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翟天临因为学术方面的风波震动了整个网络,一被曝光出丑闻后,不光丢了自己引以为傲的博士学位,还悄没声儿地从公众的视野当中消失了。
想不到吧,六年过去了,翟天临居然又露面了,竟然还挺开心地出现在上海剧院的宣传海报上。
这事儿挺意外的,六年过去了,翟天临又出现了,还挺高兴地站在上海剧院的海报上,真挺让人惊讶的。
主流的求生路
上海剧院最近挂出一张特大幅的海报,很多人都被吸引住了。曾经因为丑闻淡出了公众眼睛的翟天临,竟然站在话剧《笑之大学》的宣传照C位,这让不少人都挺吃惊的。
他啥时候开始重新出现的呢?
2019年,翟天临因为一句“知网是什么”的问话,引发了关于学术造假的一连串讨论。他论文的查重率高达36%,所以他的博士学位和北大博士后的资格都被取消了,这事儿离今天已经过去6年了。
他因此失去了所有的荣耀,导师资格也被撤销,媒体和公众的批评声一时间铺天盖地,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上,他差点从大家的视线里淡出了。每年毕业时节,“天临祭”成为学生们发泄不满的方式,甚至还带动了学术界论文查重标准的进一步严格。
从2020年开始,翟天临开始在北京、上海的剧场里低调接演不少话剧演出,差不多快五年来都在话剧圈里摸爬滚打,直到最近上海剧院那巨大的海报一出,他又重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目前他在话剧《笑之大学》里担任C位主演“椿一”,这出戏正准备在国庆档上映,票也已经开始卖啦。
既然能演戏,为什么他不继续往娱乐圈发展,偏偏选择去演话剧呢?
因为话剧更注重演员的现场基本功和表演的深度,艺人可以趁这个机会把重心放回到演技的提升上,而不是靠流量炒作来博眼球。
文章就是这个样子,12年前,“周一见”事件曝光后,这起丑闻让他的演艺道路一下子跌到谷底,电视圈里几乎看不到他的身影。不过,他并没有就此退出娱乐圈,而是选择留在话剧领域,努力扎根。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个这么选路的人。大概18年前,演员屈中恒在2006到2007年的时候因为吸d被抓,还短暂坐过牢。他曾公开承认自己涉d,央视也报道了这事,官方也要求他戒d。
虽然他因此被贴上了“劣迹艺人”的标签,但因为事情过去太久了,现在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回事。
这些有劣迹的艺人在那些光彩夺目的影视和综艺舞台上,基本上都站不起脚了,大多数都被严格执行“一票否决”的规定。
但话剧舞台给了他不同的舞台空间,观众群体相对比较小众,演出传播也慢,媒体关注度不高,这里避开了热搜的喧嚣,从2008年开始,屈中恒已经连续17年受到赖声川导演的邀请。
他在《宝岛一村》《如梦之梦》等话剧里担任男主角,成了赖声川的“常驻班底”。多年来,他一直在赖导的《宝岛一村》里演出,场次超过百场。谢幕时,前妻马伊琍还带着女儿一起来支持。
他忍不住激动得流泪,单膝跪地请女儿上台,这样的情感展现,确实能帮他们缓解公众以前对他们的偏见。而话剧舞台变成了一个“重生的通道”,让这些艺人从被主流排斥,到在小剧场里默默耕耘,逐渐赢得观众的认可。
票房诱惑规则弹性多
一位制作人直言,翟天临的名字在网络上或许会招来批评声,但到了剧院门口,这三个字却能带来真正的“票房效应”。这也反映出行业里将艺人的“负面新闻”变成一种独特的“吸粉赚票”的商业套路。
翟天临主演的话剧《笑之大学》,在国庆档的三场预售中,10分钟就售出了八成票,争议点带来了一部分“看看热闹”的观众,也把这些争议变成了流量。
不过不少网友发现,这些“劣迹艺人”几乎都成了赖声川导演的常用团队成员。在8月15日的《宝岛一村》交流会上,有观众当场质问他为何还用涉毒艺人。
赖声川没什么回应,直接中止了活动就走人,也许在他们看来,演技才是最重要的,超越了外界对道德的评判。
而且,人民网这样的官方媒体也曾发过声明,说明对一些有不良行为的艺人,可不是一封了之的永久封杀,而是留有“打报告、逐级评估”的灵活余地。
这给地方院团开辟了一条合法合规使用有劣迹的艺人的渠道,只要艺人按照“写检查、做公益、低姿态”等规定的流程走,就有机会拿到“观察期演出许可”这类的资格。
剧院经理在选择有不良记录的艺人时,会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他们会利用话剧受众较少、传播也比较慢的这个特点,避免在社交平台上大肆宣传争议艺人,这样一来,也能有效地降低引发大规模抵制的风险。
观众分化呼吁更透明
大家对那些有不良记录的艺人复出,态度,显得挺不一致的。一份对买票观众的随机调研发现,差不多六成的观众买票,纯粹是出于“看看热闹”的那点好奇心。
大约三成的观众觉得艺人那些学术作假跟看戏其实没啥关系,他们更在意作品的表现。即便是那些坚决表示“绝不原谅”的人里头,也有一部分承认,他们之所以会去,是因为“票是朋友送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真心支持,只是出于其他原因。
这种观众心态的多样性,让社会对那些有争议艺人的抵制力量分散,没法形成一致的舆论压力。特别是当这些有问题的艺人被行业打造成“稀缺”的观赏体验时。
一开始公众的道德愤慨,慢慢变成了一种猎奇心态或者围观争议事件的心理,这样的消费方式,让艺人的错误从受责备的对象,摇身一变成了吸引注意力的卖点。
有网友指出,如果“犯错—沉寂—小剧场复出”这套路变成惯例,艺人犯错的代价就会被偷偷减轻。这不仅对受害者不公平,也让大家对社会的公序良俗的底线产生模糊的认识。
虽然公众确实会“健忘”或者“性选择性遗忘”,不过社会的规矩不能因此而变得松懈,得保持警惕,不能被这种趋势带偏。
为了守住社会道德底线,也让观众有知情的权利,有一些声音建议剧院在宣传海报上应该清楚标注艺人过去的不良记录,比如可以直接注明“曾因学术造假被撤销学位”。
这不仅是对艺人过去表现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对观众知情权的尊重,购票的人能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一张普通的“戏票”,还是在不经意间帮某个艺人“赎罪”。
社会责任共同守底线
如今,说唱艺人在话剧舞台上扎堆儿,那话剧场也成了他们重新出发的舞台,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艺人行为标准和行业责任的深入思考。
咱们得琢磨清楚,怎么在给艺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时,把道德底线守住,别让它无底线的“打折”掉。这事儿,大家都得一块儿思考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