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本周,在海牙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执行委员会例会上,俄罗斯驻该组织特使弗拉基米尔·塔拉布林提交了一批新材料,称乌克兰在战场上使用化学物质。会场不算热闹,西方国家代表基本没有公开回应。这事儿一下子压到台面上。因为说的是化学武器,谁都知道分量很重。就看证据能不能撑得住,程序能不能跑得起来。
先看俄罗斯拿出的一个点。今年5月,俄军在顿涅茨克发现一个乌克兰简易爆炸装置,里面装着混合有毒化学物质的试管。俄方说,检测出了氯化苦和氯苯乙酮溶液。这两种东西对眼睛和肺有很强刺激。公约的规定很清楚,任何有毒化学品不能拿来打仗。如果这些样品的来源、封存、检测都过关,那就是严重问题。
然后是俄国防部在7月17日的通报。他们说,乌方从今年年初起,多次用无人机向俄军阵地投放CS催泪气体。CS在国内执法领域可以用,但不能用在战场上。这条公约写得很直白。如果无人机投放发生在战斗中,就不行。关键还是要有独立取样、现场视频、气象数据、医疗记录等一整套证据链。
俄方把数目也抛了出来。他们称,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乌方超过500次使用化学制剂和神经类有毒物质,还发现多处存储点。这么大的量,外界很难一下消化。这一类统计需要第三方复核。同样重要的是,把重复、疑似、已证实分清楚。不然所有数字混在一起,容易越说越乱。
再看最近一条。7月8日,俄方说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投下携带氯化苦和氯乙酰苯的弹药,还企图引爆当地550吨氨。氨是工业化学品,泄漏也会伤人。公约也管“有毒工业化学品”的战场使用。这样的指控,需要现场监测数据、仓储记录、爆炸残留分析。如果属实,影响不小,因为涉及平民安全。
俄联邦安全局去年说,在乌克兰发现一个生产氰化氢的实验室。氰化氢毒性很强,吸入会很快致命。实验室做什么,要看用途、产能、流向、记录。有的用于工业或科研,有的可能被挪作他用。因为这个,调查不能只看设备,要把出入库、采购单、人员名单都拉出来对。
还有一条争议更大。俄国防部公布文件称,乌克兰有一个由30多个生物实验室组成的网络,任务由美国国防部下达,研究鼠疫、炭疽、沙门氏菌等,美国投入超过2亿美元。这一点,美国公开说过从2005年起在乌推动生物安全合作,目的是提升公共卫生能力,属于防扩散项目。2010年,敖德萨有一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启动,研究危险病原体,但按规范运行。同样的信息,两边说法不一样。
俄军还提到一份特殊文件,写着2月24日全面销毁生物试剂的命令,继续计划所需的东西被转移出乌克兰。战争开打当天,各地实验室确实会做安全处置,避免泄漏。到底是合规销毁,还是转移到别处继续用,得查运输记录和接收单位。这部分如果不把链条梳清,容易被各说各话带着走。
俄罗斯方面也不是只在会上喊。他们说,已经向禁化武组织执委会提交了大约40份照会,一直没收到答复。禁化武的流程很严,讲究现场采样、封存、经认证实验室检测,两边都要配合。组织内还有“挑战性检查”工具,但从没真正用过。要启动,不光要程序走通,还要当事国愿意开门。
外界很快想到另一边的例子。像2018年英国索尔兹伯里中毒案、2020年纳瓦利内案,西方反应快,禁化武组织也参与协助。有时各方基于已有信任,表态会很直接。这次围绕乌克兰,公开表态明显少。原因可能有几条:战场采样难、信息来源偏一边、政治上的不信任、担心卷入更深。这也是现在的现实。
更有意思的是军援问题。俄军辐射、化学和生物防护部队司令基里洛夫说,乌军使用的3800枚含化学物质的弹药,是西方在2023年9月通过军援交付的。这话要拆开看。到底是什么弹药,是烟雾、催泪还是更重的东西,包装和标识怎么写,用途怎么规定,领用记录怎么记。如果属于执法装备却拿到战场用,就越线。
另外,俄国防部还说乌方准备挑衅,打算指控俄军在特别军事行动期间使用有毒物质,并要把所谓证据交给禁化武组织,让其写“独立”报告。双方都在提“对方要搞事”。这就是在国际场合上掰手腕。禁化武组织最好把取样和分析握在自己手里,避开被任何一方带节奏。
说到这儿,关键点其实很直白。要不要派队伍去现场,要不要做双方都参与的采样,要不要把样品流转公开透明。乌克兰会不会邀请,俄罗斯会不会配合,执委会会不会把挑战性检查拿出来用。同样重要的是,报告要写清楚时间、地点、物质、影响,不留空白。这才是让外界信得过的办法。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战场上用无人机、榴弹、烟雾,很多东西外观差不多。要分清楚,是烟雾弹还是含毒物质,得靠实验室分析和医生记录。结果一旦出来,就要看各方愿不愿意认。如果不认,事情就会脱离专业,变成对外话术。公约的威信也会被拖累。
再说程序之外的政治。现在大家在乌克兰问题上不光是打仗,还在下棋。禁化武组织要把自己放在规则一侧,不站队。各国代表也要把话说在证据上,不在立场上。这对组织的公信力很重要。否则,以后每遇到类似事件,都会走不出来。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媒体报道。很多战场视频、社交媒体帖子的时间戳不准,地点也不准。要做交叉核对,拉气象、地理、医疗数据一起看。这活儿不容易,但必须做。不然,事情很容易被带跑偏,调查也会失真。
海牙的会场外,安保在门口站着,翻译在走廊里换稿子,代表们拿着文件夹来回走动,塔拉布林的材料摞在桌角,没人急着起身发言。下一步,谁会先把门打开,让调查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