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北京国贸地铁站,站台角落的银色柜子前陆续有上班族停留。扫码、开门、取餐,不到十秒,有人拿着两个猪肉包子和一杯豆浆离开,只花了5块钱。这个被称作“食光机”的美团早餐柜,已成为不少通勤族的固定早餐点。
美团从2024年开始在北京地铁铺设这类智能取餐柜,目前已经接近50个网点,覆盖约30个地铁站。它们一般出现在早高峰时段,供应时间是8点到9点半,餐品来自宏状元、田老师红烧肉等合作品牌,价格普遍控制在8元以内。
这些早餐都是凌晨现做,清晨由骑手批量配送到柜,用户通过小程序提前下单,现场直接扫码取餐。除了早餐,部分站点还试水了午餐预订,开放时段为11点半到13点。
不仅美团,肯德基和麦当劳也在跟进。2024年底,肯德基在长沙地铁1-5号线的15个站点投放了便民早餐车,支持线上预订到点自提。2025年7月,麦当劳进入苏州地铁,推出类似服务。
地铁做生意并不容易。很多柜点位置并不起眼,比如国贸站的早餐柜藏在站台尽头,不熟悉的乘客很难注意到。有站点工作人员表示,太显眼的位置可能影响通行,太隐蔽又没人买,平衡点很难把握。
即便如此,巨头依然积极布局。2025年8月数据显示,全国地铁单月客运量接近28亿人次,进站量超过16亿。北京一些核心站点早高峰人流量,甚至不输小型商场全天客流。
政策放开也是关键推动。其实早在1990年代,北京地铁就有商业设施,2004年因安全问题全面关闭。直到2019年开始政策松动,2024年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明确支持,地铁商业迎来重启。
对地铁公司来说,引入商业还有现实的考量。全国28个公布年报的城市地铁中,仅有2家实现盈利。即便是此前盈利状况较好的深圳地铁,2024年也亏损334亿元,平均每天接近1亿。
高建设与运维成本是主要原因。以上海地铁为例,2008年12号线每公里造价4亿元,2024年开工的19号线已经涨到20亿。重庆轨道交通每人次运营成本为15.13元,而实际票款收入只有2.2元。
目前,北京地铁已经引入87处便利店、14处便民餐车和40处鲜花柜。苏州地铁走得更远,在广济南路站开出了1300平米的社区食堂,设置280个座位,大荤12元封顶,汤和米饭免费,每到用餐时间座无虚席。
不过多数地铁站点空间有限,很难做大规模商业改造。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赖阳指出,位置和客流类型也很关键,有些换乘站乘客行色匆匆,并没有购物意愿。哪怕被安检设备稍稍遮挡,都可能显著影响销量。
现在美团凭借低价套餐占据先机,但竞争正在加剧。除了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品牌,更多本地企业也在尝试进入。产品能否贴合通勤人群需求、位置是否便于触达,成为留存顾客的关键。目前各品牌供应的品类仍以包子、豆浆、三明治等速取型早餐为主,SKU普遍控制在10个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