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些人的心肠真是太黑了,真是令人觉得心寒
说起来,这几天大理苍山那边发生的事儿
一个七岁的自闭症男孩王一铠,突然在一个打着“光鲜亮丽”旗号的夏令营里消失了,消息一出来
人们的嘴巴像开了锅似的,各种议论纷纷,有的人指责机构老师的
有的又说是男孩儿父母的责任
可是说到底,这些指责,除了让人心里发堵、没有一点实际帮助之外
就像在海边扔石子,水面上泛起的只是圈圈涟漪
根本不能平息这场大风大浪
二、父母的孤注一掷:一场“专业”背后的豪赌
咱们先说说这个男孩儿的父母
算得上是拼了命在救孩子了
每次带孩子出去,都是千叮万嘱
你想,一个自闭症孩子,平时就像一只怕生的猫,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情绪失控
王一铠的妈妈,带他学轮滑,前前后后,教练都说,她每次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交待得格外仔细
她给孩子上的那个特殊幼儿园,一个月学费可是破万,真是血本无归的那种,咱们都知道,这不是在“应付差事”
他们的付出,钱、时间、耐心,都是一大堆
可是,你看,尽管如此,孩子的人间还是关得死死的,像个小城堡一样
父母心里那份渴望,老大老大地想让孩子能好起来,哪怕只是能像一般孩子一样跑跑跳跳,能在阳光下笑一笑
和外面的小朋友打个招呼
可这现实,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他们心头
三、“救命稻草”变陷阱:信了个“专业”,却是孤注一掷
恰好在父母们快要崩溃、撑不下去的时候
一个叫“明日之光”的夏令营突然出现了
听名字就感觉很有希望,不是
它打着“自然教育”“锻炼独立”这些大旗,还说自己“专业”
对那些父母来说,这不就是一根救命稻草
他们心里暗想:这次终于有希望了,花点钱,交点学费
竟然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
你说,家长们把所有的爱都压在这块“专业”的牌上,以为花了大价钱,请的都是专家
真正地,他们以为买到了“安全”,买到了“保障”,以为这机构能帮他们实现一个个梦想: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慢慢打开心扉,走出阴影
可偏偏,事情就像一场赌博一样,输的那一方
竟然是他们心底那份最深的信任
他们赌的不是钱,而是自己全部的希望
他们以为,花大钱请的“专家”,就能帮他们完成那些自己苦苦挣扎都做不到的事情——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
让他逐渐打开自己封闭的人间
这一切,听起来多么美好
可现实却狠狠戳破了他们的幻想
结果,就是他们的信狠狠辜负了
天然的规矩被踩在脚底:自然的力量谁能抗衡
你知道,咱们都知道
苍山是个很有威严的地方
那里的山高林密,天气多变
可这帮所谓“教育专家”
竟然带着几名老师,带着七个特殊的孩子
竟然大摇大摆地跑到苍山的小岑峰上去
你说,这是不是太不懂规矩了
他们以为这是晨练,是学习,是“自然课堂”,但真正地
这地方可是荒野——还有许多未知危险
当地人对苍山,心里都敬畏得很
知道哪里能去,哪里是禁区
可这帮“专家”,却像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带着一帮老师,带着一帮特殊的娃娃,像在自家后院散步一样
毫不在意那里的风风雨雨
真是“以为自己是大侠,结果踩了个雷”
四、把孩子的安全当儿戏:险情恰好在一线之间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们对孩子安全的漠视
你知道,王一铠之前就有跑掉的纪录,像这样有“危险因子”的孩子
可你看他们,竟然毫无防备
山路复杂,岔路密布,天气变化快得像变脸一样,可他们竟然没带个定位器
也没有配备任何安全措施
一帮老师,平均要照看两个孩子
责任大得就像扛着一座山
这样的看护,怎么可能确保孩子不出事
更别说,这个收费还挺贵的“专业机构”,竟然连最起码的安全设备都没有——像个几十块钱的定位手环都舍不得买,孩子的书包里除了水,别的啥都没有
就这么让孩子们在荒野里“自由奔跑”
他们把“独立”当成商品,却忘了给孩子装个“安全锁”——这不就是把孩子的命当儿戏
五、“专业”的背后,竟是一场大逃亡
事发后
这家机构反应更是令人心凉
他们第一时间就把社交媒体账号全都删得干干净净,像在抹掉自己的罪证一样
说白了,这家“专业”的机构,从头到尾
只顾着自己的“名声”和“品牌”,谁死谁活
六、看客的冷箭:最无助父母成了箭靶
在山里,搜救队几百号人不眠不休地找着,父亲一边喊救命,一边冒着大雨跑,喊到嗓子都哑了
母亲在电话里哭着,声音颤抖:“王一铠,出来拿奥利奥……”场面
网络上的一些“看客”却扔出了一把刀
有人说:“父母自己不负责,嫌孩子麻烦
”还有人说:“这父母脑子有状况,不配做父母
”这些话,比苍山的寒风还刺骨
说这些话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是在“主持正义”,但真正地
这是一种最廉价、最残忍的自我安慰
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
他们不愿意承认,这场悲剧可能是多这块失误的结果
父母的等着、机构的逐利、公众的冷漠,三者交织
形成了这场悲剧的“完美配方”
可他们偏偏要把责任推给那对父母,仿佛他们就是无辜的受害者一样
其实,这种指责,除了让父母更绝望之外
他们忽略了父母们那上万的学费单,忽略了母亲在电话里反复叮嘱的细节
也忽略了父亲在搜救现场那张扭曲的脸
最让人生气的是,那些指责的人,只看到目标
完全没有体会到那对父母身上的痛苦和无助
用“遗弃论”去指责一对为孩子倾尽所有的家长,根本是恶意满满
其实,背后隐藏着三个层面的状况:一是父母的等着与市场的陷阱,二是机构逐利对职业道德的践踏
三是公众的冷漠和网络暴力的肆虐
就算孩子平安归来,回头看看这场闹剧
这个事情提醒着我们,面对类似的事情,一次悲剧的发生,绝不仅仅是某个人的错
它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缺陷
咱们不能只盯着“找孩子”,还得想想
怎么从根源上避免这种事再次出现
从父母到机构,再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说到底,愿这个孩子早日平安归来,也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多点耐心
少点盲目追求“专业”的虚假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