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沙场屡创辉煌,战星璀璨,红旗如火。雄壮之师挥舞利剑,傲视群雄,豪气干云,敢为天下英豪。第二师作为第一野战军的主力劲旅之一,战功赫赫,英才济济。
起源于冀中
步兵第2师,作为我国军队中历史悠久的精锐部队,其根源可追溯至“七七事变”后,在河北任丘与雄县接壤区域,由爱国知识分子杨琪良、高万德等发起的“抗日救国会”。经过发展壮大,该组织最终扩编为游击第14支队。自1937年10月起,部队先后更名为人民自卫军第5路、河北游击军第5路。1938年,随着八路军冀中军区的成立,该部队亦历经变迁,先后被称作独立第1支队和独立第4支队。1939年3月,独立第4支队与八路军358旅715团(不含第3营)合并,组建为120师独立第1旅,由高士一担任旅长,朱辉照担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2、3、715团。同年5月,第2团与第3团合并为新的第2团。9月,第1团与第2团再次合并,形成新的第2团。1940年11月,该旅兼管晋西北军区第4分区,同时,山西新军决死第4纵队归其指挥。1942年11月,该旅不再兼管晋绥(晋西北)军区第4分区,转而西渡黄河,兼绥德警备区,而决死第4纵队则脱离了其领导。1943年6月,715团被调回358旅,独2旅的714团则并入该旅编制。11月,晋绥军区第32团也被划归该旅指挥。
1945年8月,该旅正式纳入晋绥野战军的编制之中,其下辖第2团与第714团(原第32团已调至独2旅)。翌年1月,晋绥6分区的第35团亦纳入该旅体系。至同年11月,该旅更名为晋绥军区第1纵队独1旅。1947年7月,其名称再次变更,成为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1旅。当年9月,该旅所辖的第714团、第2团与第35团依次更名为第1团、第2团与第3团。1949年2月,该旅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第2师,由王尚荣担任师长,颜金生担任政治委员,其下辖的第2团、第1团与第3团依次更名为第4团、第5团与第6团。
四团的前身源自八路军120师的独立第1旅第2团,它是由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下辖的第1、第2、第3团经过两次整编而形成的。在解放战争期间,该团历经变革,先后更名为晋绥第1纵队独立第1旅第2团、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第2团以及第1军第2师第4团。作为第2师源自冀中部队的根基力量,该团在抗日战争的考验中磨砺成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已成为军队和师团的主力,以其坚韧的作风和强大的战斗力,在诸多战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5团的前身,系1937年12月由山西宁武与崞县地区的抗日义勇军顿彭支队改编而成的忻崞独立团。翌年1月,该团被正式命名为358旅714团。至1939年4月,该团并入彭358旅。次年4月,彭358旅更名为120师独2旅,而714团则继续隶属其领导。1943年6月,该团被调入独1旅的编制之下。随后,历经演变,该团依次隶属于晋绥1纵独1旅714团、西野1纵独1旅1团、以及1军2师5团。作为120师早期组建的队伍之一,该团拥有坚实的部队基础、丰富的作战经验、强大的战斗力,并曾作为主力部队,坚定地守护着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首任2师政委朱辉照。
6团的前身,乃1938年5月于山西临县诞生的山西新军决死4纵队游击6团。次年1月,部队名称更改为决死4纵队35团。1942年春季,35团经历缩编,成为35支队(不设营级单位,下辖5个连队)。同年11月,改编为晋绥军区第6分区的35支队。至1945年11月,部队重新恢复35团的番号及原有编制。翌年1月,调归独1旅管辖。此后,部队历经变革,最终沿革为晋绥1纵独1旅35团、西野1纵独1旅3团、1军2师6团。作为山西新军中的老部队,该团擅长执行阻击和穿插作战,其战斗力同样不容小觑。
第二师根植于冀中地区,基础扎实,干部队伍坚强有力,素质过硬,作风优良,攻防兼备。历经无数激战与恶战的洗礼,凭借其卓越的表现和显著的战果(共歼敌37047名),荣膺一野头等主力师的称号。在战争岁月里,该师及其前身部队,以对党和人民的无尽忠诚以及无畏的革命精神,英勇奋战,前赴后继,先后开辟并巩固了冀中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肩负起保卫延安和党中央的崇高使命,参与了解放大西北的众多战役和战斗。在华北与西北的土地上,他们洒下了热血与汗水,留下了雄壮的风采和豪迈的气概,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铸就了永恒的功勋。涌现出了以“战斗模范营”、“百战百胜连”、“山寨连”以及“特等战斗英雄”周黑子、“爆破英雄”王曲喜、“战斗英雄”贺启云等为代表的一批荣誉集体和英勇模范个人。
喋血包头
1945年秋末十月,绥远战役迈入第二阶段,我军主力部队挥师北上,直指归绥(现呼和浩特)。晋绥野战军独立第1旅受命统帅绥蒙骑兵旅及冀察骑兵第2团,在成功对归绥形成合围后,沿着绥包公路西进,旨在切断敌军与包头之间的联系。
11月2日的黎明时分,独立第一旅成功夺取了毕克齐车站,并将敌方的第四骑兵团击溃。当日,部队继续进逼至察素齐车站。翌日,以第七百一十四团为先锋部队展开主攻,第二团及骑兵旅则负责堵截敌军退路。第七百一十四团攻势猛烈,英勇无畏。尽管初期遭遇挫败,但部队士气并未消退,于下午三时成功突破南门,深入敌阵。在第二团和骑兵旅的有效配合下,全歼敌第四骑兵团,共俘敌一千余人,此战创下西进途中的首场重大胜利。部队士气高涨,趁胜追击,向包头展开新的进攻。
包头成为敌军至关重要的后方补给基地,集结了守敌以及各战场溃散的残余力量,总计超过一万两千人。该城防守严密,地形错综复杂。为了加强攻取包头的兵力,晋绥野战司令部决定将358旅的主力部队从归绥前线向西调动,于11日下午抵达包头外围,与独1旅成功会师。两旅领导层果断决定,由2团和715团(欠1营)负责从西北门发起攻城;8团在城东展开积极行动,以牵制敌军;714团则向电灯公司发起攻击,成功突破后,再从南门加入攻城。各团于12日白天进行组织和准备,并于当日24时正式发起攻击。
主攻任务由2团与715团共同承担,二者联合设立指挥所,由2团团长傅传作担任总指挥。2团将3营作为攻城的首批梯队,1营作为后续梯队,而2营则作为预备力量,负责从包头西北门及其北部的区域发起攻城。715团则负责西北门至瓦窑之间的地段进行攻城作战。
独1旅攻敌阵地。
当日晚,两股部队同步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在炮兵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下,不足十分钟便将西北城门楼摧毁,并在规定登城点炸出了两个突破口。2团副团长彭济民亲自指挥3营发起攻城,8连突击队浴血奋战,砍断铁丝网,冒着敌人倾泻而来的密集手榴弹和燃烧的浸透煤油的棉球,于13日凌晨零时36分率先登上城墙。8连突击排全员受伤,但他们迅速占领了城门楼,打开了西北门,为后续部队的入城提供了接应。3营一部沿城墙向东北方向推进,其余部队则向西营盘发起进攻,占领该地后继续向东拓展。1营在从西北门入城后,随即沿大街及其北侧向前推进,在拂晓前成功攻占了面粉公司。715团的突破过程并不顺利,突击队抵达城下时被预设的铁丝网阻挡,未能登城。在2团成功打开城门后,为了节省时间,715团随即指挥2、3营从城门入城。
四营兵力突入城中,与敌展开了一场激荡的街巷战,战果迅速扩大。待至晨曦微明之际,已基本掌握了包头城约三分之一的地域,并成功将数百俘虏驱出城池。然而,鉴于我方兵力单薄,缺乏后续支援,继续推进力量不足,因此在天亮之后,我们不得不加强已有阵地的防守,转而采取守势。
13日凌晨7时,敌方察觉我方无力再行进攻,遂率先将炮火集中射向西北城门,意图封锁我方的突破点。随后,他们又调集约四个团的优势兵力,对我方进行连续的反扑。在这场激战中,二团副团长彭济民正于城楼上观察指挥,却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我方英勇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多轮白刃战,对敌造成了重大伤亡。然而,由于敌强我弱、弹药告罄,入城部队于下午4时被迫撤出城外。战局逆转,二团首长果断调整战略,命令预备队二营迅速占领西北门外两侧的有利地形,以掩护部队安全撤离。敌方一个连队尾随追击,却被二营六连成功击溃。
在城东佯攻中,358旅8团奋勇向前,却始终受阻于敌方城墙上密集的火力网。至天明时分,该团不得不撤回至原出发阵地,未能对入城的两团提供有效的支援。进入12月,我军增派兵力再次发起攻城,然而面对敌方的加强防御,攻城行动未能取得成功,绥远战役随之落下帷幕。
在激战包头的攻坚战中,独1旅展现了英勇坚韧、勇猛冲锋的战斗精神,坚定且积极地贯彻了上级赋予的作战指令,率先攻克了敌方的城防设施。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军,该旅英勇奋战长达14小时,共歼敌1165名。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此次战役中,我军在战术指挥上未能集中优势兵力。独1旅与358旅共计拥有4个团、11个营的兵力,但实际参与入城作战的仅有4个营,导致力量对比明显失衡,未能迅速结束战斗。
决战瓦子街
1948年二月,针对胡宗南集团的“机动防御”策略,西北野战军果断发动了宜川战役。我军计划调集3、6纵队的一部分兵力围攻宜川,同时,1、2、4纵队以及3、6纵队的一部分力量将协同作战,共同抵御增援之敌。
2月22日,战事拉开序幕,宜川城陷入重围。胡宗南一方面命令宜川守军固守待援,另一方面火速派遣整编29军军长刘戡率领部队,轻装简从,经瓦子街迅速驰援。至26日,刘戡指挥整编27、90师,共4个旅的兵力,沿着洛宜公路向东推进,至27日抵达瓦子街地区。瓦子街位于洛宜公路的咽喉要地,距离宜川大约25公里,向东途经任家湾、王家湾直至铁笼湾,地形险恶,荆棘密布,沟壑纵横,道路狭窄,两山之间形成一条长达15公里的狭长山谷。28日10时,敌军先锋部队抵达任家湾、丁家湾一带,遭遇我军第3纵队和第6纵队部分部队的顽强阻击,行进速度减缓。入夜,敌军全军在原地驻扎,收缩防线,构建环形防御阵地,为次日继续向东推进做准备。
增援敌军已全线沿洛宜公路向东推进,其侧翼和后卫警戒极为松懈。据此,我们迅速将敌情判断紧急上报野司首长,并决定独1旅和358旅应立即向前进发,在天黑前抵达新市、莲花沟进行隐蔽集结。当晚,全纵队顶风冒雪,露天宿营。得知敌军后卫部队宿营于前瓦子街,而后瓦子街已无敌踪,我部随即命令独1旅于29日凌晨2时出发,向瓦子街发起攻击,同时纵指与358旅紧随其后跟进。
29日黎明时分,独一旅前卫第三团抵达瓦子街,迅速行动,成功歼灭了敌整编九十师搜索连,俘获敌兵五十余人,缴获枪支五十余支。该旅随即展开攻势,第一团第三营负责占据瓦子街的南山,而旅的主力部队则向北山发起攻击。至上午七时,第三团第一营在进攻片石的过程中,击溃了敌整编九十师第五十三旅第一五八团的第三营,俘虏敌兵一百余人,缴获重机枪四挺,六十毫米迫击炮三门。同时,观察到乔儿沟地区的敌军主力正纷纷向南山和北山移动,意图对我军进行反扑。纵队指挥所已经抵达瓦子街,根据所获得的情况判断,敌军主力集结于南山。此时,我第二纵队尚未抵达战场。为防止敌军向南突围,并迅速完成对敌军的合围,决定立即部署纵队主力,以公路为战斗分界线,独一旅负责北山,第三五八旅负责南山,由西向东全力展开攻击,以切断敌军的退路。
独1旅部队冒雪奔赴瓦子街战场。
独1旅率先以3团和1团作为先锋部队,其中3团位于左翼,1团则居右,他们自西向东发起进攻。迅速占领了片石及其东北的高地,并成功击退了敌158团的连续反扑,从而稳固了既有的阵地。至11时,敌157团的两个营在元宝山集结,意图对我3团的左翼3营发起攻击。鉴于3营的伤亡情况较为严重,独1旅随即命令2团的主力部队进入3营的阵地进行防守,并伺机夺取元宝山。
自29日午后,北山与南山的战斗均愈发惨烈。其中,北山之独1旅2团在攻夺元宝山阵地,以及南山358旅714团坚守阵地的战斗中,尤显激烈。2团以1营作为先锋梯队,接替并巩固了3团3营的阵地,而2营则作为后续梯队。1营占据的阵地条件极其恶劣,既不利于观察敌情,又难以发挥火力,且时间紧迫,无法挖掘交通壕以改善地形。1营立足未稳,便遭遇了敌人迅猛的反扑。该营拼尽全力,连续击退了敌人四次冲锋。至13时,团指挥部率领2营抵达1营阵地所在的山梁,准备组织进攻。决定让1营继续坚守阵地,而2营的主力则在阵地下方集结。14时,敌53旅副旅长亲临元宝山阵地督战,157团团长率领一个多营的兵力,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对我发起了更为猛烈的第五次反击。2营的机炮连率先发现敌情,立即以重机枪集中火力进行射击。当敌人逼近阵地时,我指战员们挥舞刺刀,跳出战壕,与敌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成功将其击退。
16时整,2团遵照旅部命令,派遣第1、第2营向元宝山阵地发起攻势。第1营率先冲锋,却不幸遭遇敌军火力封锁,导致伤亡惨重。2团团长虽未亲临前线与第1营并肩作战,亦无法观察到其具体战况,只能听闻归队的伤员所述。听闻第1营奋勇向前,团长立即下令第2营从第1营左侧发起进攻。然而,第2营刚一发起冲击,便遭遇了敌军猛烈的火力打击,4名营级干部不幸阵亡,冲锋部队深陷敌军火力网中,损失惨重,进退维谷。至黄昏时分,第1、第2营共计伤亡超过300人,在夜幕的掩护下,被迫撤回阵地进行休整,由第3营接替阵地防御。
1948年三月,彭德怀将军亲赴瓦子街战场,亲自指挥战斗,正深入探讨作战策略。
当日下午一点整,我部第二纵队抵达南山,并与第七一四团建立了联系。同时,独立第一旅亦成功与左侧第四纵队进行了通话。各防御阵地已紧密相连,左右两侧的友邻部队实现了紧密的协同作战,对敌军形成了严密的包围,敌军士气动摇。至二十九日晚,北风刺骨,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我军各部队在风雪严寒中,积极备战,为次日的全面进攻做好了充分准备。
3月1日凌晨5时,彭德怀司令员发布了总动员令,命令部队当天务必解决战斗,彻底消灭敌人。独1旅的指战员们立即在阵地上响应了这一号召,全旅集中了所有主要火力,全力支援2团3营与独1旅2团从正面发起对元宝山的猛烈攻势,同时,1团和3团的各自一部亦向元宝山的敌人发起侧翼攻击。
上午十点整,独1旅的炮火如雷霆万钧般猛烈轰击敌军阵地,步兵则奋勇登山冲锋。在团政委罗洪标的带领下,2团3营奋勇向前,经过半小时的激战,成功突破敌军前沿阵地,并占领了元宝山的大部分阵地,俘敌60余人。与此同时,3团3营7连也从东南方向发起了猛攻。敌军主力纷纷向南溃逃,遭遇我1团和3团的截击后,纷纷放下武器。在独1旅和兄弟部队的猛烈攻击下,瓦子街北山的敌军如同溃堤之水,纷纷向乔儿沟、枣湾、小南川溃去。独1旅命令2团留下一部分力量控制元宝山,其余主力迅速发起突击,将敌人压缩至沟中。1团和3团则沿着小南川迅猛插入,对敌军进行堵截和拦截。至下午五时十七分,敌军全部被歼灭,战斗宣告胜利结束。
在这场激战中,独1旅展现出了顽强的攻势和坚定的防守,共击溃敌人4919名,其中1900人被击毙或受伤,3019人被俘,同时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因此,与358旅并肩作战的他们,作为1纵,荣幸地受到了彭总等野战军首长发来的嘉奖电令。
疾风扫扶郿
1949年夏日,第一野战军发动了扶郿战役,其中19兵团负责牵制马军,而我军1、2、18兵团则凭借兵力优势,首先在渭河两岸的扶风、郿县地区围歼了胡宗南的主力。针对2师的任务,是沿着渭河南岸,位于周至、郿县公路以北,对敌24师左侧后方实施迂回包围,以切断其与横曲镇敌53师的联系。同时,2师需与我军2军5师紧密协作,确保对敌24师形成严密包围,并协同我军1军1师正面攻击,彻底在青化镇及其以北地区消灭该敌。显而易见,2师的行动对于全歼敌24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7月中旬,部队在周至县城周边地区集结待命。野战军首长关于全歼胡马军、实现大西北全面解放的战斗动员一经传达至全师,部队士气顿时激昂澎湃,全体指战员均深感荣誉至极,争相请缨参战。
11日18时,我2师以6团附军直化学迫击炮连作为先锋,余部依次为5团、师指、4团,循着周至城、下侯家、下三屯、北槐花等地,隐蔽迅速地向下阳寨进发。至23时,抵达目的地,并沿途搜集敌情信息。6团继续实施穿插行动,在敌清河滩、油房堡据点之间巧妙绕过曹村、贾道之敌,穿越超过三十里长的沼泽水网地带,克服了泥泞滑陷、水深及膝等重重困难,于12日凌晨3时半抵达马厂以西并全面展开。6团仅用两个半小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地深入敌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主动权。4时,该团以3营主力占据沙河东岸的有利地形,与2军5师13团在金家寨成功会合,并迅速向西构筑了阻击阵地。至此,6团成功切断了敌横曲镇53师与青化镇24师的联系,彻底封堵了敌24师的退路,为全歼该师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扶郿战役的激战中,2师英勇战士们背负着重机枪,跋涉于泥泞过膝的壕沟,奋力抢占阵地。
我第6团宛如奇迹般地降临敌24师的侧翼,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令敌军震惊,是他们未曾设想的。12日拂晓4时,6团倾力以火炮支援第1、2营发起了对余家堡、梁家堡及马石村敌军据点的迅猛攻击。面对我军的突袭,敌军陷入混乱,恐慌中欲弃守逃窜。我第4连一举攻克马石村,俘敌逾百人。而梁家堡的敌人仅有少数逃往包府沟,我第1营的第2连紧追不舍,如同下山之猛虎,他们大胆分割敌人防线,猛烈攻击,俘虏了敌196团300多名士兵。至此,第6团已成功突破敌24师的全面防线,与友邻部队共同收紧了对青化镇及其周边守敌的包围。
在我6团先行推进之际,5团紧随其后,对陈家堡发起了猛攻,敌军不堪一击,纷纷溃逃。随即,该团第一营紧接着对常家堡发起了攻势。至7时,我军炮火将常家堡的东门彻底摧毁,第一营趁机突入敌寨,将守敌198团的一个营全数歼灭。上午9时,该团再接再厉,占领了油房堡。随后,2师命令5团和6团协同作战,准备对贾道、曹村守敌198团的团部和第二营发起攻击。同时,命令4团进驻马石村、包府沟地区,为向敌人纵深推进胜利做准备。10时左右,6团第三营在沙河东岸发现敌53师157团的一个营正向东增援,该营第九连一部正面沉着应战,另一部则以一个排包抄敌侧翼,成功切断了敌人的退路,迫使60余名敌人缴械投降,其余敌军纷纷向西溃逃。4团抵达马石村、沙河附近时,发现敌军向西逃窜,判断敌人已无增援的可能,随即以第二营占领了横曲镇,并截获了一部分逃敌。敌24师唯一的救援希望已化为泡影。
在我军合力围剿之下,敌军于12日11时左右全线崩溃。6团圆满完成穿插封锁的任务后,将3营驻守于原阵地,5连则驻守马石村。当天上午,依照师部的战略意图,团主力转向东方,与5团紧密协作,最终封锁曹村与贾道,对敌军进行围歼。至14时,6团1营与5团3营联手攻克曹村,俘虏敌军百余人。两团随即向贾道发起攻势。17时,我军山炮、化学炮、迫击炮共计50余门火炮齐发,猛烈火力瞬间将数百发炮弹倾泻至方圆不足2里的敌寨堡内,敌军一时陷入瘫痪,抵抗之势顿减。17时半,5团3连成功炸开寨门,迅速挺进寨内,击退了敌军的多次反扑。敌军约一个连试图向北突围,却被6团6连全数俘获。此次战斗,共俘虏敌198团正副团长以下400余人。
1949年7月12日,彭德怀、张宗逊、赵寿山联名向中央军委发送的电报副本,内容涉及扶郿战役自7月11日起的起始及进展详情。
18时30分,我军对常家堡、贾道、马石村地区敌24师的围歼战宣告结束。与此同时,大量敌溃兵从扶风方向涌向渭河,逃往郿县。我第1师3团抵达横曲镇,与4团成功会师。随即,1军命令3团全体官兵,同时指挥2师的4团和6团的3营,沿着公路迅速向槐芽镇和郿县追击。此外,还命令第3师西进,截断敌军的退路。
我追击部队勇往直前,不顾身心疲惫与饥渴,在酷暑中奋勇前行,沿途在瓜里寨和教坊村等地,屡次截击并俘虏溃散之敌。4团与3团的先锋部队追击至槐芽以东,成功歼灭了从渭河北岸游水南逃的敌人500余人,随后迅速向郿县进发。在天黑之前,两团抵达郿县东西部地区,恰逢敌军近千人从渭河北岸游水南逃,两团随即从甘沟上下发起多路突袭,敌军溃不成军,士气全无。我们在河滩俘获了38军、65军、119军等部共计8000余人。至13日拂晓,1军部队与渭河北岸的18兵团部队胜利会师,扶郿战役就此宣告结束。
在这场激战中,2师展现出了英勇无畏、敢于深入敌后的战斗精神,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成功突破敌方纵深防线,打乱了敌军的部署,敏锐捕捉战斗机会,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2师共歼敌5062名,缴获各种口径火炮超过50门,轻重机枪170余挺,步枪800余支,骡马200余匹。6团的果断穿插和4团的迅猛追击,均受到了1军领导的高度赞誉。
英雄二师
1952年7月,依照军委的整编计划,西北军区原第1军与第3军合并,重组为重装军,继续沿用“第1军”的称号。同时,第1军的第2师与第3军的第8师合并,成立了新的第2师。第4团和第6团维持原编制不变,而第5团则被改编为第2师的炮兵团。第8师的第23团则成为第2师的新第5团,第24团则转型为第2师的战车团(该团于60年代被调离)。
1953年1月,在师长游好扬与政委栗光祥的指挥下,我2师响应号召,与1军一同踏上朝鲜战场的征程。部队先后参与了西海岸防御工事的构筑,以及夏季攻势战役,期间共歼灭敌人420名。同年7月,4团5连在鱼积山里西南的无名高地发起了进攻战,6团7连3排则在高阳岱北山的无名高地进行了成功的防御战斗,这些英勇事迹成为了1军的模范战例。到了1955年2月,2师与1军一同被编入志愿军总预备队。1958年9月,部队光荣回国,进驻河南商丘地区。
1996年,部队编制调整,第二师正式更名为武警总部直属机动师,自此踏上新的征程。
1975年6月,河南省的第1军与驻扎于浙江省的第20军进行了防务对调,而第2师则被命令迁移至江苏省的宜兴市。到了1985年,我国实施了百万大裁军,第2师凭借其作为原一野主力部队的辉煌历史得以保留,并按照北方乙种步兵师的编制继续执行任务。1996年9月,该师整编后正式移交给武警部队,并更名为武警总部直属机动师。自转为武警部队以来,该师始终以大局为重,甘愿付出与奉献,在新序列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武警部队中的铁拳力量,并成为首批通过一级师考核的部队。近年来,这支部队出色地完成了包括四川抗震救灾、藏区维稳、新疆维稳以及上海世博会安保在内的多项重大任务,赢得了总部首长的高度赞誉。
历经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英雄二师”不仅孕育了大量英雄豪杰与先进集体,更锻造了勇于承受艰苦、无畏困难、敢于挑战难关、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创新、团结一心、内外齐心,始终紧随党中央步伐,自觉在大局中行事的优秀传统。在“英雄二师”及其前身部队中,我军众多高级将领及省级以上领导干部达百余人,包括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副总参谋长王尚荣中将,军委民航总局局长朱辉照中将,总政治部副主任颜金生少将,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游好扬少将,副总参谋长吴铨叙上将,广州军区政委史玉孝上将,武警部队政委喻林祥上将等。