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最扎心翻车雷佳音、张译“塌房”背后,观众做了这届片方的“照妖镜”
暑期档本该是票房收割机,但今年,眼睛都快磕肿了,还真给雷佳音两部新片看破了道道。如今,别说5分的及格线,豆瓣榜单都快变成“演员大型翻车现场”。央视都忍不住下场点评雷佳音、张译这些“招牌”怎么突然成了票房毒药?观众们一边刷短评一边吐槽,甚至戏谑“这不是李善德,是穿越回古代办公室刷存在感的孙连城。”到底是谁在强行圈钱,谁又在裸泳?
先说雷佳音。人家本来以为暑期档“双开花”,能一炮成名,谁成想直接被贴上“最惨男主”标签。《长安的荔枝》上线三天,播放量吊打预期,当然是反向的——还不到六成。最要命是一条高赞短评开门见山本是倒霉小吏,结果演成了“唐朝职场油腻中年”,影迷看得脚趾抠出三室一厅。铺天盖地的曹操式咆哮,观众直接一个问号脸“哥们,你演的不是李善德,是翻版孙连城来工位‘摸鱼’吧?”另一头,原本雄心壮志要收八亿票房的《酱园弄》票房被砍成了三亿,院线经理见状都乐了“台上没人台下我们也不想多排!”票房跌穿地板,短评拍在天灵盖。全网一片哗然连张译都跟着下水了。观众就一句,“你演军警我信,但你要再演别的职业,让我怎么入戏?”最怕演员“套娃”,满屏都是熟悉的脸,谁还信你是那个角色?
捋捋这瓜,发现这剧情也挺魔幻。怎么说呢?一旦成了“招牌演员”,就被片方薅羊毛薅到怀疑人生——只要你红,无论历史、时尚、刑警、厨师,全都能给你安排个座儿,好似“穿越全职业体验馆”。平台大数据上缆绳,“雷佳音古装流量高”——一番算法神操作,硬是把职场“口嗨中年”送去了唐朝卖荔枝。结果,30岁以上观众刚开始还有模有样第二天就开始出走,看来这锅还是观众买单。演员演来演去,观众的新鲜感也被用光。张译在各类型军警制服里兜兜转转,观众下一步都能猜到他的台词。就这回锅率,东北烧烤师傅都要自叹不如。
制片方信数据、信流量,一根筋到极致。不管适合不适合,先整上再这选角思路跟川菜馆老板非用粤菜师傅炒火锅一样,最后端上桌的肯定不是麻辣鲜香,怕不是“川味变失传”。但观众太机灵,早就用遥控器和手机割韭菜“不买账”了。口味刁到啥程度?看过雷佳音的“前夫哥”,再看周秉昆,早把鉴赏标准拉高了一截。现在观众先看预告、刷短评,再决定钱包“听不听劝”。
风平浪静?其实是大雾蒙眼。表面瞧着,两部大片播完一地鸡毛,演员脸上写满了无奈——资本方拉着流量冲榜单,演员被架上风口浪尖。有人不服“你们挑刺,雷佳音张译演的都是一流好戏,怎么就不合你们眼缘?”制片方也有道理呀“我拿着‘热演员’保险单,安全感爆棚!”两头一拍桌子,反倒把观众晾一边——以为大家只要见明星就能自来水。事实上,现在观众才不是一茬一茬被割的韭菜。短视频时代,谁没见识过演技天花板?说雷佳音演技“油化”,还真不是吹,他的剧本质量跟不上,是被院线“玩坏的好菜”;有人说张译“太稳定”,演啥都是那个熟悉的军警范儿,观众难受得直挠墙;还有网友调侃“雷佳音,这个头发偏分你能不能下次分在右边试试?”
正反吵成一锅粥,行业更乱片方拼命投熟脸,演员“接活要救济”,平台把数据吹得比包公灯还亮。一个个都以为稳了,最终翻车的还是演员本身,丢的却是观众热情。你说怪演员?其实“行业把人玩坏了”这话半点不过分!
啥叫反转?那必须得有!你以为流量为王的时代观众好糊弄?恰恰相反,这届观众简直成了片方的照妖镜。《长安的荔枝》不到三天,观众分批次下线,主力粉丝(30岁+)占比直接腰斩,连个收割都没割干净;《酱园弄》盼望着票房八亿的春天,结果现实给了个冰窖。院线经理要不照镜子看自己咋这么慌?平台大数据精确算来算去,忽略了人心这张底牌。网友自制对比视频够辛辣“你不是演技变烂,是剧本配不上你!”嘴刁的网友,真比制片人还懂角色。没有观众的共鸣,花里胡哨的流量全是镜中花。
再看张颂文,人家两年不咬烂剧,再忙也抽空教表演课,空窗期反而更攒口碑。这年头,观众见得多了,只相信真诚、不信套路。王传君、段奕宏,一个因拒绝“IP电影”被骂情怀病,结果靠硬核角色王者归来。你演员只要有底气舍得沉下来,观众就记得你的真。相反,这种“洗剪吹式”轮播演员组合,观众早都自动免疫了。
所有焦点都指向同一个“心结”——演技不等于万能钥匙。真香定律早过了保鲜期,演员不能只看红不看戏,平台不能只信流量不信人心。如今这观众,精神内耗是常态,钱包投票干脆利落,对你敷衍,其实一眼识破!
可惜,这场风波看似平息,实际水面下暗礁无数。你就说吧,雷佳音摔了一跤、张译被定型,片方们会醒吗?别想,隔壁剧组照样“流量演员轮岗制”继续走,你下水我补位,谁踏空了谁背锅。新一轮平台大数据已经悄然出炉,下一个“火锅粤菜师傅”早早候场。行业“老病根”又开始发作选角按爆款公式排班、“演谁红选谁”,剧情为了迎合流量魔改剧本,票子赚不到了就甩锅观众“审美太高”。
最大的意外还在于,观众内部也起分歧。一波忠粉死守偶像,说什么都买单;另一波理智粉,宁配角不捧场,嘴炮齐飞。部分网友甚至陷入“演员演谁都不对,选新人怕拉胯,选熟脸怕油腻”的死循环。业内背地里更头疼演员自己割韭菜有风险,不割还被说“端着”。制片方本想培植长青树,结果一到舆论风口,新剧可能连种子都埋不下,老剧又频频“考古”被比拼。有人苦笑“有时候不是观众太狠,是我们自己太懒。”
说到头,正方制片方总觉得“这片要不是观众太挑,早就票房炸裂”。真是,不挑剔的观众还叫中国观众吗?“用红的”永远顶不住“用对的”;“脸熟”救不了天马行空的烂剧本。要不咱们给这类片方鼓个掌?一年能精准踩雷好几回,可不比中彩票更有天赋?他们要认真对待观众意见,不至于出现“演员走神、观众睡觉、豆瓣红灯仨月亮”。央视批评没白批,劝各路片方制片好自为之别再把观众当盲目粉丝,观众的钱包、审美和耐心都不是“摆设”。以后哪怕有点犹豫,也多给角色和剧本留点余地,别让好的演员都被“角色算法”绑架得喘不过气。
观众买电影票真的只看“演员脸熟”,还是你们觉得好故事早就比大流量重要百倍?你更怕演员千年一“型”还是生产线上的工业剧一锅端?下次选片,你会选大牌熟脸,还是愿意给新面孔和诚意好本子一次机会?咱们留言区直接开杠——是你们“审美太高”,还是片方真拿观众当韭菜收割,咱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