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被全党、全军、全国各民族人民一致推崇为享有崇高声望的杰出领导者。在他的人民心中,他不仅是国家初创时期的功臣,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总建筑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新时代人民解放军的领军人物,以及20世纪中国三位伟大领袖之一。他以坚持原则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实事求是的精神而著称……在国际舞台上,他也赢得了极高的赞誉。那么,在外国人看来,邓小平又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
“敏捷”“充满活力”“渴望知识”
“每次与您见面,都感觉到您的年轻态。尽管我知道在中国有更年轻的人,但我确信,无人能及您的活力。”
邓小平以其“充满活力”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一评价同样得到了众多与他有过交往的外国政要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
1988年5月,我国尊敬的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前来我国进行访问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自1975年起多次访问我国。谈及1984年8月其访问我国期间与邓小平的会面,他如此回忆道:“即便年过八旬,邓小平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康健,简直可以说是活力四射。”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莅临我国进行国事访问。14日的清晨,邓小平同志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养源斋热情接待了女王,并与之进行了坦诚而友好的交流。午宴款待女王及其菲利普亲王一行后,在前往下榻宾馆的途中,女王对翻译感慨道,尽管邓主任年事已高,却依然精神矍铄,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曾于1989年5月访问中国。期间,5月16日上午他与邓小平的高级会晤是此次中国之行的最高潮,标志着隔绝30多年的两党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谈中,基本上都是邓小平讲。几年后戈尔巴乔夫回忆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当时他(指邓小平)已有85岁高龄,但谈起话来依然很有活力,不拘谨,根本不看稿子。”
◆1989年5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来访的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曾任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平山郁夫曾这样评价:“邓小平虽身材矮小,却浑身洋溢着无尽的活力。”
与对邓小平“充满活力”的评价相呼应,外国人士亦对其思维之敏捷与敏锐赞叹不已。
“邓小平是一位思维敏捷的全球巨人,他拥有锐利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亦多次赞誉邓小平“极为敏锐,极具远见”。
在1940年问世的《中国的双星》一书中,卡尔逊生动描绘了与邓小平的初次会面,他形象地比喻邓的思绪“犹如芥末般辛辣锐利”。
邓小平对于外国人对自身敏锐度的赞誉,从不避讳。正如《邓小平年谱(1975—1997)》所载,1993年6月11日,在一场谈话中,邓小平便曾提及:“外国人称赞我敏锐。”
邓小平的洞察力,源自于他不懈的求知渴望,以及他充满活力的创新思维。这些特质同样让与他有过交往的外国人士为之赞叹不已。
曾任美国东西方中心主席的奥克森伯格1977年至1989年间曾14次见到过邓小平。他评价说,邓小平“直到最后仍然是一位大胆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家……拥有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敏锐而求知若渴的才智。”“邓小平最大的优点是求知欲很强,谁也忘不了他在参观亚特兰大的福特汽车厂时迫切希望了解生产过程的神情,还有在参观灵汉的波音747工厂时不时提出问题的情形。由于头脑活跃敏锐,所以他才能够在一生中经历了从几近于铁器时代的四川农村老家到卫星抛物面天线和核武器的新时代。”
正是这种蓬勃的活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炽热的求知欲,使得邓小平始终屹立于时代前沿,引领我国迈向改革的新征程。
“中国现代化之父”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引领全党拨乱反正,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从而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对于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国内外众多政治领袖及学者纷纷给予了高度赞誉。
“我不认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他的贡献在于有效掌控了开放进程。”他进一步阐述道:“我更倾向于将邓小平视为‘总经理’而非‘总设计师’。‘设计’工作本应有一个清晰的蓝图,但邓小平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作为一位政治领袖,国家的总领导者,我认为他更适合被称为‘总经理’。”
美国哈佛大学的知名教授傅高义,于波士顿的寓所中,亲切地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访谈。
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转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曾言:“自鸦片战争以来,历届中国政府与领导人都致力于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复兴之路。邓小平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中国逐步踏上了富强之路。在他上台之初,中国仍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然而在他卸任之际,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大国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中国历史学教授戈德曼指出,邓小平实现了让十亿以上人口中的大多数在20世纪首次过上温饱生活的目标,他同样实现了中国领导自19世纪以来所追求的“富裕与强大”的愿景。墨西哥前总统埃切维利亚认为,中国的改革成就、经济发展以及新型经济模式的构建,无不与邓小平的改革与开放思想紧密相连。法国前部长、知名人士阿兰·佩雷菲特评价道,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唤醒了中国的潜力。尽管中国在经济腾飞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挑战,但中国将坚持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开放理念,其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1988年,美国《世界报》月刊五月号将邓小平评为1978年至1988年间的十年风云人物,并认为他是“最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人士”。在报道这一消息的文章中,《世界报》指出,邓小平的革命性举措“有望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21世纪成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强大的国家”。
1978年11月,邓小平应新加坡之邀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在抵达机场时,与李光耀总理进行了热情的握手。
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预见:“若中国继续沿着邓小平的道路前行,我们的后代将生活在由三个而非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世界中:美国、苏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亦持相同观点:“得益于邓小平,中国外交不再与世界隔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中国的作用将超越19世纪或20世纪的任何时期。”他强调:“美国必须认识到,两极世界格局瓦解后,并未出现美国作为唯一世界大国的‘新世界秩序’。相反,美国应当给予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应有的尊重,并摒弃对中国的一切意识形态干预。”
“邓小平曾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风云人物,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对全球经济发展、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务实马列主义者”
“邓小平打破了空想主义的束缚,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在中国建立了一种新模式,这正是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急需的。”
1978年10月,邓小平应日本之邀进行国事访问,届时,他于福田赳夫的陪同下抵达东京,并亲自检阅了威武的仪仗队。
邓小平的务实作风在多个层面均有体现。日本前外务省亚洲局局长中江要介在回忆邓小平1978年访日时,曾提及邓小平参观日本先进生产技术,如精密仪器和自动化设备之后,当有人询问他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感兴趣时,邓小平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不知日本是否生产不排放一氧化碳的蜂窝煤,我非常想了解这方面的生产技术。”这一意外的回应让中江要介记忆犹新。他认为,邓小平能将如此具体且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铭记于心,实属难得的敬意。此事亦彰显出他时刻将中国国情牢记心中,体现了他务实求真的思想风范。美国东西方中心的前主席奥克森伯格也忆及,与邓小平的每一次会面都是实质性且富有意义的,邓小平在对外交往中,常能在与外国领导人的会谈中制定政策、发布指令并作出决策。
众多西方政治家与学者将邓小平采纳市场经济等策略解读为实用主义,并认为他的改革引领中国逐步向资本主义转型。然而,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知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施拉姆对此提出反驳,他指出邓小平并非欧美及日本所描述的“实用主义者”,而是一位坚定支持无产阶级专政、推崇共产党先锋作用的革命家,且在延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道德经验。“因此,当自由讨论和地方选举的自由度开始对党的领导构成威胁时,邓小平认为有必要暂停这些措施。我将其称为改革过程中的‘内部限制’。”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则认为,在内政领域,邓小平使中国的共产主义实现了合理化,并引领其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道路。毫无疑问,遵循邓小平的意志,中国未来仍将是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美国著名学者迈斯纳亦认为,邓小平的改革旨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同时构建社会主义体系。综上所述,西方主流舆论普遍认为邓小平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守护者”,对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并被誉为“社会主义的杰出舵手”。
“此人了得,风趣幽默。”
邓小平,作为一位卓越的改革者与外交能手,备受国际瞩目。那么,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人们眼中的邓小平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邓小平在与外国领导人会面时,既显得刚毅又慈祥。但在与基辛格的会谈中,他的情绪略显激动,谈判语气强硬。他抱怨美国在面对苏联对世界的威胁时过于软弱,正如1938年英国和法国在慕尼黑对希特勒采取的‘绥靖政策’。”
1984年12月,邓小平与莅临参加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署仪式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会晤。
直率的个性。除了邓小平的坚定强硬,他坦率的性格同样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前总统卡特曾回忆道:“在1978年的中美建交谈判中,邓小平总是坦率直言,面对挑战从不回避,而是与我们一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日本作家竹内实在谈论邓小平1978年访问日本时表示:“正如一家杂志在总结邓小平为期八天的访日行程(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时所用的标题《非言不由衷》所言,尽管并非随口乱说,他却发表了堪称‘邓小平语录’的坦诚之言,让我们对中国有了更为真实直观的认识。”
拉赫马宁,这位曾代表苏联参与中苏论战的原俄中友协理事会成员,曾这样评价邓小平:“在谈判过程中,邓的言辞犀利,……我有幸目睹,他辩论的才华不容置疑。我见证了他处变不惊、明辨事理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在激昂时虽保持克制,却依然尊重对方的姿态。”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也曾回忆道,邓小平是“一位来自中国西南四川省的英勇斗士”。“在与外国领导人会面时,邓小平展现出了把握强硬与灵活之间完美平衡的卓越能力”。日本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竹内实亦认为,邓小平拥有随机应变、灵活多变的谈判技巧。
邓小平以其幽默风趣而著称,尽管在核心原则问题上坚守立场,但在外交场合的谈笑风生也给他接触过的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回忆起1978年5月与邓小平的首次会面时,称赞道:“邓小平身材虽小,气宇轩昂,立刻让我心生敬意。他智慧过人,警觉敏锐,思维敏捷,且颇具幽默感。”1979年访问美国时,邓小平在与美国总统卡特的首次会谈后,在美国国务院的休息室偶遇众多记者。面对记者们的提问,邓小平风趣地回应:“我们无所不谈,从天文到地理。”关于邓小平的美国之行,卡特和曾任美国东西方委员会主席的奥克森伯格都提及了一个细节。在最后一次会谈中,美方有人询问邓小平在国内是否遭遇了反对势力,邓小平直言不讳地回答:“有。”他稍作停顿后幽默地补充:“在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遇到了强烈的反对。”卡特也坦诚地表示,与邓小平的谈判是一种享受。
在华盛顿的肯尼迪中心,邓小平同志观摩了一场美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随后登台向出色的小演员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邓小平在日本扮演了中国超级推销员的角色,他以迷人的微笑和充满活力的交谈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同时也为中国赢得了新的朋友。”日本新闻界更是将邓小平访日誉为一场“邓小平旋风”。
“20世纪最为卓越,对中国及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
邓小平,作为我国的一代杰出领导人,其卓越贡献无疑将永远被载入史册。在国际视野中,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呢?
日本知名的“中国通”竹内实在1992年11月的《外交论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见解独到的文章,其中他提出,邓小平堪称中国历史继秦始皇、孔子、毛泽东之后位居第四的杰出人物。
曾执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之职的兰普顿,对邓小平怀有深深的敬意。他评价邓小平的成就道:“其功绩堪与罗斯福、丘吉尔、毛泽东比肩,堪称本世纪最后一位伟人。”
邓小平逝世之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致信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以表达哀悼之情。在信中,李光耀如此评价邓小平:“他挽救了中国的命运。若非他,中国或许将步苏联的后尘。”
波士顿大学中国历史学教授戈德曼指出,“在审视自身历史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或许会将邓小平视为20世纪最具现代化思想的领导者。”
在对外国学者与政治家对邓小平的评价中,他们无不有意或无意地将邓小平与其同时代的政治人物进行对比。
在1987年,邓小平与到访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进行了会见。他指出,我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核心议题上,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发展问题。
邓小平与毛泽东,日本学者竹内实曾言:“若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在国家前进的征程中留下了一道深坑,而他亦就此离世,那么填补此坑,让国家车辆与人民顺利驶过的,便是邓小平。不仅如此,他更是让这辆车驶入了快车道。这辆车并非驶向封闭,而是奔向开放。可以说,邓小平所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业。”日本学者国分良成亦认为,毛泽东是一位超越组织的领袖,他“拥有超凡魅力的权威”,而邓小平则是一位“有组织性的权威”。《尼日利亚卫报》的一篇文章更是称,邓小平“或许是中国继毛泽东之后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在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公社理论中展现出了理想主义,而邓小平则是一位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与周恩来,两位伟人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霍林沃丝,这位曾担任英国伦敦《每日电讯报》北京记者的学者,在1985年出版的《直道而行,为中华——毛泽东及其反对者》一书中,将务实的邓小平誉为“活着的周恩来”。在众多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眼中,周恩来与邓小平均被视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但他们的贡献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美国学者戴维·W·张曾评价,周恩来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邓小平则在实干的基础上,更是一位充满勇气的改革者。美国《时代》周刊在1985年的一篇序言中提及,邓小平与已故的周恩来总理的温文尔雅、老练世故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对中国全局的看法始终引人注目,毫无矫揉造作之嫌。他始终追求的是渐进的变革而非激进的突变,实用主义而非教条主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曾指出,邓小平与陈云两位领袖性格迥异,前者步伐迅疾,后者行路谨慎。在政策立场方面,邓小平与陈云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一种主张中国需加速前进,另一种则强调避免冒进。这两种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改革的进程。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诸多分歧,但在维护共产党权威和坚持改革方向等核心议题上,邓小平与陈云的观点却是相一致的。
“相较于斯大林、列宁等曾拥有长达二十年影响力的领导者,邓小平的治国理念及其深远影响将持续存在于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并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1990年,邓小平与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亲切相拥。
“西方世界始终密切关注着戈尔巴乔夫的每一个举动。对于人权的一丝让步,对于透明度的任何迹象,西方公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源于对苏联新领导人能够成就伟业的期待。苏联所经历的一切确实具有非凡意义,因为它是一个军事强国。然而,截至目前,戈尔巴乔夫仅表现出对斯大林时代遗留的机器进行微调的意愿。而邓小平则着手全面革新中国的引擎,制定了将农业、工业和科学系统性地现代化的规划。因此,至少从当前的角度来看,尽管戈尔巴乔夫年轻有为,精力充沛,衣着时尚,谈吐风趣,但他仍不及那位84岁高龄、身着毛式制服、烟不离手、笑声沙哑、痰盂常伴左右的邓小平。邓小平正在实现的变革,是戈尔巴乔夫至今只能憧憬的。”
邓小平,这位对现代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伟人,其身影至今依旧活跃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他的评价,无论中外政要还是学者,都将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