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毛主席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来到北京北部的昌平区,实地考察了明十三陵。这个曾经作为明朝皇家陵寝的地方,被群山环抱,环境优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经历了战争和动荡之后,昔日的壮丽陵寝已然残破、凋零。广阔的陵区里,只留下两名护陵工作人员孤独守护,四周满目荒凉。
这么说来,这里的景象一度令人感慨。毛主席和周总理仍饶有兴致地四处参观,还与当地居民攀谈,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实地走访之后,两位领导人对于十三陵一带的实际情况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彼时,中央政府已考虑对该区域进行整治。明十三陵作为北京著名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中外宾客,未来有朝一日可发展成为旅游胜地。要真正保护和开发好这里,并不简单。昌平山区历来干旱缺水,连最基本的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都难以保障。假如再要求百姓为陵区负责清扫、养护,无异于增加他们的负担。对此,毛主席与周恩来都感到十分为难。
正当此时,周总理一语道破症结:“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风光虽美,但大多山多水少,常觉美中不足。如果能修建一座水库,带来一片开阔水面,景色将会大大提升。”这句话有着深远的涵义,并非随意而谈。回到北京后,周总理立即向中央建议,适逢全市正在酝酿水利整顿工程,因此“十三陵水库”计划很快获得批准并纳入建设日程。
从实际需求来这座水库不仅能缓解当地的用水危机,还能为北京市区提供一处宝贵的水源储备。配合旅游开发,其意义不言而喻。多年来,北京一直是严重缺水的大都市。尽管曾依赖玉泉山泉水及城中的上千口水井,但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饮用水仍十分紧张。许多市井深度有限,缺乏有效净化过滤,居民只能长期饮用“苦水”,生活极为不便。随着城市的发展与人口预计的持续上升,兴建十三陵水库的迫切性已变得显而易见。
到了1954年夏,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接到考察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任务。三年之后,1957年12月26日,最终的设计方案递交上中央。按照初步规划,大坝高二十九米,总蓄水能力接近8100万立方米,整个项目投资约一千九百万元。在今天也许只能算是一项中型工程。但在那个国内机械设备极其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施工所需的土方量高达两百三十万立方米,全靠人力肩扛手抬。一切准备妥当后,1958年1月4日,水库工程正式启动。可是,昌平地区每年七月即将进入汛期,也就是说,整个建设只能在短短半年内完成时间紧迫,形势严峻。
初时,承建方根据粗略估计,调集了一万名青壮年劳动力。这一人数远远不够。开山取石、平整场地、搬运土石,工种繁多、劳动强度极大,一天天过去,进度却一直没有达标。五一劳动节时,离工期过半,整体建设才完成了四分之一。照此速度,汛期一到,项目恐将功亏一篑。
正当工地一片愁云之际,令人惊喜的情况出现了得知工程紧急需要劳力,当地人民群众自发报名,主动加入修建队伍,即便正值农忙时节,各生产队还是派出了大批人手。据记载,最多时每日有七八万人投入劳动,甚至连附近寺庙的僧侣也纷纷出力。一夜之间,工地沸腾起来十万民工场面蔚为壮观。
如此规模的民众自发参与,迅速引起中央注意。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尚未等到政府下文动员,百姓的积极性早已达到顶点。面对如此高涨的热情,毛主席感慨万千:真正意义上的团结,恰恰体现在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点,也深深打动了周总理。
5月23日,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有关于十三陵水库建设的讨论。毛主席在与各方代表交流时,情绪振奋,详细介绍了现场建设的实际情况。随后,他秉持表率精神,号召中央干部组建工作团,和工人们一道参与劳动,用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仅两天后,来自各部委的五百余名高级干部响应倡议报名。这其中包括许多位举国皆知的重要人物,如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因事发突然,安全部门颇为担忧高层领导集中现身工地,若有任何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有人建议至少携带专业医疗团队以备不时之需。周恩来坚定地拒绝了。他强调:“我们的干部和普通群众一样,没必要搞特殊化。”为此,参与者无需专人陪护,甚至伙食、住宿条件也和普通工人完全一致。
5月25日清晨,这支干部团从中南海出发,分乘公共汽车赶赴工地,仅随身带上干粮和水壶。大家都换下了正装,身着粗布衣衫、头戴草帽,与一众民工几无二致。
毛主席抵达工地后,第一时间前往指挥部,与总工程师冀朝伦等负责同志沟通现场情况。冀朝伦因工人投入不足自责不已,见到毛主席,心中忐忑。毛主席并未责备,而是关心工程进展。当听说主体结构已初具规模但尚有待完善时,主席再次叮嘱务必赶在汛期到来前完工。冀朝伦受到鼓励,信心倍增。
简要了解情况后,毛主席带领干部们一起投入劳动。只见大家或抡起铁锹、或拉起推车,干得热火朝天。不少人甚至顾不上打招呼,直接上手。72岁的朱德也加入其中,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中午用餐时,周总理再次强调干部与群众一同排队领餐,同吃普通工地伙食发糕、咸菜,在简陋的条件下,大家谈笑风生。毛主席见到工地上一位叫王惠兰的女干事,还特意询问她是否出自著名的“九兰组”这个集体由九位名叫“兰”的妇女组成,工作积极,被全国妇联表彰。虽然王惠兰不是组员,毛主席依然予以肯定和幽默鼓励,让她备受感动。
毛主席本无意把此次干部劳动当作宣传活动,但他的到来很快传遍了十万民工队伍。尽管看上去和普通群众并无二致,可大家还是齐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工地顿时士气高昂。单是那一天,现场完成的工作量刷新了纪录,达到5.1万立方米。
工地而后,毛主席提出让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常态化。接下来的计划,将更多部级、司局级干部轮番发动到一线,每次为期一周、八小时劳动。这种高层领导直接投身体力劳动的做法,世界范围内极为罕见。此举极大激发了北京市民众的参与热情。短短数日,报名人数再度激增五万,涵盖了学生、工人等各行各业,大伙儿为同一目标齐心协力。
施工热潮持续升温,到后期,指挥组甚至不得不暂缓增员,工地已然难以容纳更多人手。建设高峰时,现场工人总数达到十五万人,甚至有来自波兰、保加利亚、苏联等东欧国家驻华使馆的两千多名国际友人参与到工程之中。
得益于各界同心协力,十三陵水库提前在7月1日前赶在汛期之前竣工。这项工程不仅在国内水利史上意义重大,也是新中国建设激情与奉献精神的象征,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参考文献:赵迎新《国家记忆共和国难忘瞬间》,田汉《田汉全集第6卷(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