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天,台北阳明山官邸里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的声音。
蒋介石拿着刚从北京传来的报纸,盯着十大元帅的名单看了老半天,手里的茶杯端起又放下,最后对宋美龄冒出一句:“这十个人里头,只有朱德算得上帅才。”这话可把他身边的人都给整懵了——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他的老对头,能让他说出这种评价,那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老蒋对朱德的欣赏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朱德在滇军里头就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带兵打仗很有一套。
那会儿蒋介石还在上海滩混日子,甚至拜在黄金荣门下当门生。
后来他跑去粤军发展,却被人排挤得厉害,一度只能靠炒股度日,结果亏得差点连裤子都赔进去。
两人第一次正式碰面是在黄埔军校时期,虽然朱德没在黄埔任过职,但他的军事才能老蒋心里门儿清。
有一次见面,蒋介石竟然主动拱手喊了一声“玉阶兄”,这可真是破天荒头一遭。
老蒋平时眼睛长在头顶上,能让他这么客气的人屈指可数。
他不是没试过拉拢朱德,高官厚禄许了一遍又一遍,可朱德根本不吃这一套。
这事儿让老蒋心里憋屈得慌,好比看见一件传世珍宝,明明近在眼前却怎么也得不到手。
抗日战争那会儿,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在战场上打得风生水起。
老蒋这时候的心情可复杂了,既希望他们多打鬼子,又担心他们势力坐大。
有时候听到八路军又打了胜仗,他就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待好久,谁也不知道他在琢磨啥。
或许是在后悔当初没把朱德争取过来,或许已经预感到将来的结局。
说到另外几位元帅,老蒋也是印象深刻。
彭德怀就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抗战初期老蒋想套近乎,关心地问他家裡情况,结果彭老总直接怼回来:“托委员长的福,家人都死光了,就剩我一个。”这话把老蒋噎得够呛,人走后他气得直冷笑,说人家“不识抬举”,可那语气里分明透着几分尴尬和无奈。
林彪可是老蒋正儿八经的黄埔学生,在学校时不显山不露水,谁知道一上战场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1933年在南昌开会时,老蒋特意点名提醒手下:“林彪不简单,此人有韩信之才。”他可是吃够了林彪“钳形包围”的苦头,私下里都忍不住嘀咕黄埔教官和同学几乎都在这个学生手上吃过亏。
刘伯承更让老蒋佩服得不行,称他“战术之奇,数中国军界一绝”。
别看刘伯承一只眼睛受过伤,可打仗比谁都看得远。
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这些仗打得那叫一个漂亮,老蒋的参谋部把这些战例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得出结论:这个人简直是个战术天才,永远猜不透他下一步要往哪儿走。
陈毅在老蒋眼里就是个“鬼见愁”,悬赏五万大洋都抓不住人。
南方三年游击战那么艰苦的条件,他带着几百人硬是撑下来了。
后来黄桥战役活捉韩德勤,孟良崮战役打掉张灵甫,每回都让老蒋心疼得直跳脚。
他原本夸口“十个74师就可平定天下”,结果一个都没保住。
贺龙见老蒋的那次更是经典。
1938年在重庆,老蒋刚问完“家里可好”,贺龙眼一瞪:“房子烧了,人被杀光了,就剩我一个。”吓得老蒋冷汗直冒,回去后喃喃自语说这个人太可怕。
聂荣臻和叶剑英这两个“文人”也让老蒋不省心。
聂荣臻曾经在黄埔当众拦他的轿子,说这里不是封建衙门;叶剑英课讲得好,学生都爱戴,可偏偏跟他不是一条心。
老蒋私下说过这两个人不能杀,也不知道是真心欣赏还是自我安慰。
最让老蒋看走眼的是徐向前,早年面试时觉得他畏畏缩缩没出息,随手就打发了。
谁知道后来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以少胜多拿下整个山西,这脸打得啪啪响。
罗荣桓虽然没直接交过手,但他在东北和林彪配合默契,把国军打得节节败退。
1955年秋天老蒋看到元帅名单时,心里肯定是百感交集。
这些人要么是他想拉拢没成功的,要么是让他吃尽苦头的,现在都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
他那句“只有朱德是帅才”的评价,听起来像是不服气,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敬佩。
毕竟这些人的能力和品格,是通过真刀真枪检验出来的,就连对手也不得不承认。
老蒋最后的那声叹息,或许是在感慨时运不济,或许是在惋惜人才难得,但更多的可能是一种释然——经历了大半辈子的恩怨纠葛,终于能客观地给老对手们一个公道的评价了。
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