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纪念抗战胜利83周年 抗战纪实之报告文学(2) 作者人大长弓(张启华) 烽火中流:中国共产党擎起民族抗战的脊梁 引言:历史的选择与时代的召唤 1937年的华北平原,铁蹄踏碎山河,炮火撕裂长空。当国民党军队在淞沪会战中血染黄浦江,当南京城头飘起太阳旗,一个声音穿透硝烟——中国共产党以《论持久战》为号角,在太行山的褶皱里、在江南水乡的芦苇荡中、在琼崖的椰林深处,点燃了全民抗战的星火。这不是偶然的崛起,而是历史对真理的抉择:唯有中国共产党,以战略的远见、组织的坚韧、精神的感召,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意昂体育

烽火中流:中国共产党擎起民族抗战的脊梁

点击次数:83发布日期:2025-08-18 06:23

纪念抗战胜利83周年

抗战纪实之报告文学(2)

作者人大长弓(张启华)

烽火中流:中国共产党擎起民族抗战的脊梁

引言:历史的选择与时代的召唤

1937年的华北平原,铁蹄踏碎山河,炮火撕裂长空。当国民党军队在淞沪会战中血染黄浦江,当南京城头飘起太阳旗,一个声音穿透硝烟——中国共产党以《论持久战》为号角,在太行山的褶皱里、在江南水乡的芦苇荡中、在琼崖的椰林深处,点燃了全民抗战的星火。这不是偶然的崛起,而是历史对真理的抉择:唯有中国共产党,以战略的远见、组织的坚韧、精神的感召,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一篇章:战略定盘——以弱胜强的智慧之光

(一)持久战:破解“亡国论”与“速胜论”的迷雾

1938年5月,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奋笔疾书《论持久战》。这部8万字的雄文,以“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论,将“亡国论”的悲观与“速胜论”的轻狂同时击碎。他断言:“日本是小国,退步、寡助;中国是大国,进步、多助。”这一论断如暗夜灯塔,照亮了全民抗战的方向。

(二)游击战:从“正规军”到“人民战争”的转型

洛川会议上,八路军摒弃“与日军决战”的幻想,确立“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115师师长林彪在平型关伏击战前夜,对着地图比划:“我们要像狼群,在敌后撕开他们的补给线。”这场歼灭1000余日军的战役,不仅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代名词。

(三)统一战线:从“国共合作”到“全民抗战”的升华

当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府时,中共地下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钱瑛正在武汉街头散发传单:“宁做刀下鬼,不当亡国奴!”中共通过《新华日报》揭露投降派,同时以“减租减息”政策团结地主,以“三三制”政权吸纳中间势力。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陈毅挥毫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字字泣血,却更坚定了全民抗战的决心。

第二篇章:血火淬炼——敌后战场的钢铁脊梁

(一)八路军:太行山上的“铜墙铁壁”

• 平型关:首战告捷的破晓

1937年9月25日,115师官兵潜伏在乔沟的陡坡上。当日军辎重队进入伏击圈,指挥员杨得志一声令下:“打!”手榴弹如雨点般落下。此战歼敌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支、机枪20挺。战士王海山摸着缴获的歪把子机枪,对战友说:“这枪,以后要打更多的鬼子!”

• 百团大战:破袭战的巅峰

1940年8月,八路军105个团20余万人向正太铁路发起总攻。39岁的左权将军在指挥部沙盘前推演:“我们要让日军的交通线变成‘瘫痪的蛇’!”八路军炸毁桥梁29座、隧道11个,毙伤日伪军2.6万人。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哀叹:“共军之游击战,如疥癣之疾,实为心腹大患!”

• 反“扫荡”:人民的智慧

在晋察冀根据地,民兵李向阳发明“麻雀战”:三五人一组,忽而集中,忽而分散。日军第110师团报告:“共军如幽灵,昼伏夜出,村村有地雷,户户有冷枪。”1943年,河北冉庄的地道网绵延25公里,村民赵大勇笑着说:“鬼子进了地道,就像老鼠掉进米缸——出不来!”

(二)新四军:江南水乡的“隐形利剑”

• 蒋家河口:新四军的初战

1938年5月,新四军第4支队在安徽蒋家河口设伏。战士张富贵回忆:“鬼子坐着汽艇来,我们等他们上岸,一排手榴弹过去,河面漂满了尸体。”此战毙敌20余人,揭开新四军抗战序幕。

• 黄桥决战:以弱胜强的典范

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面对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3万余人进攻。粟裕指挥部队“诱敌深入”,在黄桥镇设下口袋阵。战斗中,炊事班老王扛着扁担冲进敌阵:“同志们,扁担也能打鬼子!”此战歼敌1.1万人,奠定华中抗日根据地基础。

• 皖南事变:凤凰涅槃的重生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在皖南茂林地区遭国民党围攻。军长叶挺被俘前高呼:“我叶挺只会坐牢,不会跪着求生!”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在盐城就职时说:“新四军死了9000人,但要活出9万人、90万人的气势!”至1945年,新四军发展到31万人,成为华中抗战的中坚。

(三)华南纵队:孤岛上的“红色火种”

在海南琼崖,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1943年,日军“扫荡”时,女战士刘秋菊怀揣婴儿转移,将孩子藏在树洞,自己引开敌人。村民发现孩子时,襁褓中放着一张纸条:“若我牺牲,请养大这个孩子,他是中国的未来。”

第三篇章:根基铸就——根据地的“人民江山”

(一)政权建设:“三三制”的民主实践

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时,选举现场热闹非凡。农民王老汉举着选票说:“我这一票,要投给能让我们吃饱饭的人!”边区推行“三三制”,共产党员占1/3,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中间派占1/3。1941年,边区参议会通过《施政纲领》,规定“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既团结地主抗日,又减轻农民负担。

(二)经济动员:大生产运动的奇迹

1942年,延安南泥湾还是一片荒地。359旅旅长王震带着战士开荒:“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种出3万亩农田,养猪4000头,还办起纺织厂。美国记者斯特朗访问后惊叹:“这是奇迹!共党的军队不仅能打仗,还能种地。”

(三)文化动员:识字班里的“精神武器”

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妇救会主任李兰英办起识字班。她教妇女们写“抗日”“自由”,说:“咱们女人也要明白,为什么打鬼子!”1944年,边区出版《抗战报》,发行量达5万份。诗人艾青在延安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四篇章:精神丰碑——英雄群像的永恒光芒

(一)左权:太行山上的“军魂”

1942年5月,日军对八路军总部发动“铁壁合围”。左权在十字岭指挥突围时,对警卫员说:“你带文件先走,我断后!”一颗炮弹落下,他高呼“同志们,冲啊!”鲜血染红了军装。朱德题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二)赵一曼:白山黑水的“红枪白马”

在东北抗联,赵一曼被俘后受尽酷刑。日军用钢针刺她的伤口,她咬牙说:“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头颅,但永远杀不死我的信仰!”1936年8月2日,她在珠河县就义前,给儿子宁儿写下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三)狼牙山五壮士:气吞山河的“最后一弹”

1941年9月,晋察冀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为掩护群众转移,在狼牙山棋盘陀峰顶与日军激战5小时。子弹打光后,班长马宝玉砸毁枪支,高呼:“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悬崖。葛振林、宋学义被树枝挂住,幸存后说:“我们死也要死得像个共产党!”

第五篇章:胜利凯歌——从相持到反攻的决胜

(一)局部反攻:1944年的“曙光初现”

1944年春,八路军发起春季攻势。在河南,皮定均部攻克林县,缴获日军军马200匹。战士们牵着马进城,百姓欢呼:“共军的马,比鬼子的还壮!”同年,新四军发起天目山战役,歼灭国民党顽固派1.2万人,打通浙东与苏南的联系。

(二)全面反攻:1945年的“胜利洪流”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八路军、新四军如潮水般反攻:在张家口,冀察军区部队收复塞外重镇;在蚌埠,新四军第4师解放淮河要冲。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朱德致电各部队:“你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抗战的功臣!”

(三)数据见证:中流砥柱的硬实力

• 八路军从1937年的4.6万人发展到1945年的102万人;

• 新四军从1.03万人发展到31万人;

• 华南抗日游击队发展到2万余人;

• 共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

• 建立19块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结语:历史的选择与未来的启示

当1945年9月3日重庆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会时,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党的胜利。”76年过去,太行山的松柏依然苍翠,狼牙山的石阶仍刻着弹痕。中国共产党以战略定盘、血火淬炼、根基铸就、精神丰碑,证明了:唯有坚持人民立场、创新战略思维、凝聚民族力量,方能在危难中擎起脊梁,在黑暗中点亮希望。

今天,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留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