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说起德国福利,谁不竖大拇指?养老稳、失业有兜底,这套从19世纪俾斯麦手里传下来的家底,曾经是欧洲最硬的招牌。
可现在,这招牌快挂不住了。
今年8月,总理默茨直接撂下狠话:“德国经济产出,已经养不起这个福利国家了!”
这话不是吓唬人——2024年,德国光社会福利支出就冲到1.3万亿欧元,占GDP的31.2%,创了六十多年新高。
更扎心的是,经济还在往下掉。今年预计萎缩0.2%,连续第二年负增长。上一次这么惨,还是2003年。
默茨没绕弯子:国家在倒退,福利体系快撑不住了。
政府拿出来的办法,却像左右互搏:
一边给退休老人发“糖”——搞了个“主动养老金”计划;
一边对领失业金的人挥“鞭子”——严查懒汉,缺席两次约谈就砍30%补助,三次直接停发。
听起来很分裂?确实。
先说那颗“糖”:
从2026年起,只要你年满67岁、本可以退休,但选择继续上班,每月最多2000欧元收入免个税。
养老金照拿,工资白赚(只扣医保和护理险,约220欧,不交养老和失业保险)。
政府说,这能鼓励老人返岗,缓解技术工人荒。
但——
公务员、自由职业者、手艺人、农民,统统不在这政策里。
全国预计只有16.8万人能受益,可未来十年要退休的劳动力有480万。
杯水车薪,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雇主协会直接吐槽:你一边给返岗的人发钱,一边对提前退休的人啥限制都没有——
这不等于开着后门喊“加油”吗?
工会更不买账:每年养老金缺口上千亿,你拿几亿欧元搞个“甜头”,还搞区别对待,公平吗?
再说那根“鞭子”:
新推的“求职者基础保障金”,比原来的“公民津贴”狠多了。
错过一次就业中心约谈?警告。
两次?补助砍三成。
三次?全停,连房租补贴都可能泡汤。
政府算盘打得响:只要逼10万人回去上班,一年省10亿欧元。
可问题是——
失业的人真都是“懒”吗?
建筑、护理、教育这些行业缺人缺到爆,但岗位和人对不上,不是光靠罚就能解决的。
一边哄老人回来干活,一边逼失业者赶紧上岗,
看似双管齐下,实则各打五十大板。
真正的病根——老龄化加速、缴费率高到吓人(现在40%,2050年可能飙到53%)、劳动力断层——
一个都没碰。
德国现在就像一艘漏水的巨轮,船员忙着拿桶舀水,却没人敢拆甲板查漏洞。
为什么?因为一动真格,选票就飞。
2005年社民党搞福利改革,直接被选民踹下台,这教训太深。
所以现在的改革,全是“微调”:
不敢动退休年龄(提到70岁?社民党说这是红线!),
不敢砍福利标准,
只能在边缘打转,搞点象征性动作。
但时间不等人。
老人越来越多——现在每五个人就有一个65岁以上;
干活的人越来越少——未来十年近500万劳动力退休;
企业叫苦连天,投资吸引力下滑,连“和平红利”都没了,军费还得涨。
如果德国继续用“发糖+挥鞭”这种缝缝补补的招数,
恐怕连修补的机会都会耗尽。
到那时,别说福利国家了,
连“德国制造”的体面,都可能保不住。
我的看法?
默茨这招,说白了是政治上的“安全牌”——既显得在改革,又不真得罪人。
但经济不是选票游戏,拖得越久,代价越大。
德国需要的不是“胡萝卜加大棒”的表演,而是一场刮骨疗毒的勇气。
可惜,现在的政客,没人敢当那个“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