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杂家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为秦丞相吕不韦主编,其门下宾客集体撰著的一部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不韦自认为书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故起名《吕氏春秋》。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结构合理,多用寓言故事以说理,保留了秦以前各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料,是我们研究先秦哲学、诸子、文学及战国时期历史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因书中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作者简介
吕不韦,认为“奇货可居”,遂予
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嫡嗣,又以舞姬献于异人。后异人与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异人遂为太子。次年,异人即位,任不韦为相,封文信侯。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尊不韦为相国,号“仲父”。门下食客三千,使著其所闻,书成,号《吕氏春秋》。秦王政十年,因嫪毐叛乱事受牵连免官,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恐诛,乃饮鸩而死。
成书背景
吕不韦为战国末年秦相。当时,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齐孟尝君被誉为战国四君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故吕不韦亦招徕大批文人学士,给予优厚的待遇。吕不韦早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为了在夺取政权后巩固秦国的统治,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把自己的闻见和感想写出来,又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最终而成《吕氏春秋》。
思想解读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批判,认为那些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所以,书中显示出对各家思想的改造、发展与摒弃。
在儒家思想方面,《吕氏春秋》吸收了其维护君权的主张,拥护新“天子”,“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又接受了儒家的德治观念,强调德治为主的治国方略。《精通》说:“德也者,万民之宰也。”《上德》说:“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它同时还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众是国家存亡之本,《务本》说:“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这些都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对墨家思想中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认识论,《吕氏春秋》都有选取,对墨子的“节葬”观念表示赞同,以此来批评当时厚葬的风气。对墨家反对战争的“非攻”主张,则进行批驳,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没有意义,正义的战争可以除暴安良,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宇宙观、政治观及人生论等方面,《吕氏春秋》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明显。《老子》称宇宙本原为“道”或“一”,《庄子》概括为“太一”,《吕氏春秋》则把这三个概念等同起来以“太一”为正名:“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这就把“太一”看做万物的本原,认为世间万物都从“太一”派生而来,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认清历史的发展,才会在时代变化的时候相应地改变法规、政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最后,在天人关系方面,吕书多受阴阳五行学说浸染;在名辩思潮中,吕书肯定名家求名实相符的主张,反对它的诡辩淫辞。同时,它又吸收农家之说,以重农为重要国策;吸取兵家思想营养,于《荡兵》等八篇及《十二月纪》等多篇讨论军事。
名篇赏析
重己
,至巧也。人不爱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译
有人虽然对生命小心翼翼,实际上却在损害它,这是由于没有领悟生命天性的缘故。不领悟生命的天性,即使对生命小心翼翼,又有什么益处?这就像盲人虽然爱儿子,却免不了让他枕卧谷糠里;又正如聋子养育婴儿,响雷时候却抱着他在堂上张望。这与不知小心生命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对生命不知小心爱惜的人,对死生、存亡、可与不可从来没有分清过。那些分不清死生、存亡、可与不可的人,他们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正确,他们认为错误的也不一定错误。把错误当做正确,把正确当做错误,这就叫糊涂透顶。这种人,正是上天降祸的对象。持这种态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祸;持这种态度治国,必定衰败,必定灭亡。死亡、灾祸、衰败、灭亡,这些东西都不是自己找上来的,而是惑乱所招致的。长寿的得来也常是这样。所以,有道之人不去察看结果,而察看招致这种结果的原因。这样,结果的实现就是不可遏制的了。这个道理不可不深知。
评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淮南鸿烈
《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召集手下门客三千余人共同编写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乃是根据道家的“无为自然”说,概略地解说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以及政治、军事等人世间的百般事物,其中也糅合了一些儒家、法家、墨家和阴阳家的学说,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品。全书在思想上没多少创新之处,但在行文时引用了许多传说、神话、寓言,使得文章富于变化、饶有趣味,更保存了许多已散佚的神话片段,以及机智幽默的民间言谈。
作者简介
刘安,他多年处心积虑的谋划终于被揭发,汉武帝迅速平乱,刘安在“大逆不道”的谋反罪名下被迫自杀,淮南国被改为九江郡,置于中央统治之下。
成书背景
汉初,主张无为而治、自然放任的黄老道家学说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然而汉武帝登基之后,立即重用儒士,采取了一系列削诸藩的措施,目的是巩固并扩大中央集权。刘安作为汉初旧制的受益者,极力主张因循旧制,在《淮南鸿烈》中便有“主术训”一篇,认为“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才是帝王之道,实际上是希望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但历史永远是向前发展的,汉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道最终没有能够超越这一场政治斗争,被历史的车轮碾在脚下,只有《淮南鸿烈》这样的著作被留存下来。
思想解读
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评价《淮南子》说:“其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上自大公,下至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兼于数家,无遗力矣。”因此我们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该书的思想。
首先,《淮南鸿烈》中贯穿着浓厚的道家思想,但又进行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改造,它提出了明确的宇宙构成论,在近代科学出现以前,几乎成为古代唯物主义公认的定论。其次,《淮南鸿烈》中吸取了儒家的仁政爱民主张,认为“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而且“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第三,《淮南鸿烈》中也有一些近似于法家的主张进步的思想,比如法制条令的制定应当考虑到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等。
总的来说,《淮南鸿烈》是一部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尤其是对黄老之学的继承,但这并不妨碍它摄取和融入其他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不过,由于时代和思想的局限性,其中有些思想观点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消极落后的意味,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也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陈腐封建的部分。
名篇赏析
真训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休我以死。善我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人谓之固矣。虽然,夜半有力者负而趋,寐者不知,犹有所遁。若藏天下于天下,则无所遁其形矣。
物岂可谓无大扬攉乎?一范人之形而犹喜。若人者,千变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弊而复新,其为乐也,可胜计邪?譬若梦为鸟而飞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觉而后知其梦也。今将有大觉,然后知今此之为大梦也。始吾未生之时,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乐也。
昔公牛哀转病也,七日化为虎,其兄掩户而入觇之,则虎搏而杀之。是故文章成兽,爪牙移易,志与心变,神与形化。方其为虎也,不知其尝为人也;方其为人,不知其且为虎也。二者代谢舛驰,各乐其成形,狡猾钝
夫水向冬则凝而为冰,冰迎春则泮而为水,冰水移易于前后,若周员而趋,孰暇知其所苦乐乎?是故形伤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苑而神壮;神伤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罢马之死也,剥之若槁;狡狗之死也,割之犹濡。是故伤死者其鬼娆,时既者其神漠,是皆不得形神俱没也。夫圣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故其寐不梦,其觉不忧。
译
事物哪里能说它没有一个基本的状态呢?造物不过偶尔生成人类,人类就沾沾自喜起来。实际上像这样的造物何止人一种,千变万化不曾穷极,破败的又会被新生的取代,人为之高兴,能高兴得过来吗?好比你梦见自己是鸟儿在天空飞翔,梦见自己是鱼儿在深海沉浮,正在梦中时并不知自己在做梦,醒来后才发现原来是梦。如果将来你能大彻大悟,这样就会知道今天的一切都是一场大梦而已。当初我还没降生的时候,怎么知道生之快乐呢?而如今我还没死去,又怎么知道死不会快乐呢?
从前公牛哀患有转病,七天后变为老虎,他哥哥推开门进去探视,老虎扑上来咬死了他。所以当人身体变为野兽,手脚牙齿都变为尖爪利齿,心智神形都发生了变化。当他变成老虎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曾经是人类;当他是人类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会变成老虎。这两种状况是更替变化、背道而驰的,但各自都对自己既成的形体十分满意。可见狡猾与愚钝、是非对错都是没有定论的,谁知道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就像水到了冬天就凝结成冰,冰到了春天又融化为水,冰和水前后转变、状态更迭,好像是在绕圈,谁又有空去了解其中的苦乐呢?那些身体被寒暑燥湿之类的原因所侵害的人,往往形体枯败而精神健旺;精神被喜怒思虑之类的原因所伤害的人,往往精神耗尽但身体还在。所以,疲累的马死后,剥宰它时就像枯木一样;而活泼的狗死后,割宰它时身体还很润泽。因此可知,那些受伤害而死的人灵魂很难安宁,得享天年的人则精神宁静空寂,这两种人都没有达到形神俱灭的境界。而圣人在运用心思时,可以使性情和精神相互扶持而始终不离,所以圣人睡觉时不会做梦,醒来后也不会忧愁。
评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