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炮轰英国军舰,丘吉尔暴跳如雷,斯大林:此人惹不得
1950年那会儿,毛主席人还在莫斯科访问,一道命令就先他一步飞回了北京。内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一句话:让盘踞在东交民巷的那些英美法兵营,麻溜地收拾东西走人。
这道命令,就像一块石头砸进了死水潭,整个西方世界都懵了。要知道,从大清那会儿起,东交民巷就是“国中之国”,外国兵在里头横着走都快一个世纪了。现在新中国刚成立,腿脚还没站稳,就敢直接捅这个马蜂窝?
英美那边立马就递来了抗议信,措辞严厉,意思是你不能这么干。可他们心里也犯嘀咕,这位新中国的掌舵人,在主权问题上,什么时候让过步?想让他收回命令,门儿都没有。
这股子硬气,可不是凭空来的。时间往前倒一年,1949年的长江上,全世界就已经领教过一次了。
那天是4月20号,解放军渡江战役箭在弦上。江面上雾气蒙蒙,我军炮兵第六团的观察哨突然发现,一艘灰色的外国军舰,正大摇大摆地沿着长江水道往上游开。那正是英国皇家海军的“紫石英号”护卫舰。
我们的战士也不是愣头青,先是鸣炮警告。这在国际上是通用语言,意思是你已经进入我方警戒区,请立刻表明身份并离开。解放军早就通过广播告诫过,任何外国舰船不许进入战区水域。
可那“紫石英号”就像没听见一样,炮口都懒得转一下,继续往南京方向闯。
我军炮兵又一次鸣炮示警,给足了面子。谁能想到,英国人接下来的操作,直接把所有人的火都点起来了。那艘军舰猛地调转炮塔,黑洞洞的主炮副炮,齐刷刷地瞄准了我军的炮兵阵地,然后,他们先开了火。
这下没什么好说的了。毛主席早就指示过:敢来犯,就坚决回击。几十门榴弹炮瞬间发出怒吼,炮弹就像长了眼睛,劈头盖脸地砸过去。“紫石英号”当场被打得浑身是洞,舰桥被掀翻,指挥官伯纳德·斯金纳中校当场毙命,军舰搁浅在江滩上,动弹不得,最后只能狼狈地挂起了白旗。
事情传到英国,伦敦那边直接炸了锅。当时还是在野党的丘吉尔,在议会里捶着桌子咆哮:“大英帝国的荣誉绝不容许玷污!必须派航空母舰去,要报复!”
这老头儿,还是那套旧思维,以为几艘军舰就能吓住谁。
毛主席的回应,通过《人民日报》社论,清清楚楚地传遍了世界:“你们英国军舰,跑到中国的内河来,还先开炮打我们,我们还击,天经地义。”
据说,这番话和解放军的实际行动传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听完汇报,沉默了半晌,私下里对他身边的人说:“这个毛泽东,一身虎胆,是个了不起的民族主义者,我们必须重新评估这个盟友。”
丘吉尔叫嚣的航母报复,终究也只是嘴上痛快痛快。二战掏空了日不落帝国的家底,印度都独立了,它哪还有力气再来远东发动一场战争?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有意思的是,“紫石英号”的处理。它被我们困在长江上长达三个多月。双方来回谈判,我们的底线是必须道歉赔偿,英国人死活不肯,面子比天大。
结果到了7月底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紫石英号”趁着一艘客轮经过,悄悄混在后面,加足马力溜了。按理说,我们的沿江炮兵完全可以把它击沉,可最终还是放了它一马。
很多人不理解,这不是放虎归山吗?其实这正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打,是为了打出尊严,打出边界感;谈,是为了解决问题。把英国人逼到死角,彻底撕破脸,对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没什么好处。敲打一下,让你知道疼,知道这里换了主人,目的就达到了。给个台阶下,以后还好打交道。
这种在主权上寸步不让,在策略上又异常灵活的风格,贯穿始终。
还是1949年,他访问苏联,那是新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可面对斯大林这位共产主义世界的“老大哥”,他一点没客气。谈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他明确提出,苏联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归还旅顺港,并放弃在东北的一切特权。
根据后来解密的苏联档案,当时的谈判气氛一度非常紧张。斯大林没想到这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国人如此强硬,但最终还是全部同意了。因为他看明白了,中国可以当朋友,但绝不可能当附庸。
到了1958年,赫鲁晓夫想在中国建一个长波电台,再搞一支“中苏联合舰队”,说白了,就是想把军事控制的触角伸进中国。当时中苏关系还处在蜜月期,可毛主席一听就翻脸了,直接怼了回去:“在我这里,不行!”他斩钉截铁地告诉苏联大使,主权问题,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事直接成了后来中苏关系破裂的导火索之一。
也正是在1958年,为了应对美国军舰在台湾海峡的挑衅,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金门炮战”期间,中国发表了著名的12海里领海声明。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直接把美国的军舰挡在了12海里之外,为我们的领海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红线。美国人抗议,但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回过头看,从长江上的炮声,到东交民巷的最后通牒,再到跟两个超级大国的掰手腕。毛主席那一代领导人,给中国人找回的,不仅仅是土地和港口,更是一种叫做“尊严”的东西。
这种尊严,不是别人施舍的,是靠着一场场硬仗,一次次顶着巨大压力的博弈,一个子儿一个子儿挣回来的。它告诉世界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这个古老的民族,已经醒了。你可以不喜欢它,不理解它,但你必须尊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