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儿,2011年,乌克兰把三架尘封十年的伊尔-78加油机卖给咱们
当时西方媒体还嘲笑我们,说中国就是用黄金买废铁
不过你要知道,当年乌克兰自己心里可乐开了花
觉得自己这笔买卖赚大了
毕竟,这三架飞机在他们那儿都快成废铁了,堆在仓库里生锈
突然冒出个买家,出个大价钱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咱们得到的不光是三架飞机
更是背后那一整套空中加油的核心技术
要说这笔买卖,表面上看似买了个“废铁”
你想,这些飞机虽说是二手货
但里面的技术可不是随便能学会的
乌克兰在交易中还把苏联几十年研发出来的软管加油技术一块转让给咱们
简单说,有了它,咱们就能瞬间打破空中加油的瓶颈
让咱们的飞行员能在远海长途飞行中随时补给燃料
废铁变宝贝,真是逆袭
你说这事儿就像咱们农村的老铁锅,平时没人用,扔那儿都生锈了,可一搞修修补补
咱们的空军当年急需提升远程作战能力,手头的轰油-6加油机,油箱才37吨,最多就能帮两三架战机充充电
远远满足不了大海远航的需要
你想,要是去远海打仗,没有足够的加油能力,那就像开着老牛车跑长途
咱们当时第一目标是俄罗斯,想买他们的伊尔-78,结果人家要价高,还怕技术外泄
正巧,乌克兰这时候主动伸手
你知道他们当时的情形吗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分到20架伊尔-78
结果这些庞然大物成了负担
放在仓库里就像一堆铁锈
于是,他们开价4700万美元,平均一架不到1600万人民币,这个价比俄罗斯的还便宜四分之一
对乌克兰而言,这几架飞机翻新只要几百万,卖出去几千万
咱们一听就知道,捡到宝啦
更妙的是,乌克兰还把苏联的软管加油技术一块卖给咱们
这技术太值了,有了它,咱们不仅能解决燃料短缺情况,还能迅速升级咱们的轰油-6
能给歼-10发动机加油
这一买,等于买飞机还送技术
飞机到手后,咱们空军的飞行员可没闲着
2014年,首批伊尔-78飞机到了中国
被安排到不同战区的空军部队
飞行员们从模拟器开始训练,逐步攻克昼间、夜间和各种复杂天气条件下的空中加油难题
你知道他们练得多辛苦吗
平均每次接油时间能控制在8分20秒,成功率高达93%
这在国际上都算佼佼者了
其实,这些战机在空中持续滞空时间也很厉害,满载油的情形下能飞近8个小时,一个任务下来
2016年,他们还在南海组织了远海巡航演习,伊尔-78首次列入保障序列
成功为3架苏-30和2架歼-11B提供了燃料
战机的远程作战半径从原来1500公里一下子扩大到2400公里,以至于更远的苏-30MK2,能飞到5200公里
基本上把“行动范围”变成了“战场范围”
你说,咱们引进伊尔-78,是权宜之计
最终目标还是要自己搞研发
咱们的科研人员一拿到飞机,就对每个零件、吊舱、软管都仔细研究
这些第一手资料,成了国产加油机的宝贝
2016年,咱们的运-20终于服役了
变成了国产大飞机的代表
咱们就用伊尔-78的设计思路,研发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运油-20,虽然油箱容量比伊尔-78略低
但技术上更先进、更适应战场需要
▎这笔交易的意义,远超想象
你想,伊尔-78一到手,咱们的战机远程打击能力一下子变得更厉害了,不光能打到日本全境,还能在南海远海巡逻
以至于能在远海投送力量
这消息一出,日本防卫省都在报告里提到,咱们的空中加油能力增强
可能会影响台海和南海的力量平衡
这一切,都让周边国家格外紧张
其实,对咱们自己来说,这场4700万美元的买卖
买到的可不止几架飞机那么简单
它让咱们在空中作战的“时间”变长了,距离变远了
也给了咱们宝贵的缓冲时间
格外是在国产运油-20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伊尔-78帮了大忙
避免了咱们空中加油体系断链
这样一来,咱们就有时间从引进到自主研发
让咱们的空军有了更远距离的威慑和作战能力,也更有底气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海洋权益
回头想想,这场合作,乌克兰赚了眼前的四千万美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咱们则靠这笔“废铁”学会了技术
这段经历,也为中国的军工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眼下,随着国产运油-20大量服役,那几架锈迹斑斑的伊尔-78也都拆除了加油设备
重新变成运输机继续履行使命
当下的运油-20已经有20多架,不仅能同步支援三架歼-20隐形战机
还能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国际联合演习
那年那三架铁疙瘩,虽然看着不起眼
却成了咱中国空军成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们不仅填补了当时的空白,还给咱们提供了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宝贵经验
乌克兰那边解决了经济难题,咱们这边也实现了技术飞跃,表面上双赢
其实,这只是中国军工发展中一个很普通的小缩影罢了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