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不少人一开始看退役数字会懵,明明有说法称我国当年从俄罗斯引进的苏 27 是 70 多架,怎么退役就成了 116 架? 其实这里面藏着我国空军早期 “两条腿走路” 的装备逻辑:116 架不是单纯的原装进口机,而是 “原装苏 27 + 授权组装歼 11A” 的总和。 有消息称,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分三批从俄罗斯引进苏 27 系列,合计 76 架,其中 36 架是单座的苏 27SK,40 架是双座教练型苏 27UBK,这部分是 “纯原装”。 但光靠进口不够,当时我国空军面临二代机占比超 80% 的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中国空军116架苏27系列战机集体退役,为何不是78架,而是116架?

点击次数:122发布日期:2025-09-03 19:53

不少人一开始看退役数字会懵,明明有说法称我国当年从俄罗斯引进的苏 27 是 70 多架,怎么退役就成了 116 架?

其实这里面藏着我国空军早期 “两条腿走路” 的装备逻辑:116 架不是单纯的原装进口机,而是 “原装苏 27 + 授权组装歼 11A” 的总和。

有消息称,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分三批从俄罗斯引进苏 27 系列,合计 76 架,其中 36 架是单座的苏 27SK,40 架是双座教练型苏 27UBK,这部分是 “纯原装”。

但光靠进口不够,当时我国空军面临二代机占比超 80% 的困境,急需快速扩大三代机规模,所以又和俄罗斯签了授权组装协议,在国内生产歼 11A。

这款机型本质是苏 27SK 的 “国产化复刻版”,核心部件初期依赖俄制,但组装和部分子系统逐步替换,前后生产了 40 架左右。

算下来 76+40=116,这就是 116 架退役数字的由来,说白了是把 “进口的” 和 “自己组装的” 算在了同一套装备体系里。

反观 78 架这个说法,更像是早期对 “原装苏 27 + 部分歼 11A” 的模糊统计,比如漏算了最后一批组装的歼 11A,或者只统计了能正常飞行的机体,没把后期因训练强度大提前停飞的算进去,所以才会和 116 架有差异。

有人觉得,是不是统计口径出了问题?其实不全是,更多是大家对 “苏 27 系列” 的范围界定不一样。

比如有些资料只把俄罗斯原产的苏 27 算进去,也就是最早的 76 架,再加上个别后期补充的单机,凑出 78 架的数字,但忽略了歼 11A 的 “苏 27 血统”。

要我说,这里面还有个认知误区:很多人觉得 “授权组装” 不算 “苏 27 系列”,但实际上歼 11A 的机体结构、气动布局甚至早期航电,都和苏 27SK 基本一致,只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步融入国产技术。

比如早期歼 11A 用的还是俄制 AL-31F 发动机和 N001 雷达,直到后期批次才尝试替换国产部件,但核心设计源于苏 27,所以在退役时自然被归为同一序列。

还有个细节能佐证:我国空军早期的装备编号里,歼 11A 的部分机体编号是跟着苏 27SK 走的,比如某部的苏 27SK 编号到 “1XX9”,后续歼 11A 就从 “1XX0” 开始,这说明在军方的管理体系里,两者就是 “一家人”,退役时一起算总数也合情合理。

很多人以为苏 27 系列退役就是寿命到了,其实背后是我国航空工业的 “技术超车” 让退役变得 “有底气”。

先看寿命,原装苏 27SK 的设计寿命只有 2000 飞行小时,而我国空军的训练强度向来不小,一线部队每年飞行时数能到 240 小时左右,算下来 8 年就该到寿。

但实际上很多苏 27SK 硬是飞到了 4000 小时以上,靠的是后勤部门的延寿技术,比如更换机体主梁、加固蒙皮,但即便这样,后期维护成本也越来越高。

有消息称,一架苏 27SK 后期的年维护费能顶两架歼 11B,这显然不划算。

更关键的是国产替代机型的成熟。2007 年后歼 11B 批量服役,这款机型用的是国产「涡扇 10A」发动机,寿命比 AL-31F 长一倍多能到 3000 小时以上,还换了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兼容更多国产导弹。

对比下来,苏 27SK 的航电系统连现在的无人机都不如,比如早期苏 27SK 没有数据链,没法和其他战机共享情报,而歼 11B 能接入我国空军的作战数据链,这在现代空战里就是 “降维打击”。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苏 27 系列的退役节奏和我国空军的 “代际跨越” 同步。比如 2017 年歼 20 列装后,我国空军开始从 “三代机为主” 向 “四代机引领” 转型,116 架苏 27 系列的退役,刚好给歼 20、歼 16 腾出编制和资源。

据公开资料,2025 年我国空军四代以上战机占比已经近 100%,要是还留着这些老旧的苏 27,反而会拖累整体战力。

不少人只盯着退役数字,却没看到这 116 架苏 27 系列在我国空军发展里的 “铺路作用”。

比如,早期的苏 27SK 和歼 11A 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三代机飞行员,现在很多歼 20、歼 16 的飞行员,最早都是飞苏 27 出身的,对重型战机的操控经验,就是从这些 “老伙计” 身上学来的。

还有航空工业的技术积累。当年组装歼 11A 时,我国企业吃透了苏 27 的机体结构、气动布局,比如如何设计重型战机的机翼主梁、如何优化进气道,这些经验直接为后来歼 11B、歼 16 的研发打下基础。

举个例子,歼 16 的机身强度比苏 27SK 提升了 30%,就是因为在歼 11A 的基础上改进了材料工艺,用了国产高强度铝合金,这要是没当年组装苏 27 的经验,根本不可能这么快突破。

另外,苏 27 系列还帮我国空军验证了 “重型战机的作战运用模式”。比如早期用苏 27 进行远海训练,探索如何在缺乏地面引导的情况下进行超视距空战,这些战术后来都用到了歼 20、歼 16 的训练里。

可以说,没有这 116 架苏 27 系列的 “试错”,我国空军的转型不会这么顺利。

最后总结说白了,116 架苏 27 系列退役不是 “装备淘汰”,而是我国空军从 “引进模仿” 到 “自主创新” 的里程碑:从 76 架原装进口到 40 架授权组装,再到如今歼 20、歼 16 挑大梁,这背后是航空工业的进步,也是国防实力的提升。

要是还纠结 78 架和 116 架的数字差异,倒不如看看这些 “老伙计” 完成的使命:它们让我国空军跳过了 “从零造三代机” 的弯路,直接站上了四代机、六代机的赛道。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