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美空军的隔空较量总让人感觉扑朔迷离。美国那边似乎总喜欢抛出一些颠覆性的“黑科技”概念,让外界以为其武库里随时能掏出领先一代的杀手锏。然而,当迷雾散去,人们却发现,许多所谓的“大杀器”还停留在图纸和PPT上。这场围绕第六代战斗机的战略博弈,尤其充满了戏剧性。
事情的高潮,源于美国空军“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计划的缓慢进展。这个项目喊了许多年,吊足了全世界的胃口,结果直到2025年3月,一份编号为F-47的合同才姗姗来迟地交到波音公司手中。即便如此,这架传说中的六代机要真正服役,也得等到2030年之后。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并非个例。美国海军的F/A-XX六代机项目同样步履维艰。国会那边急着想砸钱加速,但白宫却直接踩了刹车,警告说这会挤占本就紧张的空军项目预算。预算的捉襟见肘和一系列棘手的技术瓶颈,让美国空军高层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得依靠F-22和F-35这些五代机来撑场面。六代机的影子,还远得很。
一张蓝图引发的“技术竞赛”
然而,正是美国这种概念先行、大肆宣传的策略,无形中给中国设定了一个个清晰的技术追赶目标。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霹雳-15(PL-15)远程空空导弹的诞生。故事得从2008年说起,当时美国方面高调宣传其新一代AIM-120D导弹,宣称射程将达到惊人的160公里,并采用革命性的双脉冲发动机技术。
这番宣传在中国军工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尽管后来证实,AIM-120D并未真正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其宣传成分远大于实际,但在当时,这被视为一个必须跨越的技术门槛。中国的工程师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憋着一股劲,夜以继日地投入研发。结果,到了2011年,PL-15导弹开始测试,2016年正式列装。
这款导弹不仅成功应用了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射程更是直接突破了200公里,全面超越了美国当时宣传的指标。英国智库的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PL-15的出现让美国空军感到“头疼”。当2021年美国空军还在为AIM-120D创造的一次最远击杀纪录而庆贺时,性能更强的PL-15早已成为中国歼-20战斗机的标准配置。
这种“你吹牛、我实现”的剧情,在其他领域也反复上演。美国曾提出“一小时打遍全球”的高超音速武器构想,结果中国率先拿出了东风-17(DF-17),并在2019年的阅兵式上公开亮相。这款导弹以超过10倍音速在大气层内滑翔飞行,现有的反导系统几乎无法拦截。而直到2025年,美国的相关项目仍在测试阶段,预算从47亿美元一路飙升到69亿,首款武器的部署时间也一再推迟。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电磁炮领域的故事同样如出一辙。早在2000年代,美国海军就开始大力宣传舰载电磁炮的巨大潜力,描绘了其超高射速和毁灭性威力的美好前景。最初,中国的电磁技术研究更多集中在民用领域,但在看到其巨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后,迅速调整了方向。
2018年,当外界还在讨论美国电磁炮的理论可行性时,中国的055型驱逐舰上已经搭载了原型炮进行海上测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试验效果。反观美国,在投入了超过5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后,于2021年悄然取消了该项目,理由是能量供应和炮管耐久性等关键问题迟迟无法解决。
中国的脚步并未因此停下。到2023年,中国海军仍在持续优化电磁炮的电极材料,并在南海的一次演习中,实现了连续120次高精度发射的惊人表现。而此时,日本才刚刚在2025年4月开始测试其舰载版本,中国早已在这个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回顾历史,这种战略似乎有些似曾相识。冷战时期,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成功地将苏联拖入了一场耗资巨大的太空军备竞赛,最终成为压垮苏联经济的稻草之一。如今,面对中国,美国似乎又在重施故技,通过抛出各种前沿技术概念,试图诱导中国进行不计成本的追赶。
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中国不仅跟上了,甚至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反超。以第五代战斗机为例,中国的歼-20在2011年首飞,2017年服役,其航程、载弹量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等关键指标都表现出色。虽然美方一些人坚称其隐身性能不如F-22,但也承认歼-20是一款非常专业的战斗机,其实战能力不容小觑。
谁也没有“懵”,牌局仍在继续
面对中国在军事现代化领域的快速进步,五角大楼的焦虑感与日俱增。2022年,一位美国将军在国会听证会上坦言,中国的六代机项目正按时推进,其在系统集成和隐身技术迭代方面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紧接着,2023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就展示了充满未来感的菱形机翼、无垂尾六代机概念。到了2024年11月,一款名为“白帝B型”的空天战机模型更是引爆了网络,无论这是否是营销策略,其背后展现的技术储备都足以让对手警惕。
与此同时,美国的六代机项目却显得步履蹒跚。由于预算被优先分配给了B-21隐形轰炸机和新型洲际弹道导弹,NGAD项目在2024年一度暂停接受审视。空军内部甚至出现了用F-35、F-15EX搭配无人僚机作为替代方案的声音。尽管美国在2020年就秘密试飞了一架全尺寸的六代机技术验证机,但从验证机到大规模服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军真的“不装了”吗?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发现,曾经屡试不爽的“战略忽悠”这次似乎起到了反效果。中国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被拖垮,反而在被激发出的紧迫感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建立起了自己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
所谓的“中国懵了”,更像是一种自嘲式的调侃。事实上,中国非但没懵,反而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美国抛出的每一个先进概念,都成了中国科研人员的“灵感来源”和“参照物”,最终催生出了PL-15、DF-17、电磁炮等一系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果。
笔者以为
当然,现在就断言胜负还为时过早。美国在军事技术领域依然拥有深厚的积累,尤其是在实战经验和全球盟友体系方面,优势依然明显。F-35战斗机通过出售给多个盟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共享网络,这是歼-20目前尚不具备的。美国海军的整体实力,也远非一两件先进武器就能撼动。
未来的空中对抗,将不再是单一平台性能的对决,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较量。谁能更好地整合信息、网络、无人平台和新概念武器,谁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美国没有公开承认“根本没有六代机”,只是承认进度缓慢。中国也并未被“骗”,而是借着这股外部压力,完成了自身的技术跨越。
这场大国之间的博弈,没有简单的赢家和输家。它更像是一场无休止的马拉松,比拼的是耐力、智慧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因为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最终还是源于其坚实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牌局仍在继续,好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