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人类航空史上所有喷气式战斗/攻击机结构剖视图,足足100个型号》《一战二战螺旋桨战机结构剖面图,84个型号》《34种大型军用飞机结构剖面图》《15个型号教练机·29个型号直升机结构剖面图》《世界33种坦克结构剖面图》《私人行政飞机结构剖视图》之后,我的第六个专题合集,后续还会推出更多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以便持续查看更新。上述视频里,包含了十个未能成功的飞机型号。
F-23采用了更为先进的隐身技术,其雷达反射面积仅相当于一个网球大小。但由于该机型使用了更先进的隐身涂层,导致整机维护难度增加、成本高昂,且不利于批量生产,更关键的是F-23的机动性表现不佳,甚至低于F-117,所以它并未投入量产,相关研发计划也就此搁置。F-23计划搁浅还有另一重原因:它需要性能更优的发动机与燃油支撑,可即便满足这些条件,也无法提升其全天候作战能力。
苏霍伊苏-47战斗机(俄文:Сухой Су-47,英文:Sukhoi Su-47,北约代号:Firkin“小木桶”,苏联绰号:Беркут,中文:金雕),是俄罗斯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发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配备有前平尾与前掠式机翼。前掠翼设计是苏-47最显著的特征,该机型于1997年9月25日完成首飞,2002年型号变更为Su-47。由于苏-47无法达到俄罗斯军方的空战需求标准,最终停止研发,既未被俄罗斯军方列装,也未实现批量生产。
X-32战斗机属于X-32概念验证机范畴,由波音公司联合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共同研发,旨在竞争JSF(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的概念验证机。X-32继承了“鹞”式飞机的固有缺陷:“鹞”式飞机为保障垂直飞行时能吸入足够空气,机身两侧设有两个大型进气道,这一设计导致其难以实现超音速飞行。X-32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为增加进气量,它的进气口尺寸极大,如同血盆大口,由此产生的飞行阻力可想而知,这也成为X-32项目失败的关键缺陷。
雅克-141(北约代号“自由式”,英文:Freestyle)是苏联时期研制的机型,也是全球首款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的垂直起降战斗机。但受苏联解体影响,该机型的研发计划被迫终止,雅克-141始终未能进入量产阶段。
雅克-44预警机(英文:Yakovlev Yak-44)由苏联雅克夫列夫设计局设计,北约为其赋予“鹰眼”的绰号。起初,雅克-44是为满足苏联空军与海军的共同需求而规划研制的,但在后续竞争中,败给了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安-71预警机。
洛谱诺斯公司长期致力于飞翼机领域的研究,早在二战期间,就已启动大型飞翼轰炸机的研发工作,其中XB-35与YB-49便是该阶段的代表性机型。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研发项目未能完全成功,最终,采用螺旋桨动力的飞翼轰炸机未能正式列装部队。
He-162是二战时期德国量产的第二款喷气式战斗机,该机型设计初衷是通过简化结构实现大规模生产,搭配仅接受过短期飞行训练的飞行员,用于拦截美军轰炸机群,因此还获得了“国民战斗机”的别称。
F-82战斗机,全称为F-82“双野马”(Twin Mustang),是一款双发活塞式战斗轰炸机,最初美军将其编号定为P-82。北美航空公司研制的P-82“双发野马”并非简单地将两架P-51战斗机的机身整合在一副机翼上,实际上,P-82是全新设计的机型,其核心动力系统为两台功率1600马力的Allison V-1710-143/145活塞发动机,采用双机身布局,以此实现长航程与强耐久性。这一设计构想源于1943年初的太平洋战争:当时飞行员执行远程任务时,需在驾驶舱内停留6至8小时,而双人配置的P-82计划配备导航员,即便导航员未掌握完整的飞行控制设备操作技能,也能协助飞行员分担任务指令传达的工作。尽管P-82的两个机身外观与P-51相似,但实际上整体结构均为全新设计,飞行员的驾驶位置位于左侧机身。1945年4月15日,首批两架搭载梅林引擎的XP-82原型机(编号4483887/83888)完成首飞;随后,单独一架换装艾里逊发动机的XP-82A原型机也开展了试飞工作。基于三架原型机的试验结果,美国防空部队订购了500架搭载梅林动力系统的P-82B战斗机,但随着二战结束,最终仅生产了20架。
ABL即美国军方研发中的机载激光武器系统(英文:Air Basic Laser),该系统最初只是美国空军发起的一项计划,目标是拦截短程导弹;到2001年,它被纳入导弹防御计划,任务调整为摧毁中程乃至洲际弹道导弹。
1944年圣诞节前夕,采用喷气动力的Horten 229飞翼机成功完成试飞。这款飞翼机的设计特点是雷达反射信号极低,几乎难以被探测到,同时具备高速歼击轰炸能力,但由于未能赶在二战结束前投入战场,最终未实现批量生产。该机型的性能十分出色,远超同时期其他战机的水平,也突破了当时雷达观测预警系统的探测能力。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即如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前身)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发出全球尺寸最大的远程高速截击机——YF-12。该机型全长30.97米,翼展17米,最大起飞重量达63.5吨,最大平飞速度可达到3.35马赫,比后来闻名世界的SR-71侦察机速度还要快。
首架XB-70A“女武神”轰炸机于1964年5月11日首次公开亮相,同年9月21日完成首飞。“女武神”配备6台涡喷发动机,按照3+3的组合方式,吊挂在机翼下方的两个发动机吊舱内,这两个吊舱被整合为一体,从外观上看仿佛只有一个吊舱。这种设计能最大限度减少飞机的表面积,从而降低空气摩擦阻力,投弹舱则恰好位于两个吊舱中间。“女武神”的造价在当时堪称天价,20世纪60年代单架造价就已达到7.5亿美元。要理解这一价格的概念,可以参考当时的其他装备:美国海军1961年服役的全球首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造价也仅为“区区”4.5亿美元。也就是说,在当时,两架“女武神”轰炸机的造价总和,已经超过了3艘“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造价。
Me-163是全球唯一一款参与过实战的火箭动力战斗机,严格来说,它已超出传统飞机的范畴,更像是火箭弹、导弹与探空火箭的雏形。Me-163是以DFS-139型滑翔机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机型,1940年6月3日,DFS-194试验机完成首飞。试飞初期,研发团队发现该试验机的发动机续航时间过短,只能依靠Bf-110型战斗机牵引才能完成起飞。1941年8月31日,换装新型发动机的Me-163完成首飞,飞行速度达到855千米/时;同年10月2日,第二架Me-163原型机的飞行速度更是达到约1004.5千米/时。Me-163各型号累计生产了364架,但在二战期间仅击落9架敌机,作战成绩并不理想。
“狮”式战斗机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轻型战斗机,当时已完成原型机制造,但后来因经济等因素影响,研发工作被迫停止。该机型的核心任务是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与空中遮断作战,次要任务为防空截击,此外还规划了教练机型。
VAK 191B中的“VAK”,是德语“Vertikalstartendes Aufklrungs und Kampfflugzeug”(意为“垂直起飞侦察及打击战斗机”)的缩写。该机型由当时西德的福克-沃尔夫、海因克尔与威瑟三家公司联合研发,设计工作始于1962年,最初目标是替代北约部队原有的菲亚特G.91攻击机,同时具备执行核打击任务的能力。但随着北约战略重心从“核遏制”转向“灵活反应”,VAK 191B不再被视为正式作战飞机进行研发,转而成为一款技术验证机。1970年至1975年间,三架VAK 191B原型机开展了大量飞行试验,整体试验效果较好,且搭载了当时最先进的电传操纵系统。该机型的推进系统由一台罗尔斯·罗伊斯/MTU RB.193-12主发动机(同时提供升力与巡航动力)和两台升力发动机组成。总体而言,VAK 191B作为垂直起降飞机,技术层面是比较成功的,但受限于短小的机翼设计,其翼载较高,若采用常规滑跑方式起飞,起飞速度需达到414千米/小时,这一速度对于任何一款飞机来说,都属于极高的水平。
TSR-2是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发的高速作战飞机,可承担战术轰炸、核轰炸与侦察任务,1964年9月24日完成首飞,共制造了4架原型机。该机型能以高亚声速飞行接近目标,随后以超音速向目标实施俯冲攻击;在高空飞行时,还可实现超音速巡航。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TSR-2的性能极为先进。但遗憾的是,英国工党政府秉持“导弹制胜论”,决定终止所有有人驾驶飞机项目,即将完成试飞的TSR-2也未能幸免。不仅研发项目被取消,所有与该机型相关的设计资料也被全部销毁。
早在AFVG(英法联合变后掠翼战斗机)项目终止之前,法国达索公司就已启动“幻影”G系列变后掠翼作战飞机的研究工作。1964年,达索公司开始研发一款新型变后掠翼战斗机,计划装备法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美国此前的经验已证明,若要统一海、空军对作战飞机的不同需求,需付出极高的成本)。该机型的设计方案基于固定翼布局的“幻影”F2提出,动力装置选用美国普惠公司的TF306发动机,法国斯奈克马公司当时已计划引进该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这款新型变后掠翼作战飞机被命名为“幻影”IIIG,有时也被称作“幻影”G1或“幻影”G。在与布雷盖(Breguet)122变后掠翼飞机、萨德航空公司(Sud Aviation)双发变后掠翼项目的竞标中获胜后,法国政府于1965年10月开始为达索“幻影”IIIG的研发提供支持,并决定订购一架原型机——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英法两国关于合作生产变后掠翼战斗机AFVG的谈判仍在进行中。达索公司随即启动首批设计图纸的绘制工作,1966年1月正式展开原型机制造;1967年1月,原型机制造工作继续推进。1967年5月的巴黎航展上,“幻影”IIIG原型机首次进行地面展示,仅仅一个月后,法国便宣布退出AFVG合作项目。
马丁公司研发的XB-51“黑豹”是一款设计独特的对地攻击轰炸机,1949年首飞时,它堪称当时技术最先进的飞机之一。该机型的动力布局十分特别:两台发动机安装在靠近机头的机身下部侧面,第三台发动机则布置在垂尾下方内侧。那个年代的飞机设计师往往有着大胆新颖的创意,XB-51在翼身结合部位设置了铰链机构,飞行员可通过调整机翼攻角,改善飞机的起降性能。这种设计也使得飞机的所有油箱、两个弹舱以及自行车式主起落架,都能巧妙布置在狭长的机身内部,传统意义上的副翼则被取消。此外,XB-51配备的旋转弹舱,为其提供了相当可观的载弹量。
以上展示的是部分原型机的结构剖面图,关于这些原型机的文字介绍,我前几天发布的《人类航空史上所有喷气式战斗/攻击机结构剖视图,足足100个型号》《一战二战螺旋桨战机结构剖面图,84个型号》《34种大型军用飞机结构剖面图》《15个型号教练机·29个型号直升机结构剖面图》中已有详细说明,此处不再重复阐述。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