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基于历史资料与口述采访改编创作,涉及宗教历史与人文议题,仅供参考,请理性对待,切勿盲从或过度解读。
1896 年,广东始兴县的贫苦客家农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张发奎。
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国民革命军赫赫有名的“铁军” 统帅,更是在历史关键节点,做出一个影响中国走向的惊人抉择。
可就在他事业巅峰,1927 年南昌起义爆发,起义主力竟是他的老部下。
面对镇压命令,他沉默良久,只说了句“撤军,回防”。
这个决定为何让他从权力中心跌落?
又怎样悄悄改写了中国命运?
翻开张发奎的生平,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早年经历
张发奎,字向华,1896 年 9 月 2 日生于广东始兴县隘子镇,客家籍,家中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全年收入仅够维持半年温饱。
他6 岁时因家中无钱供其入学,只能在私塾窗外偷听讲课。
一次私塾先生讲授《论语・学而》篇,提问“学而时习之” 的含义,课堂内无人应答,窗外的张发奎却轻声说出 “温故而知新”,先生察觉后,破例允许他免费旁听,条件是每日负责清扫学堂院落。
此后他每日天未亮便起床,先帮家中放牛,再赶至私塾干活,晚间则借着月光默写当日所学,私塾同窗曾回忆:“向华手中常握木棍,在地上练字,即便农忙时节也未中断。”
1908 年12 岁的张发奎经乡邻资助,考入始兴县立高等小学堂。
当时学堂引入西式教育,开设算术、格致(物理)等课程,他对算术尤为擅长,多次在全县学堂算术竞赛中夺冠。
据该校1910 年校刊记载,他在《论西学之重要》一文中写道:“列强以船坚炮利欺我,非学其技艺不能制之,非变其制度不能强之”,此文被选为学堂范文,供全校学生传阅。
1911 年夏张发奎的父亲因劳累过度病逝,家中失去主要劳动力,他被迫辍学,承担起耕种 3 亩薄田与照顾母亲、幼弟的责任。
同年11 月广东军政府派宣传员至始兴宣讲革命思想,张发奎听闻 “推翻清廷,建立共和” 的主张后,当即决定前往广州参军。
临行前他将家中土地典当,换得15 块银元,母亲为他缝制了一件夹层布衣,将银元藏于夹层中,含泪道:“此去若能闯出天地,便回来让乡亲们过好日子。”
他步行前往广州,途中为节省开支,每日仅吃两顿稀粥,夜间在路边草棚栖身,历经18 天抵达广州时,双脚已布满血泡,银元仅剩 8 块。
抵达广州后,张发奎经同乡介绍,加入广东民军第四标,被编入辎重队,负责搬运粮草与武器。
1912 年 2 月广东陆军小学招生,他得知该校不仅免学费,还每月发放 3 块银元津贴,立即报名。
考试分为笔试与实操,笔试中他以《论军人之责任》一文获第二名。
实操考核中他在枪械拆解与组装项目中,以2 分 15 秒的成绩位列第一,最终成功录取。
广东陆军小学采用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每日清晨6 时出操,训练科目包括队列、刺杀、射击等,晚间 7 时至 9 时学习军事理论。
张发奎在射击训练中表现突出,一次实弹射击考核,他使用汉阳造步枪,在100 米距离内 5 发 5 中,获教官徐景唐(留日归国军官)评价:“枪法精准,沉着冷静,可当狙击手。”
1914 年他从陆军小学毕业,考入武昌陆军中学,在校期间加入中华革命党,参与反对袁世凯的秘密活动,曾因传递反袁传单被校方记过一次。
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
1916 年 2 月护国战争爆发,张发奎从武昌陆军中学退学,加入护国军第一军,任副排长。
同年4 月他随部队在湖南衡阳与北洋军交战,在一次阵地争夺中,排长中弹牺牲,他主动接过指挥权,率 20 余名士兵匍匐前进,利用地形掩护,向北洋军阵地投掷手榴弹,炸毁敌军 2 个机枪火力点,协助主力部队夺回阵地,战后晋升为排长。
1917 年张发奎经护国军第一军参谋长李烈钧推荐,前往广州担任孙中山元帅府卫队排长。
当时孙中山正筹备护法运动,常前往各地宣讲革命主张,张发奎负责孙中山的安保工作,多次随其前往佛山、东莞等地。
据他晚年口述史料记载,孙中山曾对他说:“革命不仅要靠武力,更要靠民心,你们保护我的安全,也是在保护革命的希望。”
1918 年 6 月孙中山因受滇桂军阀排挤,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张发奎主动请求随行,继续负责安保工作。
1920 年 11 月孙中山返回广州重建军政府,张发奎被任命为警卫团第一营营长。
1921 年 5 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命其率部参与讨伐广西军阀沈鸿英,他率第一营作为先头部队,在广西桂林与沈鸿英部一个营遭遇,采用 “正面佯攻、侧后包抄” 战术,俘虏敌军 150 余人,缴获步枪 100 余支。
同年9 月惠州战役爆发,张发奎向孙中山建议:“惠州城防坚固,可派部队佯攻北门,吸引敌军注意力,主力从南门发起猛攻。”
此建议获孙中山采纳,他率第一营佯攻北门,制造攻城假象,待敌军主力调至北门后,立即率部支援南门,协助主力部队攻克惠州,战后晋升为警卫团副团长。
1923 年张发奎任建国粤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
1925 年 5 月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在潮汕地区作乱,他率第四旅前往平叛,在潮州战役中,采用 “围点打援” 战术,先包围陈炯明残部主力,再伏击敌军援军,歼灭敌军 3000 余人,缴获火炮 6 门,稳定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东部防线。
同年3 月孙中山逝世后,他在第四旅中组织 “总理遗训学习会”,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带领士兵学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提升部队凝聚力。
北伐战争建奇功
1926 年 7 月北伐战争开始,张发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率部从广东出发,向湖南、湖北进军。
当时吴佩孚在湖南部署了5 个旅的兵力,驻守衡阳、株洲等地,企图阻止北伐军北上。
8 月 10 日张发奎部抵达株洲,遭遇吴佩孚部旅长李济臣所率部队阻击。
李济臣部在株洲城外的天马山构筑防线,配备2 个机枪连与 1 个迫击炮连,形成交叉火力。张发奎勘察地形后,决定采取 “声东击西” 战术。
他命第二十八团团长蔡廷锴率部在正面发起进攻,吸引敌军火力。
自己则亲率第二十九团,携带轻型迫击炮,于夜间沿天马山南侧小路潜行,绕至敌军后方。
8 月 11 日凌晨 3 时,第二十九团突然向敌军后方发起攻击,迫击炮精准轰击敌军指挥部,敌军顿时混乱。
正面的第二十八团趁机发起冲锋,敌军腹背受敌,全线溃败,北伐军成功占领株洲,打开了进军武汉的通道,此战共歼灭敌军600 余人,缴获重机枪 8 挺。
8 月 23 日张发奎部抵达汀泗桥东侧。汀泗桥是连接湖南与湖北的重要桥梁,桥长 150 米,两侧为陡峭山地,吴佩孚派嫡系部队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其子)率部驻守,配备兵力 1.2 万人,在桥北岸构筑碉堡 12 座、战壕 3000 余米,形成坚固防御体系。
8 月 24 日拂晓,第四军发起强攻,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二十九团轮番冲锋,均因敌军密集火力而受阻,伤亡达 200 余人。
张发奎召开军事会议,询问当地村民得知,汀泗桥西侧有一条山间小径可绕至敌军后方。
他当即调整战术,命叶挺独立团沿山间小径迂回至汀泗桥西侧的余家湾,袭击敌军后方。
自己则率第十师主力在正面加强攻势,同时调派师属炮兵营,集中火力轰击敌军碉堡。
8 月 25 日凌晨 2 时,叶挺独立团抵达余家湾,向敌军后方阵地发起突袭,敌军首尾不能相顾,防线开始崩溃。
张发奎见状,下令发起总攻,第十师士兵奋勇冲锋,从正面突破汀泗桥,与叶挺独立团会师。
此战共歼灭敌军1200 余人,俘虏 2000 余人,缴获步枪 2500 余支,第四军因战绩辉煌,被民众称为 “铁军”,张发奎获晋升为第四军军长。
9 月张发奎率部参与武昌战役,他命第二十九团在武昌城东门发起攻击,亲自登上攻城梯指挥作战,被敌军流弹击中右肩,仍坚持指挥至战役结束。
战后国民政府为表彰其功绩,授予他“一等功勋章”。
宁汉分裂时期的抉择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共产党员。
4 月 16 日广州也发生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面临破裂。
当时张发奎率第四军驻守武汉,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公开指责蒋介石的行为,宣称将继续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政策,形成 “宁汉分裂” 局面。
4 月 18 日蒋介石派特使前往武汉,会见张发奎,提出:“若你率第四军投靠南京政府,立即任命你为国民革命军第三方面军总司令,管辖江苏、安徽两省军务。”
张发奎回复:“总理遗志是国共合作、统一中国,蒋总司令此举违背总理意愿,我不能答应。”
随后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张发奎在会上表示:“第四军始终拥护武汉国民政府,绝不参与分裂革命的行动。”
5 月汪精卫与冯玉祥在郑州召开会议,商议 “分共” 事宜,张发奎得知后,三次面见汪精卫,劝说:“军中许多共产党员军官作战勇猛,若将其清除,会削弱部队战斗力,还请主席三思。”
但汪精卫未接受其意见。
7 月 15 日汪精卫召开 “分共” 会议,宣布与共产党决裂,下令将共产党员逐出军队。
会后张发奎召集第四军共产党员军官,“现在局势危险,你们留在军中恐遭不测,我已安排好船只,今晚就送你们去九江,日后若有机会,我们再并肩作战。”
当晚叶挺、贺龙等共产党员军官及政工人员共200 余人,在第四军卫队的护送下,乘船离开武汉前往九江,为南昌起义保留了重要力量。
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爆发。
这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起义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是张发奎的老部下。
按理说,张发奎应该带兵去镇压,但张发奎沉默了很久,最后只是摆了摆手:"撤军回防。"
部下问:"不追了?"
张发奎望着起义军离去的方向,心情复杂。
此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这一次的"网开一面",将彻底改变他自己和中国的命运……
南昌起义爆发当天,张发奎正在武汉第二方面军司令部处理军务。
上午10 时许,副官匆匆送来加急电报,内容为 “南昌驻军叛变,叶挺、贺龙部占领城防,所属部队多有参与”。
张发奎放下电报,沉默片刻后,命副官召集参谋人员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上参谋们纷纷请战,主张立即率第四军主力北上镇压。
作战参谋陈明仁提出:“我军距南昌不足 300 公里,若连夜行军,两日内即可抵达,趁叛军立足未稳,必能一举击溃。”
张发奎却始终未表态,只是反复查看南昌周边地形图,手指在九江、南昌之间的铁路线上来回移动。
直到会议结束他才对众人说:“此事需从长计议,先传令各部队原地待命,密切关注南昌动向。”
当晚,汪精卫从南京发来密电,严厉斥责张发奎“治军不严,致部下叛乱”,限其 3 日内平定起义,否则将 “革职查办”。
张发奎接到密电后,独自在办公室徘徊至深夜。
据当时的警卫员回忆,他曾听到张发奎自言自语:“都是出生入死的弟兄,怎能自相残杀?”
8 月 2 日清晨,张发奎召集第四军高级将领开会,正式宣布 “撤军回防” 的命令。
此令一出,将领们一片哗然。
第十二师师长黄琪翔不解地问:“军长,若不追击,恐难向武汉政府交代,我们第四军的声誉也会受损。”
张发奎回应:“当前武汉周边防务空虚,若我军北上,北洋军阀趁机来犯,后果不堪设想。南昌方面,暂先观察其动向,再做打算。”
实际上张发奎早已得知,武汉国民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桂系军阀正暗中调兵,企图夺取第四军防区。
他清楚此时北上镇压起义军,无异于自损实力,最终会沦为各方势力角逐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张发奎暗中派人给南昌起义军送去一批药品和弹药。
据参与运输的士兵回忆,当时张发奎特意交代:“务必将物资送到叶挺将军手中,就说这是第四军全体将士的一点心意。”
他深知叶挺、贺龙等将领曾与自己并肩作战,在北伐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虽分属不同阵营,但他实在不愿对昔日战友兵刃相向。
8 月 5 日南昌起义军开始撤离南昌,向广东方向转移。
汪精卫再次电令张发奎追击,甚至派特使前往第四军司令部督战。特使当面质问张发奎:“向华兄,你若再按兵不动,就是公然违抗政府命令,届时谁也保不了你。”
张发奎却以“部队需要休整,粮草尚未补充到位” 为由,始终拖延出兵。
直到起义军撤离南昌3 日后,他才命少量部队象征性地向北推进了 50 公里,随后便以 “遭遇敌军阻击” 为由,停止了追击。
张发奎的“消极平叛”,很快被蒋介石得知。
8 月中旬蒋介石通过南京国民政府发布通电,指责张发奎 “通共叛国”,并下令撤销其第四军军长职务。
武汉国民政府内部,汪精卫也对张发奎渐生不满,开始削减第四军的军饷和装备补给。
张发奎的处境愈发艰难,第四军内部也出现了分裂,部分将领因不满其“不追剿起义军” 的决定,率部投靠了蒋介石。
9 月初张发奎率第四军余部退守广东潮州、汕头一带。
此时南昌起义军也已抵达广东,准备与当地革命力量汇合。
蒋介石命粤军将领陈济棠率部围攻起义军,同时要求张发奎配合行动。
张发奎表面上答应出兵,却故意放慢行军速度,给起义军留出了转移的时间。
据史料记载,当时第四军与起义军相距仅20 公里,却始终未发生大规模冲突。
10 月南昌起义军在广东三河坝分兵,主力向海陆丰地区转移,朱德率部分兵力留守阻击敌军。
张发奎得知后,仅派一个团的兵力前往三河坝,且明确要求“只佯攻,不硬拼”。
最终朱德率部成功突围,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而张发奎的这一做法,也彻底得罪了蒋介石和汪精卫两大阵营。
1927 年 11 月汪精卫在广州发动 “张黄事变”,企图联合张发奎推翻蒋介石在广东的统治。
张发奎起初犹豫不决,他深知汪精卫此举不过是为了争夺权力,并非真正为了革命事业。
但此时他已无退路,若不与汪精卫合作,第四军很可能被蒋介石彻底瓦解。
最终他选择参与事变,率部进驻广州。
然而“张黄事变” 仅持续了 10 天便宣告失败。
蒋介石派重兵围攻广州,张发奎的第四军损失惨重,被迫撤离广东,向广西方向转移。
途中部队又遭遇桂系军阀的袭击,兵力从最初的5 万余人锐减至不足 1 万人。
张发奎痛心疾首,他意识到自己在宁汉分裂时期的抉择,不仅让自己从权力中心跌落,更让曾经风光无限的“铁军” 走向了衰败。
1928 年初张发奎率第四军余部抵达广西,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部队达成和解。
此时蒋介石已基本统一全国,开始对地方军阀进行“削藩”。
张发奎深知,第四军已无力与蒋介石抗衡,于是主动提出辞去军职,前往香港休养。
临走前他对部下说:“我对不起大家,没能保住第四军的荣耀。但我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至少我没有对自己的弟兄们开枪。”
在香港期间,张发奎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927 年的那个夏天,我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良心和道义。我选择了后者,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我问心无愧。”
他始终认为,自己当年放走南昌起义军,是“尊重革命情谊,坚守军人底线” 的选择,即便因此失去了一切,也从未后悔。
1929 年蒋介石与桂系军阀爆发战争,张发奎应邀重返军队,率部参与反蒋作战。
但此时的第四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在与蒋介石的中央军交战中屡战屡败。
1930 年中原大战爆发,张发奎再次率部反蒋,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此后他逐渐淡出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仅担任一些闲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发奎主动请缨上前线,先后担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等职,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等重大战役。
在战场上他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勇猛作风,曾多次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甚至在淞沪会战中亲率炮兵轰击日军“出云号” 战舰,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但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他始终未能获得足够的兵权,其军事才能也难以充分施展。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发奎担任广州行辕主任,负责华南地区的受降工作。
期间他严格处置日军战犯,严惩勾结日军的汉奸,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此时的他对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已深感失望,逐渐萌生了退意。
1949 年国民党政权濒临崩溃,蒋介石多次邀请张发奎前往台湾,均被他拒绝。
他对身边的人说:“我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的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如今国民党已背离了革命初衷,我何必再去台湾苟延残喘?” 同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发奎选择留在香港,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
在香港的晚年生活中,张发奎致力于整理自己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自己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成长为国民革命军将领的历程,尤其对1927 年南昌起义期间的经历做了详细阐述。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当年我放走南昌起义军,或许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我始终坚信,真正的革命,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1980 年 3 月 10 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享年 84 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有人说他是“国民党的忠臣”,有人说他是 “共产党的恩人”,但无论如何,他在 1927 年那个关键节点做出的 “撤军回防” 的决定,无疑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当年他选择奉命镇压南昌起义军,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的历程也可能因此改写。
而张发奎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军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