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篇闲扯
前几天跟一个做装修的老同学喝酒,这哥们儿喝到第三瓶啤酒的时候突然红了眼眶,说干这行十年,最后悔的就是当初太"实诚"。我问他咋回事,他摆摆手说算了算了,都是行业里的烂事儿。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在4S店工作的表弟,过年聚会时神秘兮兮地跟我说:"哥,你要买车千万别找熟人,越熟宰得越狠。"
这些对话让我琢磨了很久——每个行业都有它不为人知的"游戏规则",有些是经验之谈,有些则是赤裸裸的坑人套路。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些行业里那些不上台面但人人都在玩的潜规则,不为别的,就为了让各位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多个心眼。
二、装修行业的"水"有多深
先说回我那个装修行业的老同学。后来他酒醒了我又专门找他聊了一次,这才知道装修这行的水比我们想象的深得多。
"你知道为什么装修公司都爱做'全包'吗?"他问我,"因为材料上的猫腻最大。"他举了个例子:同样一款瓷砖,市场价100元/平,业主自己去买可能能砍到85,而装修公司大批量采购可能只要60,但给业主报价却是120。"这还不算最黑的,"他说,"有些公司专门找那些即将停产或已经停产的产品,市面上很难比价,报多少就是多少。"
更绝的是"增项"玩法。先以超低价吸引你签合同,等拆了墙、刨了地再告诉你"这里需要加固"、"那里需要特殊处理",不加钱就停工。这时候业主往往骑虎难下,只能认宰。
"最让我良心不安的是隐蔽工程,"老同学叹口气,"电线、水管这些埋在墙里的东西,用次品你也看不出来,等出问题早过了保修期。"他说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隐蔽工程的利润要占到总利润的40%以上。
避坑指南:
1. 别贪便宜,远低于市场价的报价一定有猫腻
2. 主材尽量自己买,哪怕麻烦点
3. 合同要写明"增项不超过总预算的5%"
4. 隐蔽工程一定要亲自验收并拍照留存
三、汽车销售:熟人专宰熟人
我表弟在4S店工作了六年,从销售干到了展厅经理。他告诉我一个反常识的现象:越是熟人介绍来的客户,宰得越狠。
"你想啊,熟人带来的客户信任度高,防备心低,而且出于面子一般不会太砍价。"表弟说他们店里有个"杀熟系数",熟人客户要比普通客户多赚15%-20%。
更离谱的是维修保养。"小病大修"是常态,换个机油能给你整出十项"必要保养"。最损的是"预判性更换"——这个零件现在没问题,但根据"经验"很快会坏,不如现在就换。表弟说他们售后部门的奖金直接跟维修产值挂钩。
"知道为什么保养时老让你换空调滤芯吗?"表弟笑道,"因为那玩意儿成本15块,收你280,工时费另算,关键是换起来不费劲,五分钟搞定。"
避坑指南:
1. 买车前先在各大比价平台了解真实成交价
2. 保养时要求先检查再报价,不必要的项目坚决不做
3. 维修时要求保留旧件,防止"无中生有"
4. 别迷信原厂配件,很多易损件品牌件一样用
四、教育培训:焦虑是门好生意
我媳妇的表姐在某知名教育机构当课程顾问,有次家庭聚会喝多了说漏嘴:"我们这行啊,卖的不是课程,是家长的焦虑。"
据她透露,教育机构的套路分三步走:先制造焦虑("你孩子现在这个水平考不上好初中"),再给出希望("跟着我们的体系走,保证提升多少分"),最后限时逼单("今天报名立减2000,明天就恢复原价")。
"所谓的保分班就是个概率游戏,"表姐说,"一个班20人,总有几个自己就能考好的,拿他们当成功案例;考不好的就说孩子不够努力。"
更坑的是"名师"噱头。很多机构挂着名校教师招牌,实际上课的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表姐说他们机构有个"三不原则":不让名师接触家长、不让名师留联系方式、不让名师透露真实学校。
避坑指南:
1. 警惕"不报班就落后"的焦虑营销
2. 要求试听实际授课老师的课,而非展示课
3. 查证教师资质,要求出示教师资格证
4. 保分承诺要写进合同,明确达不到的赔偿方案
五、医疗美容:美丽的代价
前同事的妹妹在某医美机构做咨询师,跟我讲过不少行业"内幕"。
"最暴利的是注射类项目,"她说,"一支进货价300的玻尿酸,卖给客户能到3000,还得说这是'活动价'。"更可怕的是有些机构会把一支药分给三个人用,或者用生理盐水稀释。
"整形贷"则是另一个深坑。先以超低价吸引你,面诊后告诉你需要更多项目才能达到效果,没钱?没关系,我们这有分期贷款。很多小姑娘就这样背上了十几万的高息贷款。
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练手医生"。有些所谓的"资深专家"其实刚入行不久,拿着低价吸引来的客户练技术。"双眼皮手术最受欢迎,因为简单又赚钱,"她说,"做坏了就说是个人体质问题。"
避坑指南:
1. 查证机构资质(营业执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 核实医生资质(医师资格证、执业范围)
3. 要求当面拆封药品,扫描二维码验真
4. 远离任何形式的医美贷款
六、房产中介:信息差就是钱
我发小在北京做了八年房产中介,去年转行了。用他的话说:"这行干久了折寿。"
他告诉我,中介最常用的套路是"钓鱼房源"。在网上发布性价比极高的假房源吸引客户,等你看房时就说"刚卖掉",然后推荐其他房源。"十个优质房源里八个是假的,"他说,"剩下两个可能是凶宅或者有严重缺陷。"
"独家委托"则是另一个坑。说服业主签独家委托协议,然后故意挂高价导致房子卖不掉,等业主着急了再压价卖给自己的客户,赚取差价。
最损的是"ABC单"。A是真实业主,B是假客户(其实是中介的人),C是真客户。先让B跟A签合同但不办手续,然后加价转给C,一套房赚两次中介费加差价。
避坑指南:
1. 遇到"超值房源"先查历史挂牌记录
2. 坚持直接与业主见面谈
3. 查房产证原件,核实业主身份
4. 别签任何形式的独家委托协议
七、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老同学那天醉醺醺说的话:"每个行业都有它的阴暗面,区别只在于有人选择同流合污,有人坚持底线。"他最后转行做了独立设计师,虽然赚得少,但睡得踏实。
这些潜规则曝光出来不是为了让大家变得多疑,而是希望各位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多一分警惕,少一分冲动。记住,凡是催你立即做决定的,十有八九有猫腻;凡是好得不像真的,肯定不是真的。
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世界里,知识就是最好的防身武器。希望大家都能避开这些坑,也期待有一天这些潜规则能变成明规则,最终消失不见。毕竟,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靠的不是套路,而是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