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你到底在想什么?都七年了,还想复读?” 邻居站在门口大声质问,许一城只是低头一笑,默默走进屋里。没有人知道,实际上他每年都被211高校录取。 中南、华科、南大、武大……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他都没拆,全都被锁在书柜里。直到第七年高考结束后,他说:“我不复读了,打算去趟华山散心。” 三天后,他从悬崖边一跃而下,永远离开了那个他坚守七年的家。父母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翻开那叠尘封已久的通知书,还有那封写了七年的信——在那一刻,他们才终于明白,儿子复读的理由从来都不是“考不上”,而是……他从不敢面对成功。而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男子复读7年后轻生,父母处理遗物发现7张211录取通知书泣不成声

点击次数:143发布日期:2025-08-12 07:07

“你到底在想什么?都七年了,还想复读?”

邻居站在门口大声质问,许一城只是低头一笑,默默走进屋里。没有人知道,实际上他每年都被211高校录取。

中南、华科、南大、武大……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他都没拆,全都被锁在书柜里。直到第七年高考结束后,他说:“我不复读了,打算去趟华山散心。”

三天后,他从悬崖边一跃而下,永远离开了那个他坚守七年的家。父母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翻开那叠尘封已久的通知书,还有那封写了七年的信——在那一刻,他们才终于明白,儿子复读的理由从来都不是“考不上”,而是……他从不敢面对成功。而真相,远比任何一次高考都要残酷。

2024年6月10日,清晨的阳光透过半掩的窗帘洒进小镇南头的一间老旧民宅。屋里静得出奇,只有日历被风轻轻掀动的“哗啦”声,打破了黎明的沉寂。

许一城,24岁,一个刚刚结束高考的复读生,坐在床沿,手里握着一支写得秃了头的笔。他静静地望着窗外晨光洒落的小巷,神情平静如水。

他轻轻合上那本翻得起毛边的《政治热点资料汇编》,放在床头柜上,听见熟悉的脚步声正穿过院子。

门被推开,母亲王雪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走进来,眉眼间满是温柔和倦意。

“一城,今年感觉怎么样?”她试探着开口,声音不大,生怕惊扰了他,也生怕听到那个她不愿听见的回答。

“比去年稳一点。”许一城接过粥,低声应道,目光始终没离开窗外。

王雪点点头,没有多问。七年了,她早已习惯这套台词,也早学会了不再追问细节。

饭桌那头,父亲许建国放下手中的老旧收音机,皱眉望着儿子。

“一城,你复读这么多年了……要不,这次成绩出来后,咱们换个路走走?”他说话向来直接,却也难掩语气里的疲惫。

许一城没有抬头,声音却异常坚定:“爸,再等几天。这次,应该差不多了。”

“应该差不多了”——这句话,父母已经听他讲了七年。可他们也清楚,儿子的固执,不是轻易能撼动的。别人说是倔,他说那是执念。

2015年,许一城第一次参加高考,17岁,文科,全省排名前百分之十,被一所知名211录取,家里人欢天喜地。

可他,却在录取通知书送到那天,默默将信封撕成两半。

“我还不满意,再来一年。”他只是这样说。

父母一开始强烈反对,王雪更是哭了整整一夜,可他只是低头一言不发。最后,王雪擦干眼泪:“行,那就再搏一次。”

从那之后,复读成了他的日常。每年报名、考试、查分,再报名、考试、查分……

第二年,他考得更好了,依旧是211,甚至还能冲985的冷门专业。他却说:“专业不喜欢,我明年再来。”

第三年、第四年……他一次次拒绝录取,从没拆过任何一份通知书。全锁进书柜最底层,那把钥匙,他自己都藏了起来。

“考上就读,没那么丢人。”亲戚们劝他。

“复读七年,他是要考进棺材吗?”邻居冷嘲热讽。

王雪只能陪笑,说:“孩子有追求。”

但她心里苦。七年来,为了供儿子复读,他们卖了三轮车,搬进更小的屋,吃菜不敢放油,连手机都用了五年不换。

她不止一次在夜里哭,怕丈夫听见,只能蒙着被子捂着嘴。

可她从不拦他。

“妈知道你有你坚持的理由。你愿意试,妈就陪你。”

许一城一直记得,母亲王雪瘦了整整一圈,那年还被查出低血糖。

他不是不心疼。他只是说:“妈,再给我一年,最后一年。”

可这一年,一给就是七年。

没人知道他为什么一直复读。明明每一次的分数都足以让人艳羡,明明他每一次都站在改变命运的门口,却偏偏不肯迈进去。

他也不说理由,只说:“时机未到。”

2024年这次考试结束后,父母没再多问。王雪开始劝他出去走走:“你也24了,不想复读,就别勉强自己。”

“我想去趟华山,看看。”他忽然说。

王雪一愣,眼眶顿时红了。

“你终于想开了?”

“嗯。”

她抹了把眼泪,转身收拾行李,还偷偷塞了几百块在他背包夹层。

“去吧,妈支持你。”

谁也没想到,那是母子俩最后一次对话。

两天后,一通来自华山景区公安的电话打破了一切。

“您好,是许一城的家属吗?他……从山崖坠落,目前已无生命迹象。”

那一刻,王雪瘫倒在地,整个人如失魂落魄。许建国握着手机的手不停颤抖,像个彻底崩塌的老屋。

“他坚持了七年啊……他怎么可能说走就走?”王雪几乎是撕心裂肺地喊出来。

警方便笺写着:未发现遗书,事发前情绪平稳,个人行为判断为轻生。

可就在家属还沉浸在悲痛与疑问中时,三天后,一个意外的结果传来——

高考成绩公布。

许一城,成绩:683分。

——无论是人大、复旦,还是中科院特招班,任他挑选。

可他,已经永远无法再踏进任何一所大学的门槛了。

王雪永远都忘不了,那通从华山打来的电话,正是在高考成绩发布前两天。

那天傍晚,天色渐暗,她正在厨房忙碌,准备熬一锅鸡汤,想着等成绩出来后,一家人一起好好庆祝一下。

电话铃声响起时,她以为是儿子许一城打来的报平安。接起电话后,陌生的男人声音让她心脏一紧:“您好,请问是许一城的母亲吗?我们是华山景区公安,您儿子……今天凌晨从山崖跳下去了。”

整个世界仿佛突然坍塌,王雪手中的电话掉落在地,锅盖“啪”地一声落下,热汤溅了出来,烫伤了她的手臂,却没有丝毫感觉。

她跌坐在地板上,嘴里不断重复:“不可能……他明明说不复读了,他说要散心的……”

她哭着告诉丈夫许建国,许父当场呆住,连拖鞋都没换就跌跌撞撞跑出门,想找镇上的熟人打听情况。

但无论他们再怎么不愿相信,第二天清晨,警方发来了许一城的死亡通报。

没有遗书,没有异常举动,只留下一部关机的手机和一个从山崖坠落的身影。

那一刻,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已经复读七年了!他明明说不复读了,为什么……偏偏就在成绩出来前跳下去了?”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邻居们也开始议论纷纷。

“是不是考砸了?他扛不住了?”“要是压力太大,家里怎么不早点劝他放弃?”“可惜了,七年了……一场空了……”

但王雪知道,儿子从来不是怕输的人。

从第一次复读开始,她就明白,这个孩子比任何人都能扛。

每年查成绩时,尽管看着儿子失望的脸色,他第二天总会安静地坐回书桌,开始新一轮的复习。

“他不是那种轻易崩溃的人……他从没哭过,也从没说过放弃……”王雪抱着儿子的照片哭得声音沙哑,“为什么,他明明可以坚持下来,为什么突然就走了呢?”

为了查明原因,警方介入调查。

他们调取了许一城最近几个月的社交记录,几乎没有过激言论,朋友圈最后一条更新还是两个月前写的:“不放弃,就有希望”,配了一张书桌上堆满书本的照片。

他们调查了许一城的通话记录,最后一通电话,是在他出发前打给一位老同学,通话内容简短:“今年不打算复读了,想去散散心。”

“真不打算复读了?”“嗯,不能一辈子耗在考场里。”

没有遗书,没有朋友圈告别,没有异常行为。

甚至在出发前,他还给家里买了几件新衣服,快递第二天送到,王雪拆开包装时,几乎忍不住哭出声来。

“他不是要逃避的性格……他想清楚了才说不考了……可为什么想清楚之后,却走了?”王雪带着满腔疑问自言自语。

警方问起许一城这些年的成绩,许建国一愣:“我们没怎么问过,他每年都说没过一本线。”

“他总说自己考砸了,一脸自责。我们想着他不想丢面子,不好意思细问,就让他继续复读。”但调查人员却发现了一个不对劲的地方:

许一城近几年的高考成绩,全部被教育系统记录了下来。

每一年的成绩都极其出色,甚至多次突破680分的高分,足以进985高校!“你们没知道这些?”警察难以置信地看着他们,“他2018年考了650,2019年652,2021年684,今年的分数也已上传,虽然还未查询。”

这一切,父母从未得知。

“他……考上了?”王雪满脸错愕,整个人瘫坐在地上,满眼迷茫。

“他明明每年都考得这么好,为什么要瞒着我们?他明明可以去清华、北大……”许建国的声音颤抖,心脏像是被堵住了。

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他……骗了我们七年。”许建国的手开始颤抖,靠着墙慢慢滑坐下来,嘴里反复念着:“不可能……不可能……他怎么会不告诉我们……”

第二天早上,打破一切幻想的时刻终于到来。

高考成绩查询系统正式开放。

王雪用许一城的身份证号登录,输入验证码时,手抖得几乎无法操作。

点击查询的瞬间,她的心脏停了一拍。

——总分:692分。

语文:137,数学:151,英语:141,综合:263。

这是一个稳上清华的分数,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成绩,是一家人七年期盼的曙光。

可这个分数的主人,再也无法踏入任何一所大学的大门。

王雪瘫倒在地,眼睛紧盯着手机屏幕,一遍遍重复着:

“你为什么不等这一天……你为什么不查完成绩再走……你明明赢了,为什么最后却输了……”

那一刻,所有人终于意识到:

许一城,并不是失败者。他七年复读,每年都考上了最好的学校。

可是,每年他都放弃了,放弃了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未来。

那么,问题来了:他究竟为什么——一次次隐瞒自己的成绩?是为了更高的目标,还是为了某种执念?还是——另有隐情?谁也无法回答。

许一城火化的那天,天空下了一整天的雨。

灰色的纸灰在雨中飘散,随着风一丝丝被吹散,仿佛是这位年轻人的最后一丝执念,逐渐融入这片湿冷的泥土。

参加葬礼的亲友不多,气氛压抑得让人几乎无法呼吸。没人能理解,为什么一个拼了七年的孩子,居然会在查成绩前的最后一刻选择自尽。

“是不是没考好?承受不住压力了?”有人低声揣测。

然而,当清华大学的录取线公布后,所有的声音瞬间静了下来。

689分——不仅没砸,许一城还是今年学校的理科状元。

“他不是失败者。”许母王雪坐在灵前,眼神迷离,喃喃说道,“可他一直活得像个失败者……”

警方并未就此结案。

华山景区公安将此案件列为“特殊自杀事件”,与属地警方共同展开调查,原因很简单:这起自杀,太不寻常。

他们调取了许一城生前三个月的所有通讯记录和电子设备,结果发现他的一切行为都极为“理性”。

没有删除任何通话记录;没有清除社交软件;没有抹除浏览记录。

就像是,他有意在留下“正常”的痕迹。

但是,正是这些过于正常的轨迹,让警方的疑虑加深。

警方注意到,许一城生前频繁浏览清华大学的新生入学须知页面,并反复模拟志愿填报系统,却从未真正提交过任何志愿。

“他是在做准备,还是在做告别?”一名民警低声说道。

更奇怪的是,在他去华山的前一天,他打印了一份顺丰快递单,但该快递并未寄出。快递单号为SF20230610开头,收件人地址栏却空白。

“快递袋在哪?”办案人员追问。

根据王雪的提示,警方在许一城房间书桌的最底层抽屉中找到了那份被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快递袋,袋内空无一物。

“他准备寄什么?”警方陷入沉思。

与此同时,警方在他的笔记本夹层中发现了一张便签纸,上面只写了四个字:“不要打开。”

而原本摆放私人信件的信封袋——已经空了。

“他是准备寄信?”“信被谁拿走了?”“还是他在出发前更改了计划?”

这些问题,一个都没有答案。

警方决定从头查起。

回到2016年,许一城第一年高三。

在补习机构的历史成绩档案中,许一城的高二成绩为年级前列,全市统考平均分达到625分,预估稳进985。

但进入高三后,他的成绩突然下滑。

第一次月考,他的排名跌至年级256名;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都出现了低谷;接下来,他请假频繁,情绪低落,甚至连期末考都因“肠胃不适”缺席。

当时任课老师清晰地记得:

“他突然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眼神没光,说话声音也低沉,做题时完全没有动力。”“有一次课后,我和他谈了一会儿,他只说了一句话:‘如果我不考大学,是不是一切都会回到原点。’”老师当时没有在意,觉得许一城只是压力太大,随口说了几句气话。现在想来,那时的他,似乎是在……试探。

最终,他高考成绩为512分,未能达到一本线,被调剂至一所二本。

“当时他母亲还来找我,说他不想去,想再给他一年时间。”老师回忆道。

于是,许一城开始复读。

警方重新调取了2017至2023年七年的高考成绩档案,结果令他们震惊:

2017年:636分,录取武汉大学;2018年:649分,录取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652分,录取复旦大学(调剂);2020年:670分,录取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681分,清华大学预录;2022年:678分,北京大学;2023年:688分,清华稳录。

警方问:“你们真的不知道这些成绩?”许父一愣:“每年他说差一点就好……我们也不想逼他,没查过他的成绩。”“我们怕他压力大……”

而正是这份“怕他压力大”的沉默,许一城用七年的时间,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但对警方来说,最令人困惑的依然是那个未寄出的快递袋。

“他不想留下遗书,偏偏却打印了快递单。”“他不想透露真相,却在出发前翻出那封信。”“他或许早已决定结局,只是不想让任何人打扰。”

当调查陷入僵局时,有人提出:

“也许,真正的答案,不在系统里,不在记录里,而是在他留下的东西里。”

这句话让王雪一夜未眠。

第二天晚上,她悄悄推开许一城的房门,把屋里能翻动的角落都仔细翻了一遍。

直到她在床底,看到那个熟悉的上锁木箱。

那是许一城从高三开始就使用的旧箱子,这些年一直搁在角落,没人敢碰。

“以前我问过他,里面是什么。”她低声对自己说,“他说是一些废纸,不让我看。”

但她再也等不下去了。

钥匙,就在书桌最深处的那个抽屉里。

她拿出来时,手已经开始颤抖。

凌晨四点,王雪坐在许一城房间的地板上,手中紧握着那把旧钥匙,眼神迷茫地看着面前的木箱。

屋外的天色尚未破晓,微风吹动窗帘,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有人在低声叹息。

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把钥匙插进锁孔。

“咔哒”一声轻响,仿佛打开了一道永远无法回头的门。

木箱盖被掀开的瞬间,一股夹杂着纸张与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王雪的心一沉。

她的第一眼,就被那一叠厚厚的红色信封震住了。

那是她最熟悉的款式——每年发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整整齐齐地躺在箱底。

她颤抖着手抽出最上面的一封,封面上印着金色的字:“清华大学”。

她几乎是本能地倒出了信封,眼前浮现的,是那张正式的录取通知书:

姓名:许一城高考年份:2023年总分:689分录取专业:电子信息类入学时间:2023年9月

她的指尖冰冷,呼吸几乎停滞。

她猛地又抽出第二封——北京大学;第三封——清华大学;第四封——上海交通大学;接着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七封通知书,整整七年。

每一封都赫然印着许一城的名字,每一封都是他们曾梦寐以求、以为遥不可及的高等学府。

然而这些,儿子从未提起。

她甚至无法相信,眼前这一叠光鲜亮丽的“成功证明”,竟然是儿子亲手压在木箱最底层,封存了整整七年。

王雪捂住了嘴,眼泪瞬间滑落,呜咽着失声。

“你不是说……没考上吗?你不是说……每年都差一点吗……”“那你到底为什么……为什么要骗我们……”

一旁的许建国冲进屋,看到这一幕,脸色瞬间苍白。

他走过去,手指僵硬地翻开其中一封通知书,嘴唇微微颤抖。

“这……这是去年的?”他眼神空洞地看着王雪,随后转身又抽出2021年的通知书,看到的是清华大学的预录通知。“他年年都考上了……”王雪瘫坐在地上,声音低哑,“但他每年都说自己失败了……”“我们以为他只是压力大,没考上,谁知道……”许建国摇着头,喃喃自语:“这不是复读……这是逃避……”“可他逃避什么?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为什么要逃?”这个问题,几乎压垮了他们所有的理智。

直到王雪在木箱夹层中发现了一张褐色牛皮信封,信封上贴着一张白纸,纸上工工整整写着:“等成绩出来后再打开。”

那是许一城的笔迹,一笔一划,整洁如初,却像刀子一样刺进了王雪的心口。

她的手指轻轻划开信封,指腹几乎在颤抖。

里面是一页略显泛黄的信纸,干燥而平整,显然不是最近才写的,而是早已准备好,静静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她深吸一口气,将信纸展开。

只看了一眼第一行,她整个人猛地僵住,像被雷击中般呆立在原地,瞳孔微微收缩,脸色瞬间苍白得如同一张纸。

“这不可能……”她嘴唇微张,声音轻到几乎听不见,手指猛地一松,信纸掉落在地,缓缓飘到脚边。

许建国看到这一幕,眉头紧皱,低头捡起信纸,仔细查看。

当他的目光落在纸上那几行文字时,脸色也骤然变了,喉结滚动几下,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紧紧攥住信纸,青筋暴起,目光惊骇,整个人往后一退,重重撞在书桌边缘,半晌都站不稳。

“这……这怎么可能……”他喃喃低语,额头青筋跳动,声音透出一丝沙哑,“他怎么会知道……那件事……”

王雪再也站不住,跌坐在地,眼中满是无法言喻的恐惧与痛楚。

“他……他怎么会知道……怎么会……”

那张信纸上,写着:

“如果我最终考上,所有的一切都将结束。”“这是我最后的选择。”

王雪的双手剧烈颤抖,目光死死盯着那句话,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正让她无法呼吸。

许建国也终于明白,所有的一切,所有的复读,所有的失败和逃避,其实都是为了这一刻——为了解决心中的那个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

王雪捂住脸,泪水顺着指缝滑落,声音哽咽:“他……他一直在躲避什么?”

许建国紧闭双眼,捏着信纸,久久没有回答。

他知道,或许这一生,他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儿子藏在心底的真正秘密。

但那个答案,或许早在信中,早在许一城的笔下。

而他们,也永远无法解开。

许建国和王雪整整一夜未眠。

那张信纸和许一城的一生,成了他们无法逃避的噩梦。

他们坐在儿子的房间里,望着那个空空如也的书桌,似乎一切都陷入了无尽的沉默。外面天已经破晓,但在这屋子里,依然笼罩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压抑感。王雪望着床头柜上的那七封录取通知书,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痛苦。她知道,儿子用自己生命中的七年,为父母、为自己编织了一个无法完成的梦。

“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们?”王雪声音颤抖,“他明明可以去任何一所大学,为什么偏偏选择放弃?”

许建国没有回答,只是低头看着信纸上那几个字,似乎他的心被什么东西重重压住,喘不过气来。

“他总是告诉我们自己考砸了……每次成绩一出来就说自己差一点,今年也是如此。”王雪停顿了一下,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明明考得那么好,为什么总是选择隐瞒,选择逃避?”

许建国沉默了。他已经从许一城的高考成绩中意识到,所有的答案都藏在那一封封被压在木箱最底层的通知书里。

他终于开口:“也许,儿子一直在承受我们看不见的压力。每一次他告诉我们‘差一点’的时候,他心里早已经决定了,这不是失败,而是一种选择。”

“选择?”王雪喃喃重复,声音里充满了困惑和痛苦,“什么选择?一个能考上清华的人,怎么会选择放弃?”

许建国缓缓站起,走到书桌前,拿起了那张被他捡起的信纸。他用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上面简短的字句,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

“他大概不想被任何人左右,也不想让我们为他选择未来。”他低声说道,仿佛是在自言自语,“他不想按照我们设定的路走下去,他想要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即使那条路,可能是一个死胡同。”

王雪的眼泪再次涌上眼眶。她心中有一个无法承受的重负,仿佛她和丈夫都在许一城的世界里扮演了不合适的角色。

“可是,我们一直在等他成功,等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她的声音变得沙哑,“我们也一直告诉他,只要他努力,就会成功。”

许建国慢慢转过身,脸上没有一丝表情:“我们以为他一直在为自己努力,但也许,七年的坚持,早已把他逼得无路可退。”

王雪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那片熟悉的景象。小镇依旧宁静,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外面的世界依旧阳光明媚。

但她知道,她再也无法忽视那个空空如也的书桌,那个已经不再属于她儿子的房间。

她打开窗户,轻轻地吐出一口气:“他这一生,都是在试图证明什么吗?”

许建国站在她身后,静默了很久,终于开口:“他一直在证明自己,证明他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只需要自己找到的答案。”

王雪的心再次被一种沉重的情感淹没。她看着窗外的景象,突然觉得一切都变得无比陌生。她不知道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也不知道儿子在经历什么,但她知道,从那个晚上开始,一切都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样子。

几天后,警方继续深入调查许一城的情况。他们不仅查阅了许一城的所有通讯记录,还调取了他最近的网络浏览历史。经过详细分析,警方发现,许一城并非简单地逃避现实。相反,他的生活轨迹呈现出一种异常理性和有计划的方式。

他在最后几个月的生活里,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情绪波动。社交媒体上,他依旧保持着平常的更新,最后一条朋友圈更新写着:“人生,有些选择不能回头。”

但令人吃惊的是,他在最后几个月中频繁浏览与自己的志愿填写相关的信息。他不仅查看了各种高校的课程设置、学科要求,甚至还在多个志愿填报网站上模拟过多次,仔细研究每一所学校和专业的入学要求。

更令人不解的是,他虽然浏览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入学指南,却从未提交任何一项正式的志愿。警方认为,这种行为本身就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矛盾。

“他是准备好迎接大学生活,还是准备彻底告别?”调查员低声说道。

调查逐渐揭开了更多的细节,尤其是在他临近出发华山之前的一些行为上。警方发现,在离开之前,许一城曾打印了一张快递单,然而这张快递单并没有寄出。其快递单的编号为SF20230612,收件人信息完全为空,显得非常不合常理。

“他想寄什么?”办案人员纷纷提出疑问。

经过进一步调查,警方在许一城的房间里找到了那份未发出的快递单,甚至在快递袋中发现了几封未曾寄出的信件。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信件上的内容也异常冷静,似乎没有任何告别的情感。

“他究竟想留下什么?”警察陷入了困惑。

调查接着指向了许一城的过去。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时,成绩还算不错,虽然未能如愿进入名校,但他仍旧怀揣着梦想和目标,不断复读。他的父母,也曾坚信他会走向成功。

但七年的复读,不仅让他自己疲惫,也让父母无尽的焦虑和期待沉重压在了他的肩膀上。每一年的“我能更好”背后,都藏着更多未解的秘密,和那些无声的痛苦。

然而,许一城最终的选择,似乎并不是失败,而是一种极度的隐忍——他无法面对那些无法超越的预期,也无法面对父母眼中的那个“成功者”身份。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最终的告别。

调查陷入了僵局,但在王雪看来,所有的答案,都隐藏在许一城的心底,隐藏在那些未寄出的信中,隐藏在他无法言说的痛苦里。

第二天,王雪再次回到许一城的房间,这一次,她毫不犹豫地打开了那个已经被尘封的木箱。

箱子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封未寄出的信,都在无声诉说着儿子那无法承受的沉重秘密。

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逃避,儿子留给她的这场梦,也许,永远无法醒来。

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