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中国空军还主要靠歼-5、歼-6和歼-7撑场面,这些飞机基本是仿制苏联米格系列的,航程短,作战半径小,现代化水平跟不上趟。
日本航空自卫队呢,当时装备了200多架F-15J重型战机,外加150多架F-4,实力碾压。东海上空一有事,日本飞机利用续航优势,逼得中国战机燃料不够就得返航,占尽便宜。那几年,中国空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落后,日本那边日子过得挺滋润。
转眼到2000年代初,中国开始从俄罗斯进口苏-27,首批26架,后来总共70多架,还引进了苏-30有100架。这些四代机让中国空军有了点底气,但数量有限,分配到东南沿海的更少。
日本还是稳坐钓鱼台,F-15J编队巡逻时,中国主力还是歼-7和歼-8,航程问题始终是痛点。1996年,中国跟俄罗斯谈了三年多,引进苏-27生产线,国产化成歼-11A,总产100多架。这步棋走对了,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单纯进口转向自产,慢慢积累经验。
进入2010年代,变化就加速了。中国歼-10A在2004年定型批量生产,到现在歼-10系列总计700多架,包括歼-10C的升级版。歼-11B从2007年起产300多架,歼-16从2013年起超400架。
这些机型性能逐步提升,歼-16多用途,挂载能力强,适合东海复杂环境。日本那边呢,F-2战机产了90多架,类似于F-16中期型号,但整体数量没大增,还损失了10多架。2010年后,日本先进战机基本停滞在300多架,中国却像开了挂,先进机型铺天盖地。
根据最新统计,中国空军现役战斗机约1975架,其中四代半以上超千架。日本航空自卫队主力是200多架F-15J、90多架F-2,外加40多架F-35A,总先进战机325架。
中国先进战机数量是日本的5倍多,如果算上所有类型,差距更大,接近10倍。歼-20隐身战机从2017年服役,到2025年已近350架,年产超100架,超过美军F-22的两倍。日本F-35订购147架,但交付慢,目前只到手30多架,还得分批部署。
为什么中国能这么快翻盘?关键在于航空工业的自主化。90年代靠进口苏-27起步,学技术,建生产线。沈阳和成都飞机厂逐步掌握核心,从歼-11A到歼-11B,用国产发动机和雷达,摆脱依赖。政策支持大,军区多,需求旺盛,各型战机批量产。
相比,日本依赖美国,采购F-35受制于人,生产节奏慢,预算有限。东海对抗中,中国战机轮番上阵,第一波返航,第二波接力,日本F-15J老旧,高频起降,零件掉落事件频发,飞行员累坏了。
日本航空自卫队这些年疲于应对中国军机常态化巡逻。2012年起,中国空军拦截日本飞机增多,钓鱼岛周边活动频繁。日本紧急起飞架次从2016年的高峰到现在有所减少,不是不想飞,而是机体疲劳,维护跟不上。
中国空军规模大,训练强度高,实战经验积累快。歼-20和歼-16协同,数据链共享,压制对手体系。日本试过升级F-15J,加装新雷达,但年龄摆在那,服役近40年,廉颇老矣。
这不光是数量堆砌,而是工业体系的跃升。中国从仿制到创新,歼-20用国产太行发动机,隐身设计领先。经济腾飞提供资金,科研人才涌现,高校和企业联动。日本经济停滞,防卫预算虽增,但分摊到空军有限,还得顾及海陆。美日同盟帮了日本,但也限制自主发展,F-35虽先进,数量追不上中国产速。
中国空军从穷小子变土豪,靠的是埋头苦干,步步积累。日本像老贵族,家底厚但不进则退,现在被逼得喘不过气。东海上空,从中国吃亏到日本被动监视,格局逆转。未来呢,中国歼-35即将批量,歼-20继续增产,总量还会拉大。即使日本全收147架F-35,也难逆势。中国空军不只量多,质也上台阶,战术创新,预警机和电子战机配套全。
别以为这就结束了,中国空军还升级老机型,歼-11B和歼-10A改装新航电,战斗力翻倍。日本F-15EX升级版来了几架,但整体架构旧。2025年中美空军对比,中国战机总数3304架,美国14000多,但战术机群中国更强。韩日主力战机对比,日本260架,韩国300多,但东亚第二空中力量争论中,日本渐落后。
总的来说,这20年变化源于中国工业底子打牢,政策连续性强。日本受制外部,内部老化。空军实力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得靠长期投入。东海博弈,中国优势固化,日本战机高强度运转,疲劳加剧。展望今后,中国空军将继续领先,维护权益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