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故事灵感选取于网络传闻、民间轶事及个人想象,并非基于真实事件、人物或历史。情节纯属虚构,仅为艺术创作需要。
我没上过宁州学院,连录取通知书啥样都没见过。
电话那头却冷笑说系统记录清清楚楚,学信网可查,所有材料和签字都齐备。
若不还款,就走司法程序。
我挂了电话,手抖得像风中破布。
第二天我去银行柜台,柜员调出资料时我几乎从椅子弹起来。
屏幕上赫然是我的身份证照片,姓名、生日、籍贯全都对得上。
可下面竟列着:宁州学院金融系本科,助学贷款八万,已逾期。
我喉咙发干:“这不可能是我!”
柜员眼皮不抬:“系统不会错,学信网也认。不信就去学校查档案。”
1
走出银行,阳光刺眼。
整街人仿佛都在嘲笑我,连路边啃甘蔗的老头都摇头,好像我真是个欠债不还的烂人。
我冲回老家县城,翻出压箱底的高考准考证、志愿填报截图和班主任发的成绩汇总表------
白纸黑字写着:小斌,总分412,未达二本线,无录取去向。
我打印这些,冲到县教育局求查档案。
工作人员皱眉低声说:“怪了......系统里你确实被宁州学院录取,办了绿色通道,还有贫困生补助和年度奖学金记录。”
我吼出声:“我那年落榜后就在工地搬砖!每天扛水泥!谁给我发奖学金?谁安排我实习?”
无人应答。
第三天我站在宁州学院档案室门口,腿软得快站不住。
管理员是个戴老花镜的女士,敲键盘时忽然“咦”了一声:“你还真有档案,还挺全。”
我翻开第一页复印件,头皮炸开------
入学登记表贴着我照片、写着我信息,可签名栏的字歪歪扭扭,完全不是我笔迹。
再翻:贫困生认定表盖着村委会章,写“家庭困难,父母早亡”。
可我母亲明明健在,还在打零工。
勤工俭学申请写“愿在图书馆值班”,可我连学校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最离谱的是两份实习鉴定:一家证券公司,一家市财政局。
评价栏都写“工作认真,表现优异”,盖鲜红公章。
我盯着那几行字浑身发冷。
这不是简单冒名------是有人用我的身份活了四年。
领我的补助,花我的贷款,上我的“学”,连贫困证明都拿得理直气壮。
而我呢?
在城中村通宵写代码,为省电费冬天不敢开暖气,吃泡面吃到胃出血,只求活得体面点。
另一个“我”却在大学听课、在图书馆看书、在单位实习,拿国家的钱,活得比我真身还像个人。
2
我攥那叠纸走出档案室,风吹纸页哗啦响,像无数冷笑。
校门口人来人往,我突然想笑这世道荒唐------
我像游荡人间二十多年的鬼,结果另一个“我”早顶着我名字,过上了我梦都不敢梦的日子。
我抖着手点开手机。
屏幕上那张脸:金丝眼镜、白衬衫加学士服披肩,笑得像刚领奖的三好学生。
标题写:“寒门贵子小斌:从贫困生到城投新星,用知识改写命运”
发布方:宁州学院校友办。
时间:2021年6月。
采访摘录:“我从没放弃,是国家助学政策和学校培养让我走出大山。”
“每笔贷款我都铭记,将来十倍回馈社会。”
我恶心欲吐。
这人用我身份证号,吃我补助,上我“大学”,现在装励志典范?
还拍胸脯说“全靠努力”?
你努力什么?努力把别人人生套自己头上!
我咬牙把照片导入人脸比对软件。
匹配度仅15%,根本不是同一张脸!
但这人现在是宁州城投财务副经理,年薪25万,享人才政策,分福利房,娶妻孕子。
朋友圈最新一条发B超单和钥匙照,配文:
“人生三幸:安居、立业、有后。寒门逆袭,不过如此。”
我盯那行字,胸口如遭铁锤。
寒门?你寒什么门!
你踩的是真寒门的脊梁骨!
我立刻拨通宁州学院辅导员陈老师电话。
他当年管资助,不可能不知情。
电话响三声接通:“喂?小斌?”他声压低,像躲着什么。
我问:“那个‘我’------入学手续谁办的?签名哪来的?”
他顿了一下:“小斌......听劝,别查了。”
“为什么?”
“那是王局儿子......教育局王建明交六万赞助费,学校有空学籍名额,就......用了你信息。”
我脑子轰然炸开。
“用我的?凭什么?我根本没同意!”
“系统调档用了你高考落榜后的废弃数据包。”他声越来越小,“身份号、照片、家庭信息......全从招办后台导出。”
我冷笑:“所以我被‘补录’了?连招呼都不打?”
3
电话那头沉默几秒,传来低语:“你不是没上大学......你是被‘补录’掉了。”
我坐出租屋床沿,窗外城中村霓虹红绿闪烁。
楼下小贩吼“烤脑花五块”,醉汉骂妻,小孩哭嚎。
世界喧闹至极,我耳中只剩那句------“你是被‘补录’掉了。”
不是遗漏或失误。
是有人将我从人生名单划掉,塞进垃圾数据包,供权贵之子垫脚。
我打开微博搜“小斌宁州城投”。
第一条是认证账号:@宁州小斌|奋斗改变命运
简介写:“金融学士,城投财务,坚信努力终有回报。”
去年动态:“回母校分享,看学弟学妹眼神如见当年自己。”
配图他站讲台,台下学生鼓掌。
他笑得真诚,像极了电视剧里“正能量干部”。
我盯那张脸,忽想笑这世道真会演。
你偷我人生,顶我名字教育别人“要努力”?
你拿国家钱、住人才房、娶城里老婆、生孩子领补贴,回头说“寒门出贵子”?
那我这真寒门,在城中村通宵写代码、胃出血不敢去医院的真小斌,算什么?
空气闷得窒息。
我抓烟盒抖出一根点燃。
火光映亮手机屏,那张“优秀毕业生”笑脸仍在。
“你不是励志典型,你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骗子。”
烟灰落照片上,像滴黑泪。
我抱材料站教育局信访窗口------高考落榜证明、银行流水、人脸比对报告、母亲按手印的声明书:“我儿小斌从未上大学,更没签助学贷款。”
窗内女办事员头也不抬。
涂红指甲的手指敲两下键盘,慢悠悠说:“学籍注册合规,录取名单有你亲笔签名,教育部备案可查。申诉驳回。”
“签名是假的!我能做笔迹鉴定!”
她终于抬头,眼神如看闹事疯子:“那你去告学校,别在这浪费资源。”
说完“啪”地拉下窗口挡板。
我愣片刻,转去派出所。
民警听完皱眉:“你没经济损失?贷款不是你借却别人用你身份?这是冒用身份信息,走民事。”
“他拿我名上四年学,领补助、实习、进体制,现在年薪二十多万!这不叫损失?”
警察摇头:“无直接财产侵害,立不了刑案。你走法院起诉吧。”
我刚出派出所就接银行电话。
“小斌先生,因您多次否认合法债务,已列入‘恶意逃贷’黑名单,并通知您外包公司的合作风控部。”
4
我脑子一炸,急打给主管。
他语气冷冰:“小斌,我们和银行有战略合作。若您影响评级,项目组只能换人。”
“我根本没贷过款!”
“那是您的事。”他说,“我们只看系统记录。三天内,要么撤诉要么交接工作。”
电话挂断。
我站在天桥上,下方车流呼啸。
风刮得耳朵生疼,却压不住心里的火。
他们堵我的嘴,不让我申诉,不受理立案。
反手还要砸我饭碗。
好啊,你们不是只认系统、只信证据、只看数字吗?
行,我让你们看个够。
我回到出租屋,关上门,拉紧窗帘。
屋里又闷又热,旧风扇吱呀转着,吹出来的风都是烫的。
我打开电脑,新建一个Excel文件。
文件名:《身份盗用损失核算V1.0》
光标闪烁,像在等待一场彻底的清算。
第一列:【项目:助学贷款本金】【金额:80,000】【利率:6.8%】【滚息至今:96,000】
第二列:【项目:四年贫困生年度补助】【金额:12,000】
第三列:【项目:校内勤工俭学收入(按最低标准,2年)】【金额:8,400】
第四列:【项目:实习机会成本(影响正式就业)】【金额:保守估值20,000】
第五列:【项目:本科学历身份被占用补偿】【金额:暂估50,000】
我一笔一笔填进去,手稳得不像刚被现实重击过的人。
每输入一行,心里的火就冷一分,头脑也更清醒一分。
最后汇总:
【总债务:张志豪(城投财务副经理)欠我------116,400元】
我在表格底部加了一行红字,居中加粗:
【利息按日复利计算,自2016年9月1日起执行】
做完这一切,我靠在椅背上点了支烟。
说我恶意逃贷?
好,那我就认真当一回债主。
你盗用我的名字,领我的补助,抢占我的人生机会,还顶着我的身份在体制内步步高升?
行,全部记下了。
从今天起,你每挣一分工资,每晒一次幸福,每表演一回正能量,
都是在替我------偿还利息。
我点击保存,重命名文件:
《债务清算_张志豪_加密副本已云端备份》
你们不是讲规则吗?我就用你们的规则,一笔一笔,
把你们吞下去的血债算到骨子里。
张志豪的朋友圈干净得像精心编排的剧本。
晨跑打卡配文:“自律让我自由。”
读书笔记摘抄《国富论》:“勤奋是成功唯一的路径。”
咖啡杯摆成心形,角落有意无意露出工牌:“寒门子弟,从不敢懈怠。”
5
我盯着屏幕,烟烧到手指才猛然回神。
这人设做得太完美了。
正能量爆棚,形象无懈可击。
他是城投的“青年标兵”,金融圈“十大励志人物”,甚至被妇联请去宣讲“教育改变命运”。
可他越完美,我就越要撕开这层面具。
我不要道歉,我要他彻底崩塌。
但问题是------眼下找不到明显破绽。
公司内网加密,员工履历不公开,实习生名单也需权限查看。
既然正面查不到,就换一种方式。
这年头,系统最认什么?
无非是红头、盖章、公示栏里那句“经审核无异议”。
我就用你们认可的纸,烧穿你们的谎。
我新建爬虫脚本,取名:蛛网
伪装User-Agent为:“宁州市教育局舆情监测节点”
目标站点:宁州学院官网校友栏、城投集团人事公示、财政局评优文档库。
爬虫运行整夜,我对着生成的几百条数据笑了。
第一条关键线索藏在城投2021年“青年骨干培养计划”申报材料里------
张志豪的校外实习经历:2017年暑期在宁州信达会计师事务所获“优秀实习生”。
我立刻翻查该事务所官网2017年实习生公示名单。
根本没有张志豪。
我通过校友论坛联系到一位老会计,转去五百红包,换回当年实习生签到表的扫描件。
表格前三周签着“张志豪”,笔迹统一。
第四周突然变了------
字迹歪斜墨迹晕开,明显他人代签。
旁边有一行小字备注:“李老师侄子代签,补录考勤。”
李老师?真巧。
宁州学院财务处的李丽华,2016年曾审批“特殊录取生”绿色通道。
我逐条整理,串联成时间链:
2016年:李丽华审批“空名额”转入;
2017年:张志豪“实习”签到表出现代签;
2020年:同一事务所出具“优秀实习生”盖章证明;
2021年:该经历成为晋升关键材料。
闭环完成。
假履历、假鉴定、假经历,全靠内部人一条龙包装。
而他们冒用的,是我------小斌的身份数据。
我新建压缩包,命名:《虚假履历证据链_001.zip》
加密上传云端,同步至三个匿名邮箱。
6
我注册了一个新公众号:《逆袭之路的真实与虚构》
头像合成:白衬衫加金丝眼镜,风格模仿张志豪。
简介写:“2020届宁州学院金融系,现就职城投财务,分享寒门逆袭心得。”
首篇文章标题:《从山村少年到大学新生:我的宁州学院之路》
内容精心仿写:
沿用他经典句式------“那年九月,我紧握录取通知书,站在校门热泪盈眶。”
复制他演讲案例------“助学金让我买下人生第一本《经济学原理》。”
模仿他谦卑又骄傲的语气:“我不是天才,只是从未放弃。”
文章发布后迅速爆火。
两小时阅读破十万。
评论区满屏“感动”“看哭了”“这才是真励志”。
城投集团团委官微转发,配文:“我司青年榜样,值得学习!”
第三天,我收到一条私信:
“您好,我是城投HR赵莉。您的文章令人动容,我们正筹备‘企业文化讲师’项目,诚邀您来司分享,待遇优厚。”
我迅速回复:“倍感荣幸。”
面试当日,我穿着白衬衫,戴无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走进会议室瞬间,我几乎笑出声------
张志豪就坐在对面,正低头翻看简历。
他抬头看见我,明显一怔。
眼中掠过一丝疑惑,但很快恢复礼貌微笑。
在他眼里,我大概是又一个被他的故事打动的“追随者”。
HR微笑提问:“小斌老师,您认为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成就是什么?”
我屏住呼吸。
他毫无迟疑,抬头微笑,声音沉稳:“我没有辜负那个宝贵的录取名额。”
我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口袋中的录音笔静静工作,文件编号:#005。
没辜负?
你盗用我的名字上大学,拿我的补助过日子,偷我的人生换前途,还敢说“没辜负”?
你知道真正的小斌还在城中村吃泡面吗?
你知道我妈为攒学费双手裂满口子吗?
我低头记录,嘴角微微扬起。
像是在铭记励志金句。
实际上,我在写------你的倒计时。
走出会议室,日光刺眼。
我站在城投大厦前回望玻璃幕墙。
倒影中仿佛有两个小斌。
一个西装革履,春风得意。
一个白衣淡然,笑意温和。
但我知道------
很快,就只会剩下一个。
7
张志豪更新了朋友圈。
一张孕妇照,他蹲在医院走廊轻抚妻子孕肚,配文:“新生命,新责任。我会继续努力,做让家人骄傲的男人。”
留言齐刷刷的“暖心”“好丈夫”“城投之光”。
我盯着屏幕,胃里像吞了烙铁。
他妻子王晓芳是体制内教师,温柔贤惠,朋友圈全是“感恩生活”“岁月静好”。
她深信他,崇拜他。
以为嫁的是从山沟拼出来的励志偶像。
可她不知道,丈夫口中“靠助学贷款改变命运”的故事,是盗用另一个真寒门的人生。
我拨通了小雨的电话。
“哥。”她声音怯怯的,带着山里口音,“好久没联系了......你还好吗?”
小雨是我三年前资助的初中生,来自黔南县李家坳,和我同乡。
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困,父亲早逝母亲改嫁,靠亲戚接济读书。
我每月资助她五百,让她坚持上学。
她叫我“小斌哥”,说以后要考宁州学院学金融,像我一样“走出大山”。
听到她的声音,我心里的火忽然缓了一寸。
不是愤怒,是刺痛。
我说:“小雨,想请你帮个忙。”
“不违法,但需要你录音。”
“你去见一个人------张志豪。就说你是小斌哥的老乡,想考宁州学院,请教他‘寒门逆袭’的经验。”
“然后你问他一句:‘当年助学贷款,是谁帮你办的?’”
她沉默了几秒,轻声问:“小斌哥......他是不是......不是真的?”
我没有回答。
但我知道,她懂了。
三天后,小雨发来消息。
她说张志豪回信了,表示很感动,愿意带她参观宁州学院,还要请她吃饭。
我只回了一个字:“去。”
那天我坐在出租屋床边,手机连接着远程监听软件。
张志豪的声音传来,温和中带着笑意:“是小雨吧?小斌哥资助的学生?真是好孩子。”
“嗯......哥,我看了你的采访特别感动。”小雨声音轻柔,“我也想考这里,像你一样靠贷款完成学业。”
“有志气。”他笑了,“我当年就是不服输。虽然家境困难,但国家有政策、学校有帮扶,只要肯拼,路就在脚下。”
我听得直犯恶心。全是鬼话。
小雨顿了顿,轻声问:“那......当年办贷款,是谁帮您办的手续呀?我怕自己搞不定。”
我屏住呼吸。
张志豪语气轻松,甚至带点炫耀:
“这事啊,得找人帮忙。我父亲托了李老师的关系,花了六万赞助费,才走了绿色通道。”
“不然你以为,光靠分数能进金融系?”
录音笔安静运转,文件自动标记:#013。
我闭上眼,指甲掐进掌心。
六万。他亲口承认了。
不是助学,是交易。
不是逆袭,是买卖。
而他还在笑,还在对一个真正的寒门女孩讲述“奋斗改变命运”的童话。
更讽刺的是,小雨没哭。
她只是轻声说:“哦......原来是这样。”
8
那一句“哦”,像一把刀,划开了所有精心包装的谎言。
我让小雨把原始录音发给了我。
未作任何剪辑,只有一段对话,两个声音。
随后,我新建邮件,收件人填的是王晓芳的单位邮箱------wangxiaofang@nzjy.gov.cn。
主题写道:“你丈夫亲口承认,六万买了一个录取名额”
正文仅有一句:“他口中的‘寒门逆袭’,是你不知道的真相。”
附件:#013_原声未剪辑.mp3
点击发送。
我靠墙点燃最后一支烟。
窗外夜色浓重如墨。
我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王晓芳会听到录音。
她会沉默。
她会翻看他过去的演讲、文章、朋友圈,逐字对照。
她会想起他从不提具体细节,从不提“李老师”是谁,从不晒当年的贫困证明。
她会意识到------
她爱上的那个“励志英雄”,
只是个披着寒门外衣的窃贼。
而她腹中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将活在谎言的阴影之下。
我不为她心疼,也不为他惋惜。
我只是在想------
当一个真正的寒门女孩站在虚假的英雄面前,问出“你是怎么考上大学”的那一刻,
那瞬间的沉默,是不是命运最狠的耳光?
我掐灭烟,打开电脑。
在《清算清单》最新一栏补上:
【项目:人格崩塌启动】【状态:已渗透家庭】【备注:谎言最怕的不是真相,是希望。】
律师函送达那天,我妈正在输液。
城中村的小诊所,墙皮斑驳,吊瓶挂在生锈铁架上摇晃。
老人手背青筋突起,面色蜡黄。高血压,心律不齐,医生说是“急出来的”。
“小斌啊......别跟人斗了......咱们穷人家,斗不过的......”她喘着气,声音嘶哑。
我没说话,捏紧那封印着“律师事务所”红章的信,指节发白。
“小斌先生:您在社交媒体发布不实信息,恶意诽谤委托人张志豪先生‘学历造假’‘贿赂入学’,已构成名誉侵权。法院已立案,请于七日内提交答辩状,否则将判赔十五万元,并公开道歉。”
十五万?相当于我三个月的收入。
还不够我妈住几天院。
我冷笑。
张志豪动作真快啊。
自己偷了我四年人生,摇身变成“励志典型”,反倒告我“造谣”?
还要我赔钱?赔你偷来的人生吗!
我蹲在病床前,望着母亲枯瘦的手,忽然想哭。
但我没资格哭。
眼泪换不来药,哭声也救不了人。
这世道,只认证据,不认冤屈。
我回家打开电脑,将#013录音导入剪辑软件。
截取最关键的30秒------
“我父亲托了李老师的关系,花了六万赞助费,才走了绿色通道。”
字字清晰,无剪辑痕迹,无杂音干扰。张志豪的语调温和又得意,像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我配上一行醒目文字:“市青年金融标兵亲口承认:花六万买学籍。”
附注小字:“他拿助学贷款装清贫,借寒门人设换前途。你们吹捧的励志偶像,其实是个学历窃贼。”
匿名发布到宁州本地的热门论坛------“宁州眼”。
标题直接有力:《你们吹的励志偶像,其实是个学历窃贼》
点击发送。
我点了根烟,靠墙盯着屏幕。
起初无人问津。
三分钟后有点赞。
五分钟后评论区爆了------
“真的假的?这人不是市里宣传的典型吗?”
“录音听着不像剪辑,语气太自然了。”
“六万买学籍?那我们孩子苦读高考图什么?”
“必须严查!若属实,这种人配当标兵?”
十分钟,帖子热度飙升。
三十分钟,登上首页头条。
一小时,话题冲上本地热搜榜首。
宁州励志哥买学籍#
阅读量突破百万。
9
我关掉电脑,去买了一碗热粥回到诊所,这时手机响了。
我接起电话,“是小斌先生吗?”
一个严肃的男声,语气公事公办。
“我是宁州市纪委信访室工作人员。您是否掌握张志豪涉嫌违规入学、伪造履历的相关证据?我们已接到多起举报,现启动初步核查。”
我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然后回答:“有。我可以提供原始录音、签到表、审批流程漏洞链。”
“但我要求面见调查组负责人,当面提交证据。”
“另外,我妈今天住院,医药费两万八。如果调查属实,我希望------有人承担。”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我们会依法处理。”
凌晨三点多,宁州学院财务处侧门打开。
两名穿黑夹克的男子抬出铁皮桶,桶内只剩零星火星和纸灰。
灰烬随风飘散,消失在夜色里,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我坐在出租屋床边,电脑屏幕幽幽亮着。
风扇嗡鸣,泡面早已凉透,烟灰缸堆满烟头。
我盯着下载进度条:98%......99%......100%
文件夹弹出,名称:backup_finance_2016_final
我右键重命名:《资金闭环证据_018.zip》
设置密码加密,云端同步,三份离线备份存入不同城市的网盘节点。
这份文件,就算明天全球断电,它依然存在。
半年前,我就预料到他们会销毁证据。
所以提前半年,我把宁州学院旧财务系统------完整镜像了一份。
那时我还在接学校官网的外包维护,临时权限未被及时收回。
利用一个漏洞、一个弱密码、一个未注销的测试账户,
我悄然潜入,像无声的幽灵,将2014至2018年的财务数据库、审批流水、转账记录全部复制。
存储在本地,不露痕迹。
如今,它派上用场。
我点开转账明细表,筛选2016年9月。
关键词:“赞助费”。
结果跳出三笔记录------
第一笔:5万,备注“陈某入学协调”
第二笔:4.2万,备注“王某学位安置”
第三笔:3.8万,备注“林某学籍处理”
钱款去向?
账户名:李丽华------宁州学院财务处原副主任,现已退休。三笔总额:18万。
全是“赞助费”,均以现金缴款后内部转账操作,计入“特殊人才引进附加费”科目,掩盖得滴水不漏。
我继续翻查,找到一张扫描件:《非税收入缴款单》。
缴款人:王志明------张志豪父亲,宁州市教育局副科级干部。
金额:3.8万。日期:2016年8月28日。用途栏手写:“学籍注册附加服务”
服务?简直是明码标价,贩卖我的人生!
我再调出李丽华的个人银行流水(此前通过某合作银行日志泄露获取),发现该笔款项到账三天后,分两笔转出:
一笔2万,打入某房产中介账户,备注“购房定金”;
一笔1.8万,转入其女儿信用卡,用于“澳洲留学缴费”。
我将所有证据串联成链:
缴款单→王志明付款
财务记录→李丽华收款
银行流水→资金实际去向
学籍档案→小斌身份被盗用
录音#013→张志豪亲口承认“打点关系”
形成完整闭环。
这不是简单的冒用。
不是误会。
而是官、商、学勾结,明码标价,买卖学籍。
而我,是那个被标价3.8万的“商品”。
10
我新建邮件,收件人包括:市纪委、市教育局信访办、省教育厅稽查组、宁州日报深度报道部
主题:《关于宁州学院2016年“赞助费”买卖学籍的完整证据链》
正文仅有一句:“你们要查的,不只是一个人。是一条黑色产业链。”
附件:《资金闭环证据_018.zip》
点击发送。
手机弹出匿名社交平台的推送:“宁州学院昨夜销毁档案?知情者曝:为掩护某领导子弟学历”
热搜第3位。
评论沸腾:“又是特权游戏?”“烧了文件,烧不掉良心!”“彻查!必须彻查!”
我笑了。笑得像个终于等到黎明的复仇者。
张志豪以为烧掉纸质材料,就能毁灭证据?
他忘了------在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摄像头,而是有人早已将你的整个世界,悄然复制。
他们销毁证据?
正好。
让我从“被举报者”,转变为“唯一掌握证据的人”。
让我从“被指控造谣”,变成“真相的源头”。
我只等待那一天------纪委的车驶入城投大楼。
当张志豪被带走时,回头望向办公室门牌的那一刻------
我会在某个角落,悄然按下播放键:
“我父亲托了李老师的关系,花了六万赞助费......”
那声音,将比手铐更刺耳。
他们以为销毁档案,就能掩盖一切。
他们以为发来律师函,就能逼我屈服。
他们以为只要把“小斌”从新闻中抹去,那个被窃取的学籍、被顶替的人生、被彻底掠夺的寒门命运,就真的不复存在了。
可他们忘了------
我自学的不仅是编程。
我还苦读了三年《行政法》,翻烂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把教育部官网的每一条申报通道都逐一尝试。
张志豪仍在忙于自我洗白。
朋友圈更新:“荣幸申报市高层次人才补贴,感恩组织培养。”
配图是一份红头文件截图,标题为:《关于推荐张志豪同志享受人才安居政策的函》。
再不行动,这人真要彻底合法化了------
用我的身份,领我的补助,再获取几十万人才住房补贴,从此镀金护体,再难撼动。
行。那我就换一种策略。
不骂你。不撕你。不跟你在论坛争论。
我写一篇论文。用你们最推崇的“学术语言”,给你们好好讲一课------什么叫“合法地窃取人生”。
我注册新邮箱:bin.xiao@research.edu.gov.cn
单位署名:民间教育观察者
项目名称:《关于“未报到录取生”学籍处置机制的实证研究》
向教育部政务公开办公室提交信息公开申请:
“请提供2016年宁州学院‘放弃入学资格考生名单’中,身份证号为52273219970312001X的考生是否曾被正式录取?报到状态如何?”
七天后,回函PDF送达邮箱。
盖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公章。
内容清晰明确:
“考生小斌,2016年经高考录取至宁州学院金融系,录取编号NZ20160912,通知书已寄发。系统记录为‘已录取,未报到’。”
我盯着那行字笑了,笑得手微微发抖。
原来我真的被录取了。不是“落榜”。
而是被录取了,却无人通知我。
随后他们将我标记为“未报到”,顺理成章地将我的学籍纳入“可调配资源池”,等待王局长的儿子前来认领。
好一招“合法寄生”。
我立即着手撰写论文。
标题:《“影子学籍”现象研究------基于11例未报到考生的追踪分析》
方法:统计建模。
数据:11名同年度“未报到”考生中,9人学籍已注销,2人延期保留,唯独“小斌”一人的学籍持续激活四年,助学贷款照发,贫困补助照领,实习鉴定照开。
结论:“存在非正常学籍占用行为,且具备隐蔽性、持续性、利益输送特征,建议启动专项审计与身份核验机制。”
我将论文投递至《教育法治评论》------教育部主管的核心期刊。
投稿说明写得严肃认真:“本研究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公平机制建设,防范身份资源滥用风险。”
11
一个月后,邮件回复:“您的论文已通过初审,进入专家外审流程。”
三天后,《教育法治评论》正式通知:论文已被录用,将于下期刊发。
同时,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转发了这则投稿信息,标注:“关注基层研究反映的教育公平问题。”
风向,开始转变。
次日早晨,宁州市教育局官网更新:“关于宁州学院学籍管理问题的专项调查已启动。”
纪委联合教育局、审计局成立工作组。
调查对象:2016年以来“未报到但学籍未注销”的案例。
张志豪的朋友圈,彻底清空。
我坐在电脑前,将论文PDF打印出来,放在母亲的病床旁。
她仍在输液,脸色稍显好转。
我指着标题对她说:“妈,他们说我没上过大学。”
“可如今,我要让所有人,为我补上这一课。”
他们试图压案。
调查组内部传出风声:“历史问题,不宜深究。”
轻飘飘七个字,就想掩盖四年的身份盗用、十八笔资金流水、三段录音、十一份伪造材料,全部埋葬。
张志豪仍在狡辩:“我是补位入学,程序合规,既往不咎。”
补什么位!
你补的是我小斌的人生!
你补的是国家留给寒门学子的唯一出路!
我不再指望哪位领导拍案要求“彻查到底”。
我要让整座城市,自己睁开眼睛。
我坐在出租屋的书桌前,电脑屏幕亮着,文件夹中所有证据按编号整齐排列:
001至031,共三十一项。
我新建文档,命名为:《张志豪身份非法性论证报告·终版》
封面黑底白字,犹如讣告。
目录清晰,分为五章:
一、身份关联性断裂(人脸比对、高考成绩、志愿记录)
二、入学程序非法性(赞助费、李丽华账户、财务销毁)
三、社会身份虚构性(实习代签、虚假鉴定、展板日期矛盾)
四、主观恶意证据链(录音#013、配偶反应#007)
五、系统漏洞与利益输送推论
每一章,我都以最冷静的语气、最扎实的证据、最无可辩驳的逻辑,
像解剖一具标本那样,将“张小斌”这层人皮外衣,一层层剥开。
露出其中那个------靠父辈、靠金钱、靠权力、靠盗窃,才得以存活的张志豪。
报告末尾,我添加了一行小字:
“请贵单位核实:‘张小斌’是否真实存在。”
收件人名单,我列了整整三页:
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
省教育厅学生处
宁州市审计局
城投集团监事会
宁州日报深度报道组
教育法治评论编辑部
市信访办实名举报通道
省政法委网络舆情中心
每一个,都是能制约张志豪的关键节点。
我不求有人为我挺身而出。
我只求------让所有人都看见真相。
果然,早晨七点,手机开始不断响起。
纪委的通报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一周后的早晨,宁州市纪委监委官网挂出头条公告:
“针对群众反映的‘宁州学院学籍异常问题’,经联合调查组初步核查,张志豪(城投集团财务部副经理)涉嫌学历造假、违规获取助学贷款、伪造实习经历等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张志豪已被停职,相关线索移交司法机关进一步侦办。”
通报很短,但每个字都像钉子,扎进这场持续数月的漩涡中心。
我没有欢呼,也没有流泪。
12
只是默默把页面截图,发给了还在输液的母亲。
她睁大眼睛看了好久,枯瘦的手指轻轻触摸屏幕,哑声说:“儿啊......这就算......讨回公道了吗?”
我摇头:“这才刚开始,妈。停职只是第一步。”
张志豪的反应比我想象的更激烈。
通报发布两小时后,他更新了一条朋友圈------
没有文字,只有一张黑白照片:一只被蛛网缠住的飞蛾,困在昏暗的灯光下。
配乐是钢琴曲《寂静之声》,旋律低回压抑。
底下第一条评论来自他妻子王晓芳:“回家吧,我和孩子等你。”
我盯着那条评论,心里那点报复的快感忽然淡了。
那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又有什么错呢?
但下一秒,我就掐灭了这丝犹豫。
同情窃贼,就是对受害者最大的残忍。
我才是那个被偷走四年人生的人,我才是那个在城中村吃泡面吃到胃出血的真寒门!
我打开电脑,将云端保存的#013录音再次调出,设置为手机铃声。
我要让这声音时刻提醒自己------
真相,从来不是等来的,是争来的。
调查组的正式约谈在一周后到来。
地点在市纪委谈话室,白墙、监控、一张桌、两把椅。
负责问话的是个四十岁上下的男子,自称姓陈,眼神锐利如鹰。
“小斌先生,你提供的证据链很完整,尤其是财务流水和录音材料,对突破案件起到关键作用。”
他语气平稳,但每个字都带着分量。
“但我们也需要核实几个细节------你是否事先知情学籍被占用?是否参与过任何利益交换?”
我抬眼直视他:“如果我知道,如果我参与,还会住在十平米的隔断房,还会让我妈为省钱不敢看病吗?”
陈调查员沉默片刻,点头:“我们调取了你过去五年的银行流水、社保记录、租房合同,确实与张志豪的生活轨迹毫无交集。”
他合上笔记本:“最后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
“恢复我的学籍记录,清除我的征信污点,追究所有参与者的责任。”
我一字一句道:“还有------我要张志豪当面承认,他偷了我的人生。”
走出纪委大楼时,天色已暗。
手机震动,收到一条新邮件提醒------
发件人:宁州学院教务办
主题:关于小斌同学学籍状态澄清及补救措施的告知函
内容很长,但核心三段被我反复阅读:
“一、经核查,您的身份信息于2016年被他人冒用,违规办理入学及助学贷款,我校对此深表歉意;
二、现恢复您作为宁州学院金融系2016级正式录取生的身份记录,学信网状态将同步更正;
三、为您开通专属通道,可优先申请我校继续教育学院同等学力课程,享受学费减免政策。”
我盯着“继续教育学院”几个字,笑出了声。
多么讽刺的“补救”------
给我一个旁听资格,就像施舍一根骨头给被偷走猎物的狗。
我要的不是安慰奖,是我本该拥有的整片森林。
我将邮件转发给陈调查员,只附了一句话:
“这就是他们给的‘公道’?”
半小时后,他打来电话:“我们已经约谈校领导,明天给你新方案。”
13
第二天,新的邮件到了。
这次发件人变成了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主题:关于保障小斌同学受教育权的协调意见
内容简短有力:
“经省厅与宁州学院专题协调,现形成以下意见:
一、无条件恢复小斌同志宁州学院金融系全日制本科录取资格;
二、支持其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2025年普通高考,若达我校录取线,可优先录取至2025级金融系;
三、如不愿重新高考,可安排参加我校专升本自主招生考试,通过后接入2025级专科起点本科段学习。”
我反复读了三遍,然后闭上了眼睛。
八年了。
我离校八年,在工地搬过砖,在城中村写过代码,吃过无数苦头......
现在他们让我回去重新高考?
或者考专升本?
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公道”?
但------这已是体制能给我的最大妥协。
我最终选择了第三条路:参加专升本考试。
不是因为妥协,而是因为------
我要堂堂正正走进宁州学院,站在张志豪曾经站过的地方,把本该属于我的毕业证,亲手拿回来。
考试定在三个月后。
我辞掉所有外包工作,每天泡在市图书馆,从早七点到晚十点。
高中课本早已忘光,数学题做得头昏眼花,英语单词背了又忘。
但我憋着一口气。
每当我想要放弃,就打开#013录音听一遍:
“我父亲托了李老师的关系,花了六万赞助费......”
那声音像鞭子,抽着我往前爬。
考试那天,我坐在第一排。
监考老师核对我身份证时,明显愣了一下:“您......是小斌?”
我点头:“如假包换。”
全场考生都在偷眼看我------这个“网红维权益士”,这个“告赢城投的男人”。
我低头答题,嘴角扬起。
你们看的不是热闹,是一个寒门夺回人生的直播。
成绩公布那天,小雨第一个打来电话:“哥!你过了!超分数线六十多分!”
我查完成绩,买了束花去医院看妈。
她正自己端着碗喝粥,见我进来,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深了:“我儿要上大学了......”
我把录取通知页面给她看:“妈,这次是真的。你儿子真要上大学了。”
她摸着屏幕,眼泪滴在床单上:“你爸要是能看到......”
那是她第一次提起去世多年的父亲。
开学报到日,我穿着最简单的白衬衫,走进宁州学院大门。
沿途不断有人看我,窃窃私语:“那就是小斌......”
“把张志豪搞垮的那个......”
“真来上学了?”
我目不斜视,径直走向金融系报到点。
负责登记的老师抬头看我,眼神复杂:“小斌同学,欢迎你。”
我在签到表上写下名字------
那一笔一划,比任何一次签名都沉重。
班会课上,辅导员特意介绍我:“这是小斌同学,我们系的新生,也是大家的师兄------他本该是2016级的学生。”
全场寂静。
然后,掌声从角落响起,逐渐蔓延到整个教室。
我站起来,鞠了一躬:“我不是英雄,只是个想拿回自己东西的普通人。”
下课路上,有个瘦小的男生追上来:“小斌哥,我也是助学贷款上学的......谢谢你为我们这样的人发声。”
我拍拍他肩膀:“好好读书,别让任何人偷走你的未来。”
张志豪的审判在三个月后进行。
法院认定他“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侵占助学资金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四年执行。
当法官问到“是否上诉”时,他沉默良久,然后抬头看向旁听席上的我:“我认罪。”
那是他第一次正视我------没有怨恨,没有愤怒,只有一片死寂的灰败。
他妻子王晓芳坐在角落,孕肚已很明显,脸上满是泪痕。
宣判后,我在法院门口被记者围住:“小斌先生,你现在觉得正义得到了伸张吗?”
我对着镜头说:“正义不是得到了伸张,是终于没有被彻底埋没。”
有记者追问:“你会原谅张志豪吗?”
我摇头:“我不是圣人,我只是个受害者。原谅他是上帝的事,我的任务是把该我的东西拿回来。”
晚上回到出租屋,我收到一条陌生短信:
“我是王晓芳。对不起,也为孩子谢谢你------至少他出生后,不会有一个罪犯父亲。”
我没有回复。
这场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
14
三年后,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宁州学院毕业。
校长亲自为我拨穗,台下掌声雷动。
我举起毕业证书,对着镜头微笑。
那张照片后来被媒体称为:“一个寒门最硬的逆袭。”
毕业后,我创办了一家教育维权工作室。
第一个客户是个农村女孩------她的高考分数被顶替,对方已经上了两年大学。
我帮她整理证据时,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在城中村吃泡面的自己。
“别怕,”我对女孩说,“这次我们一起把公道讨回来。”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桌面的铭牌上------
那是我用第一次胜诉赔偿金定做的铜牌,上面刻着:
“永远站在鸡蛋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