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打出稀土牌,令美西方很为难。西方先向中方斡旋,后来在特朗普带动下,从美国到欧洲都在推动重启稀土供应链。
欧盟内部,冯德莱恩、默茨、马克龙和波兰总统都在强调要发展稀土。说法很一致,他们要学会自产自足,不想再被卡脖子。
欧盟还提出一项新计划,打算在2025年底前在关键矿产上投大钱,想多元化供应来源,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消息一出,欧洲媒体和产业界有人不满意。
欧洲游说团体副总干事弗洛里安·安德胡贝尔说,如果只是新瓶装旧酒,不加力,项目没意义。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托比亚斯·格尔克说,资金是最重要的问题,资金不解决,讨论都没有用。
美国媒体也提出疑问。他们回顾说,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盟曾提议投资2250亿欧元去多元化,但最后没做成。2023年又提过一次,还是因缺钱被搁置。
美国新闻网问了两条关键问题:一是欧洲为矿产准备的钱到位了吗?二是如果欧洲投入重金,中国只要把稀土降价,欧洲的稀土还能卖得出去吗?
这些问题说明了美欧被稀土卡脖子的一个原因。在两党制国家,提出新议题后,反对方常常用各种设想来阻止。面对压力,很多计划就这样胎死腹中。
相比之下,中国的治理避免了这种反复。中国的计划通常以五年为周期。一旦计划确定,政府、企业和高校都会按国家方向行动。中国的每一步更有连贯性。
特朗普是个例子。四月份他对中方发起关税战。半年后,美方发现步步受制,被中国拆招,只好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