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条件,大家都能懂,但实际上就像把荷兰放在火上烤似的。要是答应了,之前的所有苦功都等于白费;要是不答应,整个欧洲都在骂娘,怨声载道。一个CEO的职位,怎么能牵动这么大的力量,甚至让一个主权国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到底荷兰会怎么选呢?
一枚献给盟友的棋子
想搞明白这一切,得把注意力从荷兰转开,望向远在大洋彼岸的地方。张学政被罢免,归根结底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安世半导体真的有“治理风险”。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代表的是中资身份,以及那背后无法忽视的地缘政治阴影。
荷兰政府说是为了防止“技术泄密”,但是这说辞听起来更像是个遮羞布。实际上,背后推动的力量,是荷兰和美国之间那份不怎么公开的“穿透规则”协议。这份协议,让华盛顿的指令能轻松穿透到海牙的决策层,而里面明确提到的一条,就是要把张学政给换掉。
在美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安世半导体这个由中资百分百控股的欧洲芯片公司,算是个引人注目的角色。而张学政,作为这个中方控制资产的代表,当然就成了必须除掉的“钉子”。在那么多监管手段里,美方偏偏选择了针对CEO的岗位,此举的政治意味早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商业利益。
荷兰政府的“守护行动”,实际上就是一场政治站队的表现,目的在于配合盟友的战略,展开的商业突袭也好说。而张学政担任的职位,也变成了他们奉献给华盛顿的“棋子”。他们用他的被罢免,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在这场利益纷争里,商业的背后早已布满了地缘政治的角力。
一道送给荷兰的绝命题
可是,荷兰政府明显低估了这枚“棋子”的分量。闻泰科技后头反应没多扯淡,直接把所有的要求压缩成一句话:让CEO回来。这看着普通的商业谈判条件,其实暗藏着一条巧妙设计的法律和道义陷阱,结果一下子让荷兰政府站到了悬崖边上。
这个陷阱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直击荷兰政府行为的根本合法性——那部73年前的《商品供应法》。当年,荷兰政府正是靠着这条法律,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接管。要是他们愿意答应让由中资母公司闻泰科技指定的CEO回归,等于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打脸。
这实际上就是向全世界坦白了,之前那些声称的“治理风险”和“技术泄露”的威胁根本就没有依据,那场动员很大的“保护行动”,从一开始到结束,都不过是一场违法的、带有政治炒作性质的闹剧。对于一个以法治和信誉为根本的发达国家来说,这种羞辱实在难以接受。
结果,荷兰政府觉得自己陷进了死角,只剩两条都挺难走的路。要么选择一,答应中方的要求,把张学政的工作给恢复了。这么一来,一夜之间,政府的信誉就会彻底败坏,国际上的投资环境声誉也会大打折扣,相当于承认自己吃了亏。
要是选择二,不愿意答应中方的条件,坚持到底,那荷兰就得自己扛接下来可能出现的灾难后果。欧洲的工业界因为供应链出了问题,早已开始慌了神,特别是依赖安世芯片的德国车企和法国的航空公司,他们的怒气和压力会像潮水一样涌向海牙。到那时,荷兰就会从一个“执法者”变成了拖垮欧洲工业的“罪魁祸首”。
法律条文与工厂机器
10月21日,中荷两国的经济部长聊了聊,双方都认识到得想办法度过这次危机。不过,真正挑大梁的问题在于,掌控权到底归谁?是那一份法律条文,还是一台台不停运转的工厂机械?
荷兰政府用法律这招,确实抢了个先机,掌控了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总部。不过,没多久他们就发现,这手里的东西,可能只是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子”。那个总部大楼里,除了办公设备,啥都没有,几乎一无所有。
安世半导体的真正核心价值,就在那个遥远中国东莞的心脏地带。那儿集中了公司超过70%的芯片封装与测试能力,正是这个地方,促使安世成为欧洲工业血脉的关键所在。
就在荷兰“守护行动”发起的短短四天之后,10月4日,中国商务部迅速采取措施,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限制。这一招,可说是釜底抽薪,刚好切断了安世半导体的关键生产能力。
立刻见效,荷兰政府那所谓“合法”总部一下子变得完全没用了。欧洲的主力企业中,特别是汽车和航空行业的巨头们,快把搜到缺芯的事儿,心都揪起来了。生产线就像按下了暂停键,不少公司陷入了焦虑,芯片荒引发的工业风暴也悄然酝酿开来。
这一下子狠狠地打了个狠击,彻底把这场冲突的本质揭露出来:其实就是争夺权力的源头。荷兰政府拿出的是法律的利剑,而中方展现的,则是对产能的实际控制力。事实上,在当今全球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掌握“产业核心”的实体力量,远比任何政治声明或法律文件都管用。
闻泰科技提出让CEO回归,说明得再明显不过:那把代表公司控制权的“钥匙”,得让掌握核心资产的那边留着。你可以用法律把“锁”(总部)拿走,但我手里,还紧紧攥着唯一能打开它的“钥匙”(产能),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
结语
安世这事儿,用“CEO职位”这个角度一看,就是给大家精彩地展示了一次全球权力格局的深层次转变。那种靠法律条文、国际规则和联盟关系撑起来的老玩法,正被一种以核心产能和产业链掌控为依据的现实主义新局势冲击着,变化其实挺明显的。
荷兰的处境,毫无疑问算得上一个惨痛的教训。它本想在地缘政治的角逐中靠法律手段碰碰运气,但结果却在产业现实的硬碰硬中吃了败仗,只能尴尬地陷入“骑虎难下”的窘境,甚至可能背上“欧洲罪人”的标签。
这场闹剧最终会怎么收尾呢?说不定会走个“区域分治”的路子,也就是欧洲总部和中国的生产基地各自独立打理。又或者,欧洲不得不开始一场代价不菲、拉得很长的供应链大重组。不过,不管结果是哪样,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