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每天吃的水果、蔬菜,从田间地头到超市货架,再到你的餐桌,经历了怎样一段“旅行”?答案也许让人头皮发麻——我国每年因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而损失的食物高达几千万吨,碳排放量更是令人咋舌。如果说“双碳”目标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那么绿色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就是不得不啃的硬骨头。然而,如何啃下这块骨头?一个既绿色又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真的存在吗?
【第一高潮】
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交锋多年:一方面,有人认为,追求绿色运输是对效率的妥协,比如限制塑料使用、大力推广可循环包装,成本会不会高得离谱?另一方面,支持绿色流通的人坚决表示,这不是成本问题,而是关乎未来生存的问题。两派争议中,农产品流通的难题依然如乌云般笼罩。转型是唯一的出路,但转到哪一步才算有突破?一些企业和组织已经悄悄行动起来,他们抛出了一个秘密武器——“周转筐”。背后隐藏的故事,扑朔迷离。
【发展过程】
先别急,我们慢慢来捋捋这个“周转筐”的逻辑。农产品流通损耗高达25%,这意味着每生产100个苹果,至少25个在运输过程中要么被摔坏,要么因为储存条件不好而腐烂。这背后不仅是经济上的浪费,还是环境问题。一次性包装的使用,耗用了原材料,释放了大量碳排放。于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牵头实施了一项“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核心是什么?用可以重复使用的果蔬周转筐替换一次性包装。
据统计,这些周转筐设备不仅安全、卫生,还能承重70公斤,足以支撑多种生鲜蔬菜水果的运输需求。试点数据显示,在1000公里的运输距离内,碳排放减少近50%。这听上去很划算,可农民怎么看?不少中小农户刚开始并不买账。在一些试点地区,中小农户直言,设备使用起来不方便,占地还是问题。真是“冰火两重天”,推广并不容易。
【第一低潮】
一时间,项目好像遇上了瓶颈——各方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对农民来说,作为流通最末端的生产者,他们资金有限,优先考虑的是能保证生计的基本支出。周转筐确实环保,但买这些筐的钱从哪儿来?更重要的是,一旦推广不下去,这些筐的价值瞬间变成废铁,而前期付出的努力也化为乌有。
不仅农民在抱怨,零售商们也有自己的困扰。传统一次性包装虽然不环保,但却“傻瓜式操作”——直接用、直接丢,省心省力。而周转筐的循环使用需要统一的回收体系,再加上维护费用,可谓“看上去很美”,但真要实施下来困难重重。不过,这些困难真的不可解吗?
【第二高潮】
事情出现转机,是因为一个更加让人眼前一亮的策略:标准化。这就像菜市场的秤必须统一,“斤”和“两”不能乱,果蔬的绿色运输也需要统一的“游戏规则”。于是相关组织开始密集制定标准,并进行覆盖面极广的培训。据统计,短短三年半时间,全国22个省市区铺开了这套培训体系,超过1万名农户受益。很多农民的观念开始转变:原来绿色流通不仅是社会责任,还是能帮助我挣钱的“金疙瘩”。
更有趣的是,不少企业加入这个循环体系后尝到了甜头。作为零售商,通过统一的配送格式,他们不仅节约了运输中的隐形成本,还通过“以租代买”等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资金压力。这不,成功推广的周转筐数量高达611万!如果要给个形象的比喻,这些筐的使用累计“救活”的果蔬浪费量,大概比得上一个中型城市一年的食物消费。这一连串数据的曝光,既震撼,也让公众重新思考一个问题:环保和赚钱注定是对立的吗?
【第二低潮】
就在大家以为找到了“灵丹妙药”时,新的难题又来了。虽然周转筐是够环保,但它得靠循环使用来发挥最大作用。如果某个环节“掉链子”,比如周转筐没及时回收,“搁浅”在流通中,那岂不是越推广,浪费越多?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套系统说到底还是依赖所有链条参与者的自觉性和合作。试想,如果某些链条上的批发商推脱责任,拒不回收筐子,其他环节怎么办?在社会协作能力较强的发达城市或许还能维持,但在偏远农村,执行难度几何级增加。甚至有些人已经开始提出质疑:这些筐先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不会因为私自改装或者违规使用,反而破坏了原计划中对可持续的努力?
【写在最后】
说实话,推广一种新流通工具,从头到尾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何况这是关系整个社会的绿色改造运动。这个过程中,各方难免意见不一,问题层出不穷。但问题来了,难道就以困难为理由原地踏步?双碳目标的实现,靠的不是情怀,而是务实的行动。如果保守派总拿“成本高难推广”这类理由摆烂,那它们无异于堤坝上的蚂蚁,虽不起眼却阻止了洪流。
反过来看,绿色运输的推行者自诩“拯救环境”的先锋客,战略是好战略,却能不能从根本上推动行业共赢?大张旗鼓的好事本应获得褒奖,但执行“塑战速决”的过程中,是否忽略了地方发展不均的现实基础?这不是一次两次会议能敲定的细节。
【小编想问】
绿色消费是好事,这一点没人反驳。但在具体实施时,你能好好掏腰包买单吗?如果农产品价格涨了一块钱,环保的意义还值不值得坚持?想不想为后代多留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然而,选择难道一定是“环保”或“钱包”二者之一?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