,靠的就是突破能力和投射精准,反而是靠罚球的NBA球星,到了这些比赛,很快被限制住,罚球确实对表现影响很大,但是绝非决定一切。
这不是说罚球不重要,一名后卫会造犯规,其实是战术素养的体现,如果全场只有罚球,那比赛就变得很无聊,很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于是联盟也逐渐在收紧哨子尺度,鼓励球员多一些运动战得分,这对球员成长也更好,是一种良性变化。
站在球队角度,比如雷霆现在围绕亚历山大打造体系,但如果季后赛遇到像独行侠这样铁血防守和收紧哨子的环境,球队整体进攻会不会突然断电,从而导致淘汰,这也是很多管理层更关注的问题,于是打造全能球星,不能只看得分,更要看能不能自主创造机会。
从更广的角度来这场球其实让人反思,在联盟规则和裁判尺度变化下,哪些球员能真正脱颖而出,哪些又只是在制度保护下刷分,回顾NBA历史,像科比、乔丹、杜兰特,他们在防守极其激烈的时代,依然能主宰比赛,而且关键时刻很少依赖哨子,这样的气质才是MVP真正的含金量。
最后,再回到问题本身,如果裁判不给哨了,亚历山大的攻击力下降,他还算MVP吗,每个数据背后,同样需要看比赛环境和体系,不同规则下,球星的实力会暴露得非常彻底,也许我们未来要重新定义“高效进攻手”,不仅仅是刷分,更是面对所有防守都游刃有余,这才是真正的MVP吧,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