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护人员迎来重大变革4.9万编制扩招同岗同酬全面落地
11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江苏扬州召开的这场新闻发布会,注定要被载入中国医疗改革的史册!当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宣布"十四五"以来全省已核增公立医院事业编制4.9万个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更让人振奋的是,扬州等地已经实现备案制与编内人员同岗同酬,苏州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更是飙升至56.8%!这一系列重磅消息,不仅让全国医护人员看到了希望,更标志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编制改革破冰4.9万岗位向紧缺领域倾斜
"编制"这两个字,曾是无数医护人员心中的痛。多少人在公立医院干着同样的活,却因为没有编制,待遇天差地别。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江苏发生根本性改变!
江苏省此次核增的4.9万个公立医院事业编制,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重点补足儿童、妇幼、精神、传染等专科医院发展急需,这意味着长期以来这些"冷门"科室人手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夏海鸣透露,医院通过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2021年以来已经累计引培国家级人才29人,四级手术占比从2021年的36.9%提升到2025年的40.5%,年救治急重症患者32万余人次。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编制"周转池"制度。这种灵活的编制管理方式,就像给公立医院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苏州市通过省、市级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为公立医院储备编制400个,增编183个。这种"按需分配"的模式,让编制真正流动到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编定终身"。
"以前我们医院想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光编制问题就要折腾大半年。"一位三甲医院人事科科长感慨道,"现在有了周转池,我们可以先把人才引进来,编制慢慢解决,效率提高太多了!"
同岗同酬不是梦备案制人员待遇全面提升
"编内编外",这四个字曾经像一道无形的鸿沟,横亘在公立医院的员工之间。干同样的活,拿不一样的工资,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很多编外人员心寒。但在扬州,这道鸿沟正在被填平!
扬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郑海涛在发布会上骄傲地宣布:目前全市公立医院编制和备案制的总数达18294个,备案制与编内人员实现了同岗同酬。这意味着,无论你是编制内还是备案制,只要在同一个岗位上,就能拿到同样的报酬!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扬州建立了公立医院"1+N"薪酬水平核定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把既往薪酬总量基数作为"1",再根据绩效考核、科研贡献等因素动态增加"N"部分。这种灵活的薪酬核定方式,既保证了公平,又激励了上进。数据显示,与示范项目实施前相比,扬州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占比达到53.0%,提高了惊人的12.9个百分点!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医院的'临时工',干得再好也没用。"一位在扬州某三甲医院工作的备案制护士激动地说,"现在好了,我们和编内人员拿一样的工资,终于有了归属感!"
薪酬结构大优化固定收入占比显著提升
"今天又收了多少病人?开了多少检查单?"过去,这些问题几乎决定了医生护士们的收入。这种"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的薪酬结构,不仅扭曲了医疗行为,也让医护人员苦不堪言。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江苏省通过"薪酬结构优"策略,科学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元化分配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绩效分配、调整收入结构等方式,逐步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人员收入差距、医院内部业务科室和同科室人员收入差距、奖励绩效工资所占比重。
南京鼓楼医院的变化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通过优化内部绩效分配,重点保障儿科、产科、急诊、感染等紧缺专业医生薪酬待遇,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从2021年的32.9%提升到2025年的38.3%,固定薪酬占比更是从42.0%提高到49.2%。
苏州的改革步伐更大,目前医务人员薪酬里的固定收入占比已经达到56.8%,比去年年底提升了11.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苏州的医护人员现在有超过一半的收入是固定的,不再需要靠"开单"来维持生计。
"以前总担心病人少、收入低,现在固定收入占比高了,我们可以更安心地为病人看病,不用总想着怎么多开检查了。"一位从医十多年的医生坦言。
财政投入创新高2300亿资金保障公立医院发展
医疗改革,钱从哪里来?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江苏省给出的答案是:财政"舍得投"!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高达2300亿元,支持扩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给、改善服务条件、加强运营补助和能力提升。公立医院的运营补助资金年均增长9.6%,特别是2023年以来,省级净增加125亿元,保障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扬州在财政投入方面也毫不含糊,"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150亿元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发展。2023年以来,全市安排45亿元用于落实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六项投入政策。2024年,扬州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同比增长32.9%,财政补助收入占比提升至18.4%。
"以前医院买台新设备都要精打细算,现在有了财政支持,我们可以更快地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病人也能得到更好的治疗。"一位医院院长深有感触地说。
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
"做一台手术的收入,还不如做一个CT检查。"这曾是很多外科医生的无奈吐槽。但现在,这种"脑体倒挂"的情况正在改变!
江苏省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十四五"以来新增医疗服务项目269项,调整项目价格1411项。通过"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办法,适当降低检验检查类、提高诊查护理类项目价格。数据显示,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苏州今年以来调整了医学影像、临床诊疗以及手术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达到330余项。这种价格调整,看似只是数字的变化,实则是对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认可。
"以前大家都不愿意干儿科、产科这些辛苦又不赚钱的科室,现在通过价格调整,这些科室的收入上来了,年轻人也愿意来了。"一位儿科医生欣慰地说。
江苏经验可复制医疗改革惠及全国
从核增4.9万编制到实现同岗同酬,从优化薪酬结构到加大财政投入,江苏的医疗改革举措可谓全方位、多层次。这些改革不仅让江苏的医护人员受益,更为全国的医疗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南京鼓楼医院不仅在薪酬改革上走在前列,在服务创新方面也有很多亮点。医院开设了儿童夜门诊,年诊疗量近6000人次;建设一站式预约中心,就诊等候时间平均缩短6分钟;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1300余名医务人员在线提供服务,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苏州则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数智化赋能方面做出了表率。全市建设1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2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13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置397个专家工作室,覆盖率将近90%。更让人惊叹的是,苏州开发的"AI全科医生"在张家港全域试点一年多来,已经服务了500多万人次,大大提升了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和准确率。
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患者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也让医护人员的工作更加高效、舒心。
医疗改革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江苏的医疗改革成果固然可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医疗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让这些改革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改革"走回头路"?如何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安心从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但无论如何,江苏的经验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医疗改革的光明前景。当医护人员不再为编制、待遇发愁,能够安心从事医疗工作时,受益的不仅是他们自己,更是千千万万的患者。
正如一位网友在评论中所说:"善待医护人员,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当医生护士有了尊严和保障,我们才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我们期待,江苏的今天,能成为全国的明天!
医疗改革,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为江苏点赞,为所有为医疗改革付出努力的人们点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建立起一个更加公平、高效、优质的医疗体系,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体面工作,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安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